文丨卿心君悅
最愛年代劇,每看每新,觸動常在!
近幾年,最備受關注的年代大劇莫過于由茅盾文學獎作品改編的《人世間》。
原著翻過多次,電視劇也刷過幾遍,連載《人世間》全部58集的劇評的心思,很早之前就已經有了,但始終沒下定決心。
這一次機緣巧合打算再重刷一次《人世間》,便咬了咬牙準備借着這個機會并結合原著,把未完成的事完成。
是以,這次連載《人世間》的劇評會根據每一集的劇情展開,有感興趣的朋友記得關注更新。

一、預示着結局的全家福
劇版的《人世間》開始于1969年的江遼省吉春市,與原著《人世間》開始于1972年塗志強被判處死刑不同(第一章A市背景介紹不算)。
同時,劇版的《人世間》多出了一段關鍵性的劇情:周志剛從東升照相館取回周家一家五口人的照片,一共五張,一人一張,底片交給周母保管。
周志剛在給家人發照片時,說過一句話:
“這很可能啊,是咱們家呀,最後一張合影了。”
周母聽完立馬不樂意地怼了周父一下,說:
“你說啥話呢?”
周父瞥了周母一眼,搖頭歎息道:
“實話!”
當時周家一家五口,絕不會想到周父的這句話竟一語成谶,到最後真成為周家第二、第三代人一生的痛。
在劇版《人世間》中,周家人正處于即将分離的前夕。
周志剛要回重慶,秉義要去建設兵團,兩人都是兩年才有一次探親假,至于到時能不能在家中相遇,純屬未知。而接下來周家還要再有一人去響應“上山下鄉”的号召,到時情況如何更難說了。
前路未知,相見時難,周父會有如此的感慨是很正常的。也是以,當後來周家人兩次齊聚時,周志剛一心想再拍一次“全家福”的心,就不難了解了。
隻是,後續周家有兩次可以拍“全家福”的機會都沒有抓住。一次壞在了周秉義的身上,一次壞在了周蓉的身上。(關于這兩次,等劇情延展到那裡時再說)
也許一張“全家福”并不會讓流動的時間停滞,更不能阻止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的發生。但照片裡所保留下的畫面,至少可以證明在漫長的時間長河中,有那麼一刻,一家人曾緊緊地貼在一起,心也是緊緊聚在一塊的。
而有這麼一刻,對于親人來說意義就是無比的巨大的,是永恒的,是可以給予親人以慰藉、以勇氣、以溫暖的。
二、周蓉的心機之吻
堵在周家人心口的有兩件事:一是即将面臨家人分離;二是還将有一個周家的孩子要離開家。
雖然周家已有兩人響應了“上山下鄉”的号召,然而當時的規定卻是:多子女家庭,隻能有一個人留在城市。如果不積極響應,即便留了下來,那麼這個人也不會被配置設定工作。
原著裡的“九虎十三鷹”,就是因為不響應号召,沒配置設定到工作,是以才結夥走上了“偏路”。而鄭娟也是因為沒有響應号召,才沒有的工作。
(在這裡需要特殊說明一點:一些人認為鄭娟是“九虎十三鷹”中的“鷹”,這是不對的。當年的“九虎十三鷹”早已被一網打盡,其中隻有塗志強這隻“虎”判得最輕。後來塗志強因為父親成了烈士,不僅免于處罰,還接替父親的班進了木材廠。)
周家最後一個響應号召的人,是周蓉。
在這件事上,劇版《人世間》與原著《人世間》雖然最終的結果一緻,但經過并不相同。
在劇版《人世間》中,周家商定的人是周秉昆,讓周蓉留在家中等待配置設定工作。作出這種決定是不放心周蓉走。
所謂的“不放心”是周蓉“太漂亮也太招人”了。當然,周母決定留下周蓉,除了這層因素外,還是因為她覺得“女孩最好的時間就那麼幾年”,周母怕毀掉周蓉的一生,是以才忍痛推走“剛剛過完十七周歲生日”的周秉昆。
隻是,周蓉為了她心中的愛,先周秉昆一步偷偷地離開了家。
而在原著《人世間》中,雖然周秉昆和周蓉都搶着要走,讓對方留下,但周母确定下來的人,卻是周蓉。
作出這種決定,是周母不放心周秉昆。
周母對周蓉說:“媽當然也舍不得你走。可是呢,你弟他哪方面都不如你和你哥,他從小就缺心眼兒,也不懂人情世故,一根筋,他走媽不放心啊!”
除了這一點外,周母留下周秉昆也有另一層原因。在周秉昆跟周蓉搶着走時,周秉昆有一句話深深地刺痛了周母,才有了這個決定。
周秉昆對周蓉說:“你是女的,我是男的。女的留在媽身邊,我男的走!反正媽對我這個老疙瘩也不怎麼重視。”
周秉昆這句話,并不是随口一說,無論是原著還是劇版,周秉昆都相信“母親愛周秉義,父親愛周蓉”,而他是家裡多餘的那個人。當然事實并不是這樣的,這裡暫且不說。
說完劇版與原著在這件事上的差別後,我們再将目光轉回到劇版中。
在劇版裡,有兩個細節非常值得關注:一是周蓉的自我欺騙,二是周蓉的心機之吻。
先說第一個關注點。
對于周蓉所特有的“自私”,大家的痛恨應該是一緻的。但人不可能生來就是“自私”的,周蓉最初給人的感覺是有主意,有想法,但還不至于完全不把家人當回事。
那麼驅使周蓉作出傷家人心的決定的因素,除了馮化成外,就沒有其他因素了嗎?
還是有的。
當周志剛最終拍闆決定走的是周秉昆,周志剛的歎息,尤其是周母對周秉昆的不舍與眼淚,其實都在一定程度上讓周蓉更加堅定了她所做的決定。
如果說,在那之前,周蓉去找馮化成會感覺到愧疚,那麼在這一刻,周蓉從家人的反應中會找到一種心理的補償,或者可以說是自我欺騙的正确性——她的做法不全是任性,也是為了家人的犧牲。
是以,在後續漫長的時間裡,周蓉并不認為她所做的很多事是錯誤的,或許源頭就在這裡。
自我欺騙多了就會産生一種“思維慣性”——隻要察覺到了所做的事存有某種正确性,那麼她就是在做對的事,就不算錯。
這人世間的事很少有絕對的對與錯,如果隻想找一個對自己來說“正确”的解釋,或是隻要找一個能說服自己的理由,并不困難,不是嗎?
這或許,就是周蓉一再犯錯,又一再無悔的原因之一吧。
再來說第二個關注點。
在周志剛所坐的火車即将開動時,周蓉讓周秉昆将其抱起,親了周志剛的兩頰。這一幕是溫情的,包含着女兒對父親的眷戀。
然而幾次觀看下來,發現周蓉的吻足夠心機。
回到劇中,還記得劇版《人世間》第八集,周蓉當着周志剛的面對馮化成所說的話嗎?
“爸認可,就等于全家認可了。”
以及周志剛在去找周蓉的火車上,腦海不停回憶的畫面——周蓉當年送别時,給他留下的吻。
當年,周蓉已經下定決心在周父走後,偷偷離開去找馮化成。
周蓉知道去哪裡找馮化成——貴州。周蓉還知道周父工作的地方在重慶,而重慶與貴州緊挨着。同時周蓉更知道她和馮化成最大的婚姻阻礙就是周父,隻要周父同意,全家都不會反對。
那麼周蓉為了她和馮化成的幸福,就一定要攻克周志剛。
如何攻克?
周蓉自然能想到,等周父知道她與馮化成的事後,周父為了家風極有可能短時間不認她這個女兒。雖說周蓉也有自信,等周父氣消了不可能不要她這個女兒,但她還是希望能早日得到周父的認可。
那麼她就需要做點什麼來縮短周父消氣的時間。
周蓉所能做的事,就是在周父心中留下足夠的美好回憶,讓周父多多惦記着她這個女兒的好,而分離前的那兩個吻,其實就是在為周父的回憶加“美好”的砝碼。
而這就是那個吻的心機所在。
三、蔡曉光有預謀的愛
周蓉獨自離開去貴州找馮化成,給家裡留下一封信。
在信裡說,真相由蔡曉光告知。
三天後,當蔡曉光将真相告訴周母和秉昆後,用原著裡的話來說,周母對蔡曉光是又心疼,又怨恨的。
周母對蔡曉光的心疼是:蔡曉光明知周蓉心裡愛着馮化成,卻甘願為愛做周蓉的“遮擋”。而周母對蔡曉光的怨恨是:正是蔡曉光的“遮擋”,才讓她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才知道真相。
周母問蔡曉光為何要這麼做?
劇中蔡曉光說:
“我呢,喜歡跟她在一塊兒,各取所需吧。”
單看前半句,感受到的是蔡曉光對周蓉的感情就是如今網上說的那種“舔狗”的愛吧。原著裡蔡曉光所表達的也是這樣的。
原著裡,蔡曉光說周蓉是《雙城記》裡的露茜,而他無怨無悔要當露茜的卡頓。露茜深愛着達爾奈,甘願冒着風險也要去達爾奈所在的監獄,一站一天,隻為他能看到她和孩子。
而卡頓呢,深愛着露茜,為了露茜願意代替達爾奈走上“斷頭台”。卡頓對露茜說過:“請你時常想着有這樣一個人,他為了保全你身邊一個你所鐘愛的人的生命,甘願獻出自己的生命。”
感動吧?
确實!
可如果我們将目光關注在後半句上,情況就不一樣了,甚至我認為後半句“各取所需”,道出的才是真相。
為何這麼說?
因為一直以來,我都認為蔡曉光是個有心機的人,無論是後來在他處理“廠子不放他去念大學”的那件事上,還是他權衡利弊選擇去當導演的路,都說明他這個人不簡單。
當然,這不影響我打心裡喜歡蔡曉光這個角色——真性情,灑脫,也不影響他愛周蓉的真實性。
蔡曉光愛周蓉也确實是真的。但他最初接近周家也是有目的的:
周家的成分“好”是一點(他的父親當時也靠邊站了);他看重周秉義的未來,也是一點(知道周秉義非池中物);他知道周秉義女朋友的家世,還是一點。
這三點再加上蔡曉光對周蓉的愛,為周蓉做這些事根本就算不得什麼,即便最終得不到周蓉的愛,他也能從别的地方得到補償。
同時,蔡曉光幫周蓉這個忙還有一個深層次的原因。
在劇版《人世間》中,蔡曉光說過“崇拜是愛的基礎”這樣的話,這也是周蓉的愛情觀。
但是,這種愛情觀未必就不會變。甚至可以說,蔡曉光也沒那麼看好周蓉和馮化成能走到最後。如果,未來的某一天,蔡曉光未娶并且還想等周蓉,而周蓉對馮化成因崇拜而生的愛消失了。
那麼如今他為周蓉所做的一切,必定會成為周蓉心中的加分項。
當然,這隻是基于人物性格所進行的心理推斷,但是個人覺得可能性不僅有,而且極大!
四、塗志強死前的那頂“帽子”
在劇版《人世間》第一集,另一個比較重要的劇情:就是塗志強被判死刑,周秉昆被迫去旁觀的那一段了。
在這段劇情中,有兩處細節是大多數人都忽略了的。
第一個細節是塗志強的“頂罪”。
我們都知道塗志強并沒有殺人,殺人的是駱士賓,塗志強隻是頂了罪。
但後來我忽然發現這件事遠沒有這麼簡單,因為我發現塗志強是故意替駱士賓頂罪的,其原因是塗志強對鄭娟的補償。
鄭娟懷孕這件事是塗志強告訴水自流的,也就是說,塗志強在入獄之前就知道鄭娟懷孕了。那麼鄭娟所懷的孩子不是他的,塗志強必然早就知道。
塗志強與水自流之間特殊的關系,看過劇的都清楚。
用鄭娟的話說,塗志強娶她就是為了掩人耳目,私底下好繼續保持與水自流的關系。在這一點上,塗志強與水自流都覺得虧欠了鄭娟。
塗志強知不知道鄭娟的孩子,其實是駱士賓的?
我認為塗志強必然是知道的。
對于鄭娟的為人,塗志強十厘清楚,她那樣的人什麼事會做,什麼事絕不會做,塗志強心中有數。加上鄭娟逃避了“下鄉”,在那個時代周圍人“潛意識”裡都會與這類人保持距離,這就意味着鄭娟接觸不到外人。能接觸到的人,除了鄭娟的家人,就是他、水自流和駱士賓三人了。
那麼從這三個人裡找出誰是孩子的父親,太簡單了。是以,塗志強知道鄭娟的孩子是駱士賓的。
是以,塗志強選擇為駱士賓頂罪,除了兄弟情外,也是對鄭娟的補償——他認為,駱士賓為了孩子也會照顧好鄭娟的。(當然,塗志強這麼做,也可能受到了自己身世影響。從小母親去世,随後父親對他的關注并不多,他不希望鄭娟的孩子未來沒有父親。)
而第二個細節是塗志強死前所戴的那頂“帽子”——水自流親手給塗志強帶上去的。
請注意兩點,一是在行刑時塗志強是唯一沒有戴帽子的人,二是水自流的帽子是全新的。
單獨看這兩點中的任意一點,确實沒啥值得關注的地方,可一旦将這兩點結合到一起,很難不讓人懷疑:水自流事先買通了其中的哪個人,其目的,就是想知道塗志強有沒有什麼遺言。
至于,水自流買通的那個人是誰,就得從劇情中尋找答案了。
歡迎大家将猜測到的答案寫在評論區,一同交流!
卿心君悅,一位情感觀察者,書評人、影評人。用文字溫暖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