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檔案資料的詩意“重構”應用如何實作?紀錄電影《火山摯戀》提供解決之道

作者:影視制作雜志
檔案資料的詩意“重構”應用如何實作?紀錄電影《火山摯戀》提供解決之道

作者 |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蕭偉婷

訂閱 | 010-86092062

過往,大衆對檔案資料往往了解為深藏在檔案館鮮為人知的資料,而在媒介高速發展的現今,檔案資料不僅多元而且應用在了各種情境中。“檔案資料指的是在過去由他人創作的任何素材,它可以是報紙、雜志、照片、廣播、手工藝品、視訊、配方、專利檔案等任何非你創造的東西。”

在後現代思潮和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影響下,以人為本的“全球曆史觀”與“社會史觀”興起,促使了“檔案記憶觀”的誕生,使檔案資料在其原有檔案觀、資訊觀和知識觀的概念基礎上,得到更延展的時代價值屬性。

在過往影視藝術表達中,檔案資料多被應用在文獻紀錄片當中,作為重要的曆史資訊傳遞,而本文将以紀錄電影《火山摯戀》為例,來探究片中如何靈活應用檔案資料,而呈現出的詩意美感與創作藝術性的融合。

檔案資料的詩意“重構”應用如何實作?紀錄電影《火山摯戀》提供解決之道

《火山摯戀》電影海報

01

檔案資料vs電影藝術:詩意“重構”的碰撞

“在一個冰冷的世界裡,時間當機,太陽在暴雪與強風之間來來去去,讓人搞不清楚方向,這個世界有一股大火,火裡住着兩個夫妻。”

如希臘神話寓言一般的字句,講述了一段穿越時空與生死的壯美愛情故事。這段簡短的開頭是由美國著名導演兼演員的米蘭達·裘麗(MirandaJuly)配音,開篇便交代了紀錄電影《火山摯戀》的結局。

影片的創作起源于一場偶然的調研,導演薩拉·多薩(SaraDosa)在為冰島的紀錄片作品作研究之際,在尋找真正在冰島拍攝過火山爆發的影像創作者的過程中,發現了Katia和Maurice這對法國著名的“火山夫婦”(火山學夫妻)早年拍攝到的資料,為之感到震撼而被深深吸引。

檔案資料的詩意“重構”應用如何實作?紀錄電影《火山摯戀》提供解決之道

“火山夫婦”(Katia和Maurice)

《火山摯戀》以倒叙的方式,從“火山夫婦”如何與火山相遇,再到兩人的相知、相識、相伴的20多年時光裡共同探索世界各地的火山,直到1991年在日本雲仙嶽火山,不幸葬身于突然爆發的火山災難中。兩位火山學者為世人留下了大量的圖文影像檔案資料,其中包含長達數百小時用16毫米的錄影機記錄下的關于火山噴發、湧動的震撼場景。

“作為一個導演,我總是被有關人類與非人類自然關系的故事所吸引,特别是當可能可以運用神話寓言等工具來表達自然的情感和力量的時候。遇見火山這個主題實在是太幸運了,因為沒有更多比火山更強大的自然力量,是以我覺得如果能夠跟Katia和Maurice所留下的震撼人心的影像合作實在是夢寐以求的事情。”

實際上在2016年,德國著名導演沃納·赫爾佐格(Werner Herzog)的《進入地獄》(In to the Inferno)中就有關于Katia和Maurice的影像片段,而在導演多薩的《火山摯戀》上映不到半年時間,赫爾佐格也在謝菲爾德國際紀錄片節上映了電影《心火:寫給火山夫婦的安魂曲》(The Fire Within: A Requiem for Katia and Maurice Krafft)。

這兩部關于“火山夫婦”的紀錄電影,同樣穿插着大量檔案影像資料,但成片卻帶來了截然不同的觀感。赫爾佐格一如既往地保持了其創作風格,如影片标題“安魂曲”中交錯着史詩感宏大叙事風格的曲風,用近乎上帝般“第三者”的旁觀視角來回顧火山夫婦的故事。身為女性導演的多薩,細膩觀察出可以由人與火山間萌生的“感情”作為切入點,同時強化人物與火山的主體表達,而最終呈現出交織愛情、懸念動作與教育意義的成片。

“紀錄片的影像一般來說是屬于紀實的影像,它很容易将人帶入到‘俗套’的日常生活之中,能指的庸常能夠使自身‘脫落’而搖身變成所指,是以具有強烈意向表達的作者都傾向于使用假定的、而非紀實的影像來進行表達,以避免能指本身的脫落,使觀衆能夠更便捷、更超脫、更自由地進入意向化的世界。”

《火山摯戀》便是應用了動畫剪紙等方式來填補叙事中間的空白,而這些都在創作過程中不斷反複實驗,所選取的檔案資料也進行了更多蒙太奇式的重組拼貼,讓影像得以呈現詩意的韻律特征。

檔案資料的詩意“重構”應用如何實作?紀錄電影《火山摯戀》提供解決之道

影片中的剪紙動畫

紀錄片的“詩意模式”早在紀錄片發展史的分類過程中便已存在,“詩意模式緊随着現代主義而出現,它作為一種表現現實的手段,偏愛片段拼貼、主觀印象、非連貫動作和松散的關聯結構。”

導演多薩在接受采訪時這樣解釋:“在剪輯室裡,我們逐漸認識到他們生活的張力是在接近死亡的過程(即探尋各處火山的危險性),這讓我們真切地關注到對于Katia和Maurice來說最重要的事物——愛,特别是對于彼此之間以及對于火山的愛。他們知道隻有對方才能讓自己實作這份追求,對他們而言,死亡與愛情是攜手并進的。”

正是這些視角讓《火山摯戀》的詩意性得到深化呈現,将“浪漫”的節奏貫穿全片。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有影片的背景音樂創作,其中不僅包含了電子音樂、搖滾樂還有法式慵懶的吟唱旋律交替搭配在不同的段落,讓這對夫婦與火山之間形成的情感羁絆得以視覺化、聽覺化地融彙呈現,并且展現了地域的韻味與風情,同時也拉近與觀衆之間的距離。

片中在一些火山岩漿蟄伏時候刻意“留白”聲音空間,讓觀衆情緒能夠伴随影片的節奏逐漸推進。正是這些細節處的打磨,才使影片獲得聖丹斯紀錄片單元最佳剪輯。

“詩意化的叙事還需要在結構上避免過于強烈的戲劇性沖突,因為影片一旦在外部形态上避免節奏化的表現,那麼人們便不再可能直接感受到‘韻律’,沒有韻律也就沒有詩。”克制地運用多元的表達形式來推進“愛”的主題,可以說是這部影片基于大量檔案資料進行“再創作”的成功之處,讓人得以感受到差別于赫爾佐格成片中偏“理性”外的“感性”魅力,看到人與火山之間點點滴滴的細節。

02

紅與灰:帶有溫度的畫面與色彩

德勒茲提出了“電影成為唯一能夠讓時間呈現為某種感覺的經驗”,而在《火山摯戀》中,我們可以看到雙層的時間感覺,一層是電影成片當中的時間推進感覺火山夫婦與火山之間的糾葛,另外一層則是表述Katia和Maurice兩人對于影像創作的熱愛,每次勘探火山便會進行攝像記錄。

對他們而言,“攝影是一種追思、回想的方法,延長他們在火山的時間”,因而得以最終留下大量的檔案資料,并在這些畫面中,讓人得以瞥見大自然中隐藏的力量感和人類的微渺之處。

火山夫婦的性格差異也影響了影像基調的呈現:一個是如同飛鳥一樣的Katia,喜歡拍照容易被細節吸引,喜愛捕捉火山瞬間的動态,而Maurice則是像海豹一樣,喜歡動态的影像記錄,會被壯闊的事物所吸引,兩人的動靜差異和研究視點的不同得以讓他們互相協助,完成更加豐富的火山學研究。

檔案資料的詩意“重構”應用如何實作?紀錄電影《火山摯戀》提供解決之道

像鳥一樣的Katia和像海豹一樣的Maurice

在Maurice的眼裡,火山是沒有性格的,不應該去分類它們,每一座都獨一無二,也正是這樣,經過多年的勘測,他們最後區分火山的方式便是“紅”與“灰”兩種。紅火山是由于地球闆塊分離,熔岩呈現紅色,溫度可達1200攝氏度,看上去滾燙、危險,但卻相對有規律;灰火山則源自于闆塊碰撞,熔岩呈現灰色,實際上難以捉摸十分危險,如同被點燃随時可能迸發危險的引線。這兩個顔色在影片中多次大面積呈現,對人物的性格和氛圍的營造起到了渲染和烘托作用。

片中頭戴灰色防護頭盔站在紅色湧動的岩漿前的景象,以及夫妻二人戴着紅色的毛線帽穿梭在黑色的山脊之間的畫面多次出現,從生理感官上,讓人覺得暖色調的紅容易引起視錐細胞的迫近感與擴張感,而冷色調的灰,則讓人感覺鎮靜與理性,雖然與火山本身的性格截然相反,但卻形成了一種内在的喻示。

檔案資料的詩意“重構”應用如何實作?紀錄電影《火山摯戀》提供解決之道

《火山摯戀》電影截圖——灰色的防護頭盔與紅色的火山

當色彩符号與具體人物的心理、品質、行為相結合時,其符号特點便成為深入人心的視覺資訊與印象,承載着豐富的感情與意志。“紅”與“灰”雙色的交替,也隐含折射出“火山夫婦”内心對于火山的炙戀之情,同時也對兩人不同階段和狀态中的表達起到了烘托作用。

多薩圍繞主題曲應用曆史影像檔案與現代的創作思維碰撞,片中選取的檔案資料段落,都讓主人公和火山間的情感與性格得以呈現。Maurice和當年參與火山勘探的友人的影像創作功底也是讓這一切實作的根本,一幀幀跟随着火山噴發的瞬間,岩漿流過地表的時刻,像溪水一般,又像惡魔的利爪一樣蔓延流動,噴發的紅火山像煙花一樣絢爛,灰火山的無情也在漫天的灰煙中迸發并撲面而來,也有Katia緩緩撫摸過岩石的表面,讓人感受到這位冒險家細膩的内心,而Maurice強行冒險去酸湖“任性”實驗的段落等内容,讓人感受到感性與理性之間的扯動。

片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一段航拍的鏡頭,在一次重要的灰火山爆發災難後,他們飛過現場記錄下了從綠色的森林到遍地倒下的枯木再到化為灰燼的一切,讓人對自然的力量感到敬畏和恐懼,而這也折射出這對“火山夫婦”的癡,如同片中Maurice提及尼采的話——“傻子就是一無所有隻剩理智的人”。正是這種濃烈内在的“愛”,真實地藏在大量的素材中,也隻有最真摯的情感才能讓影像呈現出畫面中的溫度。

03

雙重價值:超越影像的意義延伸

在Katia和Maurice結為夫妻的時候,便決心“從現在起,人生隻會有火山、火山和火山”,他們的好奇心戰勝了恐懼。在Maurice的日記裡也寫着“我想過精彩而短暫的一生,勝過漫長卻無趣的人生,願意為了火山之美舍身”這樣的段落,呼應喻示了最後的結局,一場早已做好心理準備的旅程。

雖然也有評價認為影片對這對夫妻的生平呈現得過于簡單,但《火山摯戀》終究是經過導演再次創作的作品,沒有提及兩人之間的其他面向,而是呈現出最純粹的“愛”,順應了這對夫妻的自我設定,也順應了大衆對于浪漫的想象,進而構成片中簡單而又動人的“摯戀”。

檔案資料的詩意“重構”應用如何實作?紀錄電影《火山摯戀》提供解決之道

《火山摯戀》電影截圖——地球的“心跳”指針

正是時代造就了Katia和Maurice,戰争的動蕩背景讓他們開始對人性感到失望,恰逢闆塊構造運動以及火山學興起,得以發起關于火山的研究,讓他們可以盡可能地遠離城市生活,在很多人眼裡他們甚至是“怪咖”。随着時間的推移,他們在實作夢想的道路上得以相對“自由”地前行,在影像裡除了火山也有各地的生活片段,他們從摸索拍攝影像的過程,再到逐漸成熟,然後瞭望更為廣闊的世界。

在一次灰火山災難爆發慘況之後,這對盡可能“避世”的夫妻,開始将鏡頭和研究領域轉向更具危險性的“灰”火山,拍攝内容主要圍繞災難現場進行呈現,借助影像的形式關懷社會,通過媒體力量進行傳播報道來引起世界更多關注,讓人們可以通過雙眼來直覺地感受和認知火山的摧毀性,進而做好應對相關災難的準備。

即使再熱愛和敬仰火山的力量和魅力,也希望人類的“生命”得以存留,這是時間和“愛”對于Katia和Maurice的一場“洗禮”與升華。在那次日本雲仙嶽的拍攝中,他們也是離火山爆發最近的人,遠離了安全與舒适區,最後用自己的生命畫上了旅程的句号。

在他們離開人世之後不久,中國東海旁的皮納圖博火山(Pinatubo)發生震動,并且在此一周後菲律賓發生了史上最壯觀的火山爆發,撤離人數高達五萬八千人。多虧了Katia和Maurice留下的教育影片,政府開始正視這些警告迹象用以規避災情。

“在他們共度的生活中,他們沿着懸崖峭壁行走,在他們的愛中,他們融為一體,從魔鬼的利爪中抓取到一幀圖像。”正是在離人類最遙遠的地方,Katia和Maurice得以守護更多的生命,即使人類的時間對于自然而言隻不過是瞬間。

04

結 語

檔案資料本身具備再現曆史時空的先天優勢,對于當代展開更為深入的曆史研究、挖掘重要事實和完成文化傳承都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然而當下許多資料囿于表現手法以及資料存儲的局限性,仍處于鮮為大衆所知的狀态。

影片《火山摯戀》中結合檔案資料的“詩意”表達應用,讓原有資料不僅完成火山知識和曆史記憶的二次傳遞,同時還提升了觀衆的體驗感和關注度,而這些對于本土專業影像從業者如何“活化”使用在地乃至全球的影像檔案資料都是值得參鑒的部分。

紀錄電影《火山摯戀》實作檔案資料的詩意“重構”完整版見《影視制作》4月刊

檔案資料的詩意“重構”應用如何實作?紀錄電影《火山摯戀》提供解決之道
檔案資料的詩意“重構”應用如何實作?紀錄電影《火山摯戀》提供解決之道
檔案資料的詩意“重構”應用如何實作?紀錄電影《火山摯戀》提供解決之道
檔案資料的詩意“重構”應用如何實作?紀錄電影《火山摯戀》提供解決之道
檔案資料的詩意“重構”應用如何實作?紀錄電影《火山摯戀》提供解決之道
檔案資料的詩意“重構”應用如何實作?紀錄電影《火山摯戀》提供解決之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