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穿回古代就能三妻四妾麼?

很多男人動不動就說在古代就好了,三妻四妾有人伺候多好呀,還是希望大家看完就能了解穿越回到古代男人到底是三妻四妾還是萬年老光棍。

穿回古代就能三妻四妾麼?

來源網絡

古人并不提倡早婚

與當今社會女性奉行晚婚晚育不同,古代女性似乎普遍結婚早,生孩子早。

在一般人印象中,古代女性大多十三四歲就結婚生子。其實,這隻是一個籠統的說法,曆朝曆代的法定結婚年齡并不完全相同。

周朝人認為,男人應該在三十而立之時娶親,女人應該在二十歲發育成熟時出嫁。幾乎跟現代文明社會的規定完全一緻。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烽火連年不息,各國都需要兵力,紛紛提倡早婚早育,婚姻制度自然也不再那麼随其自然了。

首先對結婚年齡進行幹預的便是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齊恒公為了富國強兵,增強綜合實力,将齊國的婚齡調整為“男子三十成家,女子十五出嫁”。男性的婚齡沒變,隻是女性的婚齡下調了五歲。當然,這個時期雖然各國普遍降低了男女結婚的年齡,但是還沒有過分的強迫性質。

而真正強制幹預結婚年齡的人,其實是越王勾踐。勾踐為了向吳國複仇,需要大量兵力,原本的男子二十歲、女子十五歲隻是法定的最低結婚年齡,勾踐直接把男子二十歲、女子十七歲定為最遲結婚年齡。也就是說,男女到了這個年,如果不結婚,就要向他們的父母問罪。總而言之,勾踐就是要把越國内一切适齡男女變成生育機器為他生産奴隸,最終變成他的戰争機器,戰勝吳國,成全他的野心。

穿回古代就能三妻四妾麼?

來源網絡

勾踐的行為,為後世朝廷強制幹預婚齡提供了樣本。尤其是戰亂時期或大亂初定,皇帝都會采取強制措施幹預婚齡。

萬年老光棍首次提倡單身稅

漢初,因很多人死于秦末戰亂,漢高祖劉邦為了恢複人口數量,強制早婚早育,規定到了一定年齡還沒結婚就要罰款。

記住,單身稅自古有之,開創者就是劉邦!但是,劉邦本人就是晚婚晚育的典型,誰讓人家後來當上了皇帝!

其子漢惠帝劉盈時期,這種政策更是變本加厲,“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就是十五到三十之間的女子,如果沒有結婚直接罰以五倍的賦稅。

呵呵,不結婚?等着破産吧!晉武帝司馬炎果然不愧是玩出羊車駕幸”的風流公子哥,規定“女子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長吏配之"。老光棍們有福了,朝廷免費發老婆了。至于被官府官吏強行拉婚配的女子,隻能認命了。南北朝時宋武帝劉裕規定,“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就是女子到了十五歲還不結婚,全家人就一起蹲大牢吧。

穿回古代就能三妻四妾麼?

來源網絡

唐太宗時,“男子二十歲,女子十五歲以上無夫家者,州縣以禮聘娶",就是到了歲數不結婚,地方官府出面安排結婚對象。

“剩女”“剩男”古已有之

有的早婚的,自然就有晚婚的。中國曆史上最有名的大齡“剩女”應該是女皇武嬰的老媽楊氏了。這位楊氏,出身很是不凡,其父是隋朝宰相楊達,伯父是大名頂頂的觀王楊雄。隻是,不知為何這位典型的白富美,一直待家未婚直到四十四歲那年,唐高祖李淵體帖功臣,才把這位大齡“剩女”嫁給了五十多歲的老螺夫武士藏。

不過,隋唐提倡早婚,女子平均婚齡不滿十八歲,楊氏這樣高齡未婚的貴族女性畢竟是極少數,真正大齡“剩女”盛行的時代其實是宋朝,那時的女子真的是隻有更晚,沒有最晚。

宋代社會之是以出現女性奉行晚婚的狀況,挑剔隻是其中一部分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當時的“厚嫁”風俗。

穿回古代就能三妻四妾麼?

來源網絡

宋代女性如果沒有一筆豐厚的嫁妝,一般是結不起婚的。

宋代的“厚嫁”究竟有多厚呢?

範仲淹在《義莊規矩》規定 :“娶婦支錢二十貫,嫁女支錢三十貫,再嫁二十貫。”三十貫錢,在當時足夠買幾十畝地了。這樣的嫁妝,不可謂不豐厚。

賣國賊秦檢結婚時,據說老婆王氏攜帶的嫁妝是二十萬貫,這在今天堪比各種世紀婚禮了。

在宋代女性普遍晚婚的同時男人同樣也不想早娶。是以說,宋代社會不但盛産“剩女",還制造了很多“剩男”

宋代男性不願意早娶,則是因為當時的科舉制度。

宋代的科舉制度是“包配置設定”隻要考上了直接授于官職,完全就是“一考定終身”。如此好事,自然引得無數人争搶,“寒窗苦讀數十載",就為一朝中選,哪怕須發皆白,也絕不放棄。

于是,“榜下捉婿”的情況就出現了。每當放榜時,許多達官貴人和士紳富商争相拉着中舉學子想讓他做自家女婿。由于競争太過激烈,宋朝出現了罕見的“倒追”現象。為了釣住金龜婿,女友善大砸嫁妝,增強自身的競争優勢。

穿回古代就能三妻四妾麼?

來源網絡

是以,“立業”便成了很多男人的第一選擇。在他們看來,“先立業、後成家”才是最佳選擇。隻要中舉,不僅能“翻身農奴把歌唱”還能完美解決終生大事。

由此可見,“剩女”“剩男”古已有之,完全沒必要大驚小怪。如果運氣夠好,成為武墨她媽楊氏那樣的“黃金剩鬥士”也不是沒有可能。

是以若果你夢想穿回古代三妻四妾,那你就想多了,哈哈娶個妻子都難。

#頭條創作挑戰賽#​#我在島嶼讀書##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