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的《滕王閣序》裡有提及說“李廣難封”。作為一名西漢名将,李廣一生中與匈奴大大小小經過七十多次戰鬥。因身材高大,手臂修長,擅長騎射,行動靈活,被匈奴譽為“飛将軍”。他鎮守邊境數十年,曆任邊境七郡太守,前後四十餘年,匈奴人未敢來犯;他愛惜士兵,深受士卒及百姓的愛戴。
那麼,這樣一位戰功赫赫,讓匈奴聞風喪膽的将軍,卻在出征前被漢武帝囑咐衛青要“慎用”?在漢武帝封侯賜爵獎勵軍功的時代,卻為何一生未能被封侯?最終又為何含恨自盡?所有的一切,還要從這位名為李廣的将軍建功後的一次領獎說起。
站錯隊伍,錯失封侯
李廣,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西漢時期名将,善騎射,其祖上是秦朝名将李信。李廣于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從軍擊匈奴,因功為中郎,曾數次随文帝狩獵,禽獸獵殺猛禽,十分勇猛。漢文帝曾評價說“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公元前157年,漢文帝駕崩。太子劉啟繼位,是為漢景帝。不久之後,李廣出任隴西都尉,後來又改任騎郎将。兩年後,七國之亂爆發,一場逐鹿中原的史詩大戲再次上演,對于職業軍人李廣來說,建功立業的機會終于來了。
七國之亂期間,李廣以骁騎都尉的身份,跟随太尉周亞夫反擊吳楚叛軍。在昌邑城下,正值壯年的李廣奪取叛軍軍旗,立下赫赫戰功,名震天下。然而站錯隊的李廣,與加官晉爵失之交臂——他接受了漢景帝胞弟梁王授予的将軍印信。
此時的漢景帝,正在猜忌梁王劉武。因為窦太後喜愛劉武,并多次提出要劉啟立劉武為皇太弟,惹得漢景帝大為不悅。是以,即使李廣立下不小的戰功,漢景帝也不能對其封賞,隻是後來調任李廣為上谷太守。
慣常迷路,贻誤戰機
也許是看到其他戰友紛紛加官晉爵,自己卻隻是平級調動,心中憤懑不平的李廣,希望能夠再立奇功。他加入了對抗匈奴的大小戰役中,随後的幾年,李廣又轉任隴西、雁門、代郡、雲中等各邊郡太守,赢得了“飛将軍”之名。
公元前141年,漢景帝駕崩,漢武帝即位。李廣由上郡太守調任衛尉,位列九卿,統率未央宮禁衛軍。這一年,李廣已經年過五十,對于一個征戰沙場多年的軍人來說,李廣渴望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建功立業,為自己的戎馬生涯畫上一個完美的句号。
公元前129年,漢武帝派遣李廣、公孫敖、公孫賀和衛青四将,各率一萬騎兵分别從雁門、雲中、代郡、上谷四個方面同時出擊入侵的匈奴大軍。這次出征,除了李廣之外,其他三名均是血氣方剛的年輕将領。
公元前123年,李廣以偏将軍的身份随衛青出征,為衛青麾下六将之一,結果李廣無功而返;公元前120年,李廣領兵四千,與匈奴左賢王部的四萬騎兵遭遇,由于張骞的援軍未能及時趕來,又一次全軍覆沒。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集結十萬鐵騎,派遣衛青、霍去病兩員不世名将,對匈奴發動漠北總攻,意欲一舉平定匈奴之患。這一年,李廣已年過六十,經不起李廣的請求,漢武帝最終任命他為前将軍,跟随大将軍衛青出征漠北。此役,衛青得知匈奴單于本部就在自己的正前方,于是自率精兵,穿越大漠,奔襲千餘裡,大敗匈奴伊稚斜單于。李廣自東路迂回策應,卻因迷路,未能與衛青主力部隊會師,導緻合擊計劃破局,未能完成活捉匈奴單于的作戰目标,伊稚斜逃往漠北。
後來,一代名将李廣拔刀自刎,含恨而逝,留下了“李廣難封”的典故,令後人扼腕歎息。
結語:
有人說是李将軍命不好,也有人認為是漢武帝重用自己的小舅子衛青和大外甥霍去病,而不待見李廣,而李古港則認為可能是自己早些年殺過降兵,遭了報應。而想要探讨李廣難封的根本原因,還得從漢朝的軍功制度說起。
漢初軍功爵位共有四等,分别是侯級爵、卿級爵、大夫級爵、小爵,其中含金量最高的是侯級爵。侯爵又分為關内侯和列侯兩種,前者級别較低,有封邑無封國;列侯級别較高,不僅有封國,而且是其封國内的最高統治者。一旦得到了列侯的爵位,就意味着脫離了平民階層,成了和皇室宗親一樣的貴族。
《史記》與《漢書》中的統計結果顯示,漢武帝時期,封侯者共計79人。其中敵方進階投降人員封侯者高達44人,其他35人中,抓捕造反者立功封侯的9人,因父親立功戰死而封侯的2人,真正因軍功封侯的隻有24人。
由此可見,李廣之是以難封,歸根結底原因有三:第一,按照漢朝的軍功體系,李廣不符合封侯的标準;第二,李廣經常犯一些很低級的錯誤,讓皇帝不敢給李廣高位;第三,可以憑借軍功可以拿封賞時,他站錯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