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德宏7月7日新聞(記者王紅霞)在中緬邊境石階村,從路燈到房屋建設,随處可見犀鳥元素的裝飾。石台村是通往南部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門戶,現在是鳥類生意。依托"觀鳥經濟",石台村村民不僅實作了脫貧富,而且越來越意識到生态保護。

雲南省迎江縣,由于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當地的生态保護,成為犀鳥的一片樂趣。(攝影:王紅霞,中央電視台記者)
石台村位于雲南省瀛江縣,素有"活禽博物館"之稱。據了解,瀛江縣犀鳥谷總面積為49588.05畝,是典型的雨林、季風雨林、常綠闊葉林、闊葉闊葉林植被,海拔240-1700米以内,海拔梯度高,該地區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
圖中是一隻皺着冠冕的頭盔犀鳥。(易一進制中央電視台)
在犀鳥谷,旗艦物種包括雙角犀鳥,冠皺紋頭盔犀鳥,冠斑犀鳥,雲豹,生雞,白蛞蝓,黑蛞蝓等。此外,還包括齒形唾灰鐵、翅藤、雲南藍果樹等國家1級防護植物和鹿角、四木、千果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
石台村以豐富的自然生态資源為基礎,采取"政、聯、合作"的模式,建設特色觀鳥村,規範觀鳥點,規定生态休養期,開展跨界鳥類聯合保護,舉辦"國際觀鳥節",形成"觀鳥旅遊"環境。
圖為紅腿小牛。(賈翔,中央電視台)
悉尼村委會石階村集團黨支部書記餘中華告訴央視記者,現在整個石台村共有7彜族,45個景頗族,共有216人,村裡的年輕人基本上都從事禽類生意,不用外出工作就有了非常穩定的收入, 足夠一個家庭的開支。
中華排告訴記者,村民的收入來源主要是開餐館、建房、租房觀察點和做"觀鳥",一個家庭的年淨收入可以達到6萬元左右。"我的家人現在正在購買新的汽車和機車,因為鳥類,建造新的建築物,日子過得越好。崔喜極而泣。
圖為一隻巨型松鼠。(黃國輝,中央電視台)
現在,保護犀鳥栖息地已經成為村民生活的一部分,餘先生說。為了更好地保護鳥類栖息地,為其提供"宜居"的環境,石台村成立了森林保護隊,定期巡邏,建設生态保護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