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野攀中的“蟲蟲危機”

作者:岩點

對于大多數攀岩者來說,自然岩壁總是充滿了吸引力,然而在大自然中,岩壁也是其他生物的家。通常來說,在較為成熟的岩場,因常有人類出沒,搬家能力較強的動物們大多敬而遠之,但有依然有些“釘子戶”的原住民,需要我們謹慎交往。

是以,極有必要來認識一下這些不好相處的小家夥們!

蚊子(全國分布)

據世界衛生組織 2014 年的資料,蚊子每年帶走七十多萬人的生命,高居人類殺手榜第一,然而諷刺的是第二名是我們自己。

野攀中的“蟲蟲危機”

↑ 埃及伊蚊,從左至右依次為雄、雌成蟲,停落姿态和幼蟲(孑孓)

蚊子能殺死那麼多人的原因,當然不僅是放血和瘙癢那麼簡單,它們能傳播的疾病都能編個順口溜,瘧疾、腦炎、登革熱和前段時間爆發的寨卡病毒病,隻是冰山一角。雖然蚊子傳播的疾病主要在城市爆發,但病原的主要來源還是在野外,是以我們出門的時候還是要注意防蚊,如有被叮咬後發熱、無力的症狀,建議及時就醫。(P.S.至于防蚊的手段,隻推薦實體防護和趨避劑,像手環吊牌這類的還是算了吧。)

蚊子的分布非常廣泛,幾乎遍布世界各地,不同地區種類不盡相同,想躲是很困難的。

不過我們在野外遇到的很多大個頭的蚊子雖然看起來吓人,但其實是不吸血的,有些甚至還以吸血的蚊子為食,是以大可放心,當作路人就好。比如下圖中的人斑大蚊,人家就是吃素的。

蜱蟲(全國分布)

蜱蟲又叫壁虱、草爬子、狗豆子什麼的,多數個體僅有芝麻粒大小,成蟲八條腿,體色多偏黑紅,因前幾年咬人緻死被報道,逐漸走入大衆的視野,其實這種“蟲子”在野外早就成為蚊子之後的第二大威脅。蜱的招牌動作是吸血時把頭整個紮進動物的皮膚,這個時候如果硬拔是拔不出來的,最好先将其燙死或用酒精、油等将其殺死,再小心取出(否則可能引起皮膚感染等問題)。同時,蜱也具備傳播疾病的能力,若被叮咬後有發熱或其他症狀,建議到醫院看看。

通常蜱會在草葉上潛伏,等溫血動物上門送飯(短褲拖鞋黨是絕佳目标),或寄生在牛羊、貓狗的皮膚裸露處,是以在野外還是建議長褲,減少與陌生動物的接觸,同時經常檢查皮膚裸露處,早發現早處理。

蠓(全國分布)

又叫小咬、墨蚊,個體很小,通常和一顆綠豆差不多大,喜歡結群飛行,在野外就像一團黑煙,有部分種類雌性吸人畜血液,咬人比蚊子疼癢得多,具有傳播寄生蟲和病毒的潛力。蠓的性質和蚊子類似,可以采取相同的防護方法(同時注意不要闖入群飛的蠓之中被憋到窒息)。

蚋(全國分布)

因為長得像駝着背的小黑蒼蠅,俗名黑蠅、駝背蠅,成蟲體型也跟綠豆差不多大。被蚋咬了之後也會痛癢難忍,而且蚋還曾是河盲症(也叫盤尾絲蟲病)的傳播者,雖鮮見報道,但在我國仍廣泛存在,還是要小心點。

圖中紅線是一隻正在往外鑽的絲蟲

虻(全國分布)

如果說前兩位是無人機,那虻飛起來可以算轟炸機了。雖然在野外肉眼幾乎看不清楚,但類似飛機起飛的音效令人印象深刻。

大虻子平時主要吸牲畜的血,隻是風吹草低見不着牛羊的時候才湊合喝人血。虻吸血的方式也非常蠻橫,和蚊子相比就是外科大夫和拆遷大隊的差距,是以受害者格外疼痛(人家的主要目标是皮糙肉厚的牛馬)。

如果真的不幸被虻看上了,建議秉承打不過就跑的政策,畢竟我們是去攀岩的,跟蟲子較勁得不償失。

野攀中的“蟲蟲危機”
野攀中的“蟲蟲危機”

虻的锉刀嘴

蠅(全球分布)

有句話叫“蒼蠅不叮無縫的蛋”,這裡面“叮”這個動詞并不準确,對于大多數蒼蠅來說,應該換成“舔”才對,因為大多數蒼蠅的嘴都是幾乎沒有咀嚼和刺吸功能的,隻能吐吸液體(先吐出唾液再吸入唾液和食物的混合物,一點都不惡心)。但很遺憾,少數蠅想嘗嘗鮮血的味道,它們把嘴的形狀從吸盤變成針頭,走向吸血生活。

嗜血的蠅類也分很多種,有的好吸牲畜血,有的人畜通吃,還有的就住在蝙蝠和鳥身上想吸就吸。其中有一類叫“采采蠅”(目前主要發生在非洲)的害人最深,其傳播的昏睡病每年可緻上萬人死亡,威脅數十萬人口的生命。而其他類群主要引起人的蠅蛆病(蛆寄生在人體表皮下)和感染,鮮見大規模傷害。

所幸,我國還沒有采采蠅入侵,隻要不去非洲,大可松一口氣,隻要小心被叮和蠅蛆病即可。

野攀中的“蟲蟲危機”

白蛉(全國分布)

在以黑為主,面貌醜陋的吸血飛蟲中,還真就有一群追求美白的蟲。白蛉周身透白,身上還長着細長的白毛,體型小,整體看上去有點像白化了的小咬,吸血習性跟蚊子一樣,也隻是雌性成蟲吸血,幼蟲吃土,雄成蟲吃素。

白蛉雖然白,但對人類造成的影響可是夠黑,它能傳播黑熱病、巴爾通體病等疾病,我國今年仍有病例出現,所幸處理及時,未形成爆發态勢。

野攀中的“蟲蟲危機”

隐翅蟲(全國分布)

說完了幾家大戶,再來捎幾個小的。隐翅蟲又叫青腰蟲、影子蟲,在每次飛行完成後,都會把自己的翅膀折疊好收回鞘下,也是以得名隐翅之蟲。它們既不吸血也不會主動與人類接觸,但脾氣甚大,體内的毒液号稱超過某些毒蛇,具有讓人懷疑人生的效果。如果被隐翅蟲上身,你能做的就隻是引導它毫發無損地離開你的身體,一旦受到傷害,它們分泌的體液恐怕會讓你後悔來到野外。

不過絕大多數的隐翅蟲并不帶有引發人體不适的毒液,而且它們也不會吸血,更不會主動接觸人類,隻不過是為了自保而帶上了炸藥包。如果皮膚與隐翅蟲的毒液發生了接觸,塗抹香皂或蘇打水沖洗都可以緩解症狀,沒出現過敏的話,忍忍就過去了。

野攀中的“蟲蟲危機”

吸血蛾(我國南方和周邊東南亞國家有分布)

晚上一打開頭燈,就出來撲扇撲扇的蛾子也能吸血?你沒聽錯,這種沒什麼特别的,就是愛吸血。而且它們會主動攻擊溫血動物,與被誤會了的鬼臉天蛾相比,它們也許更适合為德古拉伯爵代言。不過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吸血蛾除了放點血,并不會給人類造成其他的傷害。

野攀中的“蟲蟲危機”

刺蛾(全國分布)

刺蛾的名字雖然很陌生,但你一定知道洋辣子和刺毛蟲,在很多樹種上都有,且形态各異,但身上都長着刀槍是必須的。有些岩場的接近路線或線路上會有樹和枝葉阻擋,可能在通過時與上面的刺蛾幼蟲發生肌膚之親。如果不幸牽手成功,那伴随着疼、癢、腫、辣的手可能就無法幫助你好好攀爬了。

野攀中的“蟲蟲危機”
野攀中的“蟲蟲危機”

總之,能在野外傷人的蟲還有很多,在此僅列舉了常見或可能在某些環境下易發生邂逅的小蟲子。蟲子們的适應能力極強,是以很多類群都呈現世界性分布,但不同地區的具體物種組成有所不同,近緣物種交叉分布的情況也時常出現。根據近些年的經驗和與相識的岩友交談,發現在野外最惱人的基本還是蚊子和蜱。是以,如果去到陌生的岩場,若有條件,長衣長褲和驅蚊劑必不可少。

同時,也希望岩友們盡量減少對自然環境的幹擾,即便遇上咬人蟲,也最好能避則避。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和它們,以及其他生命,都是自然界美妙的造物,應該平等存在于這顆星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