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信貸風控——貸前+貸中+貸後的全方位風控

貸前調查

貸前調查是風控的第一道防線。

首先,通過前期掌握的貸款申請人相關資訊,全面審查承貸主體的合規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可利用“人行征信系統”“全國企業信用資訊公示系統”“全國法院被執行人查詢系統”“全國法院失信被執行人查詢系統”“中國裁判文書網”以及第三方信用查詢管道,查詢申貸人是否涉及民間融資、法律訴訟、集團關聯、擔保圈、擔保鍊、多行業經營、主業不清等顯性、隐性和潛在風險資訊,對申貸人做出一個明确判斷。

其次,基于申貸人的基本材料進行風險審查。由于近兩年國家企業注冊随着全球市場變化,做出了适當調整,對經濟形勢做出史無前例的宏觀調控。很多企業注冊資本均為認繳制下的産物,應加大對申貸人财務系統的審查,通過查詢進項和銷項增值稅發票、水電費、發貨單和訂貨單、各銀行交易明細等輔助資料進行推斷,進而大緻估算出申貸人合理區段銷售收入,是否與财務報表、納稅報表存在異常資訊,并收集與注冊資本相關的會計資料,佐證财務報表和财務資料是否真實。

從稽核風險的角度,簡明扼要,重點突出,通過申貸人送出的基本資訊、關鍵資訊、融資擔保、各項财務資訊、貸款合理用途、擔保措施等資料,全面揭示存在何種風險。通過政策風險、行業風險、信用風險、經營風險、操作風險等綜合分析,評估申貸人是否符合授信條件,并對風險做出主觀和樂觀判斷,為貸中審查提供準确、充分、全面的資訊和依據。從風險控制的角度完成盡職盡責調查,不受任何因素影響主體操作,及時上報審批。

貸中審查

貸中審查是風控的第二道防線。

從近兩年産生的不良貸款來看,由于“貸前調查”崗位職責失守,或受一些因素影響,導緻上報的信貸資料和調查報告,可用資訊寥寥無幾,操作風險、道德風險比比皆是,導緻貸中審查或多或少存在審理誤區。

作為風險管理的重要一環,業務人員應獨立行使審查職權,對于不完善的信貸資料,要根據法律法規、監管要求、規章制度的要求讓使用者及時補充,并對“貸前調查”所擷取的資訊進行排查、核查和審查,保障信貸資料、财務資料、調查報告合法、合規、有效。并對風險揭示、披露、判斷和處置不利的報告,應進行現場調查逐項核對,擷取有價值資訊,并通過信貸資料對比,在“審查報告”中予以展現。

目前,各金融機構随着信貸業務規模不斷擴大,風控人員明顯不足,隻能依托信貸資料表象,不斷利用繁瑣複雜的系統工程,反複推斷、估算和判斷存在風險的可控性。

久而久之,風控工作心有餘而力不足,在工作壓力和精神壓力雙重負荷下,隻能“照貓畫虎”應付了事。隻從“合規風險”方面簡單審查,對一些存在的隐性潛在風險,不能深度掌控。對一些該披露不披露的風險,出具的審查意見隻停留在“講”上,使“做”這一重要環節成為“擺件”。是以,有效控制風險審查人員業務審查規模,加強品質管理,勢必力行。

貸後管理

貸後管理是有效保障信貸資金安全的重要環節之一。

貸後管理=貸前調查+貸中審查+貸審會+有權人簽批,正面講是四個環節的總和,側面講是四個環節工作量的總和。

貸後管理,大家較為熟悉的大緻分為五種:“跟蹤檢查、定期檢查、五級分類、風險預警、債權核對。衆多較為完善的規章制度,卻不能滿足風險管控需要,為什麼?因為執行力,跟蹤檢查,明知貸款總體與實際用途不符,信貸資金去向不清,存在被挪作他用現象,卻用“應該沒事”安慰自己,“祈禱”借貸人能夠正常還貸。

定期檢查走過場,隻對借貸人經營主體表象進行揣測,未做到深度調查,總是以“抱怨”的口氣和心理,痛徹“貸後管理”制度的繁瑣,而忘記真正的風險隐藏在借貸人表象之下。

五級分類認定結果的準确性,是衡量貸款風險狀态重要标準之一。一旦借貸人财務名額發生變化,财務資訊與非财務資訊兩者之間互相沖突,将能夠直接判斷借貸人近期風險狀況,為采取風險預警提供判斷依據。債權核對是債務人進一步确認債權的行為,建議“定期檢查+五級分類+債權核對”三者結合,按季同時開展貸後管理工作,并深度掌控借貸人每一項潛在或隐性風險,限制借貸人依法合規經營。

作為持之以恒的信貸風險管控工作,營銷的前提便是風險,風險的前提便是有效管控。不管是風險崗位人員,還是客戶經理,有權簽批人,都應該確定貸前調查、貸中審查、貸後管理的獨立性,做到盡職免責,樹立正确的人生價值觀,不拒貸,不怕貸,守住底線,責任擔當,走出工作“誤區”,才能成為“風險時代”的弄潮兒,揚帆千裡。

相關文章:

基于個人信用評分的模組化分析和授信決策

半監督主動式機器學習的優勢:銀行金融風控場景分析

金融風控:通過率與壞賬率的博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