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準備軟考的時候将廣播域看成了廣域網,結果就錯了一道題,這篇文章就從這道錯題開始...
1.廣播域和沖突域的定義
廣播域:網絡中能接受任一裝置發出的廣播幀的裝置的集合. 沖突域:在同一個網絡内,如果任意兩台計算機在同時通信是會發生沖突,那麼它們所組成的網絡就是一個沖突域. 以上是定義,具體的了解是這樣的,廣播域就是,如果一個站點發出廣播信号後,能收到這個信号的範圍,就是一個廣播域.而對于沖突域來說就是,一台電腦向另外一台電腦發信号,除目的主機以外,所有可以收到這個信号的範圍就是一個沖突域.
2.結合具體裝置談
好像還是有點抽象吧,那麼我們來結合一下具體的裝置來說廣播域和沖突域. 沖突域最典型的裝置是集線器,那麼集線器的工作原理是什麼呢?讓我們看一下百度百科的解釋:集線器(hub)屬于純硬體網絡底層裝置,基本上不具有類似于交換機的"智能記憶"能力和"學習"能力。它也不具備交換機所具有的MAC位址表,是以它發送資料時都是沒有針對性的,而是采用廣播方式發送。也就是說當它要向某節點發送資料時,不是直接把資料發送到目的節點,而是把資料包發送到與集線器相連的所有節點,如圖所示,簡單明了。

是以有了以上的鋪墊就可這樣的說,沖突域是基于OSI模型的第一層(實體層的).是以所有第一層的裝置連接配接的組成一個沖突域,各個沖突域被二層裝置所隔離.要記得這裡的話喔!
廣播域最典型的裝置是交換機(不包含三層交換機),讓我們順着上面的思路看一下交換機的工作原理(詳見百度百科):交換機工作于OSI參考模型的第二層,即資料鍊路層。交換機内部的CPU會在每個端口成功連接配接時,通過将MAC位址和端口對應,形成一張MAC表。在今後的通訊中,發往該MAC位址的資料包将僅送往其對應的端口,而不是所有的端口;目的MAC若不存在,廣播到所有的端口,接收端口回應後交換機會“學習”新的MAC位址,并把它添加入内部MAC位址表中。是以,交換機可用于劃分資料鍊路層廣播,即沖突域;但它不能劃分網絡層廣播,即廣播域。
通過上面的說明我們可以知道廣播域是基于OSI參考模型模型中的第二層的(資料鍊路層),每個二層裝置所連接配接的裝置,在一個廣播域中。
交換機雖然可以隔離沖突,使得所有連接配接在同一台交換機上的所有裝置的收發資料不必要考慮其他裝置是否在收發,但是當交換機收到廣播信号的時候它就會向所有這台交換機所連的裝置發送廣播信号,如果裝置過多,導緻廣播資料充斥整個網絡,并且不能處理,占用大量的網絡資源,更有甚者引起網絡癱瘓,那麼這樣就形成了廣播風暴。如何來避免廣播風暴呢?大家想一下既然二層上的裝置不能解決,怎麼辦呢?對,用三層(網絡層)的裝置來解決,路由器就華麗麗的出場了。
由上面的介紹可以知道,廣播域是基于OSI參考模型的第二層的,這樣我們用三層的裝置就可以将它分成不同的廣播域,進而隔離廣播域,避免廣播風暴的形成。如圖:
通過上圖可以看出沖突域和廣播域之間的關系,同時記住這兩句話:
沖突域是基于第一層(實體層) 廣播域是基于第二層(資料 鍊路層) 廣播域和沖突域的問題這樣就很好的解決了,以上介紹如有問題,敬請留言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