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投資中最簡單的事》讀後感

格林布拉特認為,選股有兩個最好的名額,一個是資本回報率,另一個是EV/EBIT

很多價值投資者愛用的自由現金流名額(巴菲特的“所有者盈餘”的概念也與此接近),我在美國使用多年一直得心應手,但是後來在研究南韓、香港和A股等亞洲股票時就發現不太好用。因為在亞洲,制造業的企業多,很多具有先發優勢的企業在快速擴張時往往進行大幅資本投入,自由現金流很差,但是其規模優勢、成本優勢和管道優勢卻在擴張中得以快速建立,成長為行業龍頭,此時,如果拘泥于自由現金流,反而會錯失許多大牛股。

無利潤增長 上一輪網際網路泡沫中,無利潤增長大行其道,以燒錢、送錢為手段來賺眼球。如果是客戶黏度和轉換成本高的行業(例如C2C、QQ),在發展初期通過犧牲利潤實作赢家通吃,則為高明戰略;如果是客戶黏度和轉換成本低的行業(例如B2C電商),讓利帶來的無利潤增長往往不可持續。

簡單地說,價值投資就是當股票價格低于公司内在價值時買入,當股票價格高于内在價值時賣出。是以,價值投資的第一個基本條件:所買的公司的内在價值應該是相對容易确定的。為什麼巴菲特隻買商業模式簡單并且跟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公司?道理很簡單,這些公司的未來盈利增長非常穩定,因而其内在價值很容易被确定。巴菲特最成功的投資大多在日常消費品領域,例如可口可樂、寶潔、吉列刀片和綠箭口香糖。如果把這些公司的曆史盈利狀況以圖表示,幾乎就是一條斜向上的直線。

各國會計準則不同,但會計造假的手法卻大同小異,留下的蛛絲馬迹也驚人相似——這是我後來管理環球對沖基金時的體會。當年老闆讓我仔細鑽研法務會計學,找出會計欺詐的常見信号,并把一批涉嫌造假的公司“打入冷宮”。兩年後(2002年)我不得不感歎他的先見之明。

少數人為什麼能成事?為什麼能持續成事?為什麼能持續成大事?——而多數人,手裡一把好牌,卻總是出昏着,總是打不赢。還有一部分成過事的人,暫時挫敗之後、暫時成功之後,就徹底慌了,完全不知道應該如何繼續做了。原始禅宗的标準是:一個偈子答錯了,即使之前十萬個偈子都答對了,還是錯了。這個人還是沒有悟到塵世的本質。成事也一樣。不在乎失敗,在乎的是成事的人,怕的是有些成事的人,也不知道事是如何成的,也不知道事是如何敗的。機會來臨,這些人再沖上去,我隻好在背後默念,阿彌陀佛。

急于求效,雜以浮情客氣,則或泰山目前而不克見。以瓦注者巧,以鈎注者憚,以黃金注者昏。外重而内輕,其為蔽也久矣。(與李次青)

這句話是曾國藩引用《莊子》的。莊子說,生而為人,仿佛進賭場。一言一行,都是賭注。賭注大小,心理負擔不同,承受力不同。用瓦片以小博大,心裡輕松;用玉鈎下注,就會害怕;用黃金下注,就會心慌意亂了。生而為人,難免下注,最重要的是内心要沉穩堅固、心平氣靜,不把賭注看得太重(把賭注看得重,就是“外重而内輕”),如此才能看得遠、博到大。越是能幹的人,越是成就了很多的人,越是容易心重,越是想赢怕輸,越是容易動作變形、寝食難安,越是不能“治大國若烹小鮮”。邁不過這個坎兒,再聰明勤奮能幹,也就是諸葛亮。邁過這個坎兒,就是曹操、劉秀、劉邦。最善泳者,忘水。

莅事以明字為第一要義。明有二:曰高明,曰精明。同一境而登山者獨見其遠,乘城者獨覺其曠。此高明之說也。同一物而臆度者不如權衡之審,目巧者不如尺度之确。此精明之說也。凡高明者,欲降心抑志,以遽趨于平實,頗不易易。若能事事求精,輕重長短,一絲不差,則漸實矣;能實則漸平矣。(與吳翔岡)

這段話講述了成事非常重要的一個元素:明。第一要指出的是,在成事的諸多要素中,如果排除“命”“運”等非自身要素,“明”是第一重要的元素。臨事,“明”字為第一要義。現代漢語中和這個“明”字接近的詞彙是“智慧”。“明”字有兩層意思:高明和精明。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高明和精明與現代漢語常用的詞義不同。高明是指有大局觀,能跳脫具體事物、具體人物、特定時代、特定心性,看到不變的規律、問題的核心、處理的原則,類似佛教中的“覺”。有了覺,超越了無明之苦,才能有戒、定、慧。能高明,能見山河之曠遠、人心之頑固、世間之輪回,也就能降心抑志,窺見萬事萬物寂靜涅槃的底色,也就漸漸歸于平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