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破譯了!2000多年前的醫簡

作者:春河月亮

曆經10餘年,考古學家與中醫藥學家聯手,從2000多年前的漢代竹簡中破譯出醫書。2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在成都召開新聞釋出會,宣布破譯出來的《天回醫簡》正式出版。

破譯了!2000多年前的醫簡

《天回醫簡》正式出版。新華社記者童芳攝

這批漢代竹簡是從成都市地鐵建設中發現的漢墓中出土的。2012年開始,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和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組成的聯合考古隊,耗時近一年對成都市金牛區天回鎮的一處西漢時期墓葬進行搶救性發掘,其中三号墓發現大量醫學竹簡,這批珍貴的竹簡被命名為“天回醫簡”,一同出土的還有一具精美的木胎髹漆經脈人像。

破譯了!2000多年前的醫簡

“天回醫簡”出土時的狀态。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經研究發現,這批醫學竹簡屬于中國古代名醫扁鵲一派的醫學,是迄今中國考古發現的内容最豐富、體系最完整、最具理論和臨床價值的古代醫學文獻。同時出土的髹漆經脈人像,與“天回醫簡”構成一個體系,為探究中國針灸學術源流提供了難得的物證。

破譯了!2000多年前的醫簡

成都市金牛區天回鎮發現的西漢墓葬。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這批竹簡在水中浸泡了2000多年,殘破散亂,像面條一樣軟。從考古發掘、文物修複到研究整理出版,曆經十餘年。考古學家、中醫藥學專家、文物保護修複專家組成的整理組結合竹簡形制、堆疊狀況、字型差異、簡文内容等,摹仿古人制作簡書流程,解決竹簡編聯、釋文等重點難點問題,經整理拼接後,得到930支醫簡,2萬餘漢字,兼見篆隸、古隸及隸書。目前“天回醫簡”被整理為8部醫書,涉及醫學理論、治法、成方制劑文獻等内容,構成了一門系統的醫學體系。

《天回醫簡》主編、中國出土醫學文獻與文物研究院院長柳長華介紹,《天回醫簡》一次性公布了與醫學相關的全部資料。主要包括竹簡的紅外掃描圖像、可見光彩色圖像、反印文圖像、釋文注釋及髹漆經脈人像的高清影像,還附有詳實的整理說明、室内清理揭剝示意圖、髹漆經脈人像的彩繪線圖。

“‘天回醫簡’中有很多常見病的配方在當今依然具有價值,希望通過對‘天回醫簡’的系統性研究,推動中國中醫藥理論創新,探索提高中醫臨床療效,也讓更多人了解中國中醫藥文化。”柳長華說。

記者: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