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通證經濟大局觀(三):儲值增值與流通的沖突命題

昨天我們說了,區塊鍊的通證映射的權益,其實就是貨币、股權、債券等各種各樣的所有權以及所衍生出來的使用權、分紅權、投票權等收益權。

我們不禁要問,在傳統經濟裡,不同的權益有不同的憑證,現在一個區塊鍊項目一般隻有一個token,用這麼一個token來比對這所有的權益,玩得轉嗎?打個比方,某個人持有蘋果公司的股票,某一天他來到蘋果的體驗店,對店員說:“來個果X,股票支付!”這不很别扭嗎?當然,這個别扭還隻是表面的。傳統經濟裡直接用股票買消費品,實作複雜也沒必要。而在區塊鍊生态裡,如有這個需求,倒是很容易實作的。

用一個token比對衆多權益,真正的沖突在于這些所有權裡蘊含的交易功能和儲值增值功能之間的沖突。

單說貨币,本身就有儲值和交易的沖突,是以在曆史上,往往都有兩種或以上的貨币來分擔這兩種功能,比如中國古代,金銀往往用來儲值,而銅用來交易。到了現在,我們也仍然把金銀當做一種儲值手段,然後用法币來交易。如果把區塊鍊世界看做一個整體,那麼比特币已俨然成為這個大生态的數字黃金,成為儲值的最佳手段,是以低迷的市場最抗跌。

這就說明,即使一個token隻映射貨币權,就遇到不小的沖突。何況還要映射股權、債權。

當然,貨币權和股權、債權的沖突也是儲值、增值和交易的沖突。

股權,更重要的還不是儲值功能,而是增值功能。我們想想,買入一家公司的股票,要冒着巨大的風險,承受巨大的波動,可不隻是為了簡單的儲值,而是想着要通過股票來分享公司的成長紅利,實作增值功能的。而債權,往往追求的是一筆穩定的現金流收入,其儲值增值功能和交易功能介于貨币和股權之間。

回到區塊鍊項目本身,團隊發行了這個token,一方面,因為這個token映射了這個項目的“股權”,是以他們希望使用者長期買入、持有,做合格的“股東”,這樣,團隊自己手中的token才能增值;另一方面,因為這個token映射了貨币屬性,是以團隊希望使用者更多地使用這個token,讓token在生态内流轉起來,這樣,整個生态才會活躍,才會繁榮,才會壯大。如果這個token還映射債權等其他所有權,那團隊就更蒙圈了,到底是鼓勵持有,還是鼓勵流通呢?

那麼,這個問題有沒有解呢?當然有,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在一個項目裡,發行多個通證,不同的通證映射不同的權益,以實作不同的功能。比如,區塊鍊内容平台的鼻祖,BM的Stemmit裡就有三種通證:Steem、Steem Power(SP)和Steem Doller(SD)。整個機制很複雜,Steem是最原始的token,SP是通過把Steem抵押給系統獲得的,Steem每年增發一倍,增發的大部分(90%)都給持有SP的人。SD是一種和美元錨定的token。簡單來了解的話,SD映射流通屬性,SP映射股權或債權屬性,而Steem是做為股權的分紅或債權的利息而存在。

其實,有必要這麼複雜嗎?可能是BM大神太超前了吧,咱肉體凡胎暫時還了解不了。

不過類似的,不死團隊曾醞釀過一個項目(不過中道崩殂了),在裡面,我們也設計了一種雙token機制,其中的token1就是普通的token,映射股權,另一種token2跟以太币做錨定,映射交易屬性。另外,持有token1可固定獲得token2,持有時間越長,獲得越多,就像持有股票獲得分紅一樣,這倒不稀奇。更重要的是,我們甚至還打算這麼做:交易token2達到一定量級,就可獲得一定的token1!以此來鼓勵使用者花費token2,活躍生态。也就是說,我們用兩種token互為激勵,來分别達到鼓勵持有和鼓勵流通的目的。

以目前的區塊鍊發展情況來看,雙token或多token的案例并不多,而且也沒有比單token展現出更多的優勢。主要原因是現在的通證生态都極為簡單,交易和流通的場景并不多,是以,能用一個token把股權屬性做好,其實就很成功了。如果強求多token,不光帶來設計上的挑戰,也許還是畫蛇添足。從這一點上來看,币乎的一個token,應該比Stemmit的多token,更符合現實需求。

不過,未來随着區塊鍊的生态不斷壯大,不斷複雜,多token形式應該會成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