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閱讀分享】《暗時間》——放棄學習,寸步難行

我的一些閱讀原則

每一次看完一本書,合上書本,都會想一想書上講了什麼,讀完這本書學到了什麼,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用到這些東西。如果随着時間的流逝,回味下來覺得還可以再讀一遍,裡面有些東西還可以在體會體會的,再重複的閱讀。是以,在我的閱讀習慣裡,第一遍基本都是泛讀,思維停留的地方有淺有深,多半來說深少淺多。是以,看完一本書後,如果不是故事性的小說,而是知識性的文章,那我得回憶一下這本書裡面的關鍵字,也就是我打開這本書記憶的一些鑰匙,附帶着自己的思考。

《暗時間》

劉未鵬的《暗時間》是我最近剛看的一本書。作者正好是和自己的專業很對口,是以文中的很多知識點了解起來很友善,很多感受也是自己的感受,但是,畢竟劉未鵬的閱讀視野、思維感覺能力和心理學知識比現在的我強上許多,是以在看他這本書(其實是部落格文章的集合,是以讀起來有段落感,之間有聯系但不是很大,所有抽零碎的時間閱讀思考也是可以的),我是抱着學習的方式去閱讀的。

合上書,自然而然的跳出一些關鍵性的内容——暗時間、專注、知識、學習、寫部落格、程式員的内功、知其是以然的思維、感性和理性的自己(當然還有其他一些詞,但我目前對那些知識内容的需求渴求度對這類比較低,僅僅留存在記憶裡一些關鍵詞,如果以後需要,就可以把這些當做索引再去查找)。下面的解釋是帶有自己的認知意識加工的成分,如果對原文比較感興趣可以閱讀《暗時間》這本書或者去翻看他在CSDN的部落格文章。

暗時間 · 專注

最近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僅僅以努力(花費時間和精力)到讓自己感動對學習和工作起的作用不是絕對成理想狀态下的正比的。但是我們知道這個評價标準是不可靠的,但是我們卻沒有意識到為什麼不可靠,是什麼導緻了不可靠,怎樣算可靠,不可靠的後果是什麼,變為可靠的方式又是什麼,如何提高實際投入這一連串的問題——因為我們的思維中尚且缺了一種“知其然,知其是以然”的意識。書中提出了一個公式,它把我們的思考普遍化了,即實際投入=努力(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努力的效率(衡量努力的一個屬性)。由此我們知道,僅僅靠努力是不夠的,因為它是實際投入的一個自變量,導緻實際投入還有另一個變量,也就是努力的效率。這兩個組合的乘積才是我們的實際投入。至于理想的産出和實際的産出又是另一回事了。但可以預見的是,實際投入和實際産出的比率一般會小于1,事實上連等于1的機會都很少,大于那必然是占據天時地利人和了。

是以我們可以知道,存在兩個自變量影響了實際投入的值,在我們感性的自我評價中,往往忽略了實際投入的另一個自變量——效率,是以導緻了我們判斷自己的投入出現偏差,而與産出之間的偏差就更大了。那麼,加上了效率,我們就對實際投入有了一個準确的把握以至于可以去期望理想的産出和預估實際的産出嗎?可能還不夠。因為我們還要考慮到自己意識的蒙蔽,也就是自我欺騙。這該怎麼說呢?

我們作為人,雖然我們有本書作者那樣對心理學的了解,但是,自欺欺人在生活中屢見不鮮,那自欺也就是更加常見了。這裡的自欺欺人影響的是效率。我們知道,努力的時間我們有相關的實體機關去描述,但是效率這種就很難去評價了。計算平均效率和計算瞬時效率又是不同的。我們總有自利歸因,也就是說,總喜歡往好了去判斷,這很好了解;當然也有人喜歡做最壞的打算,這就因人而異了。是以在考量的時候,自己得審視一下自己到底是前者還是後者,如果是前者那麼把效率值合理的降低一點,如果是後者,那麼就把效率值适當提高一些。這樣計算出來的實際投入可能是較為合理的。

或許會問,為什麼要斤斤計較這個實際投入呢?這就跟不可靠的評價帶來的後果有哪些。在解釋為什麼之前,我先說三個詞或許大家會有一個初步的感受,那就是——自負、自信、自卑。我們怎麼平時說,對自己的評價過高,就是自負(這裡的評價是指真實的内心自我評價,不同于需要謙虛和哈牛皮的情況);過低就是自卑;而合理的評價自己則是自信(還記得是國中的思想品德課上的内容)。然後自負和自卑的缺點怎麼怎麼滴和自信的優點怎麼怎麼滴,就不在這裡多累述了,無非就是自負的人遭遇失敗打擊太大承受不了;自卑的人壓根就不會去嘗試就直接自我否定了——“臣妾做不到啊~”;自信的人呐,量力而行,失敗了因為對自己能力很自信大不了下次再來,成功了那就對自己能力有了更進一步的鞏固。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知道自己實際投入了多少,該抱多少希望了。可以嘗試——但是,可以看到自己成功的機率和失敗的機率,心理有一個準備,畢竟人不是一台冷冰冰的機器,是有思維的。

那麼,如何去提高實際投入呢?從上面的公式和分析的過程可以得知,提高實際投入既要加大努力的時間和精力的投入,又要提高努力的效率。其實這個并不容易。首先,加大努力的時間和精力的投入相對容易一些,但還是免不了其他事務來占用時間。這裡我推薦大家一個方法——叫做“要事第一”(參考《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美]史蒂芬·柯維),就是把重要不緊急的事情優先去做,增加準備的時間。因為重要的事情權重更大,不重要的事情推後做甚至很多不重要的事情可以不用去做,這樣,就把去處理瑣事的時間放在重要的事情上,獲得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處理,以期待得到更好的結果。

如果說,加大努力的時間和精力投入相對容易的話,那麼如何提高效率就是需要深究的問題了。影響效率的東西太多了,比如專注度、心情、身體狀态、方式方法、項目本身的難度或者問題等等。首先,能夠迅速進入專注的狀态,以及能夠長期保持專注的狀态是提高效率的兩個最重要的因素。因為我們首先進去一個狀态,需要一定時間的加速(也可以說是緩沖,從某件事調到另一件事情的狀态),這個時間是有的,有的人這個時間比較短,也就是能迅速的進入專注的狀态,有的人則很遲,但是個人感覺,進入專注狀态的速度是與對該事務的熱愛(是以一定要知道為什麼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了解做這件“重要”的事情的有點和不做的後果——對原始自己的威逼利誘(自己想的),原始的自己的内容可以參考《暗時間(遇見20萬年前的自己)》)。進入了專注之後就相當于進入了高速通道,千萬不要随便出這條通道,因為重新進入既要花費進入專注的時間,有把專注所帶來的身體副作用發作出來(專注實際上很累,但很充實,時間密度和效率都很高)。是以專注了就要克制自己,不要被其他事情打擾——比如手機等。心情和身體則需要自己調整,心情上“常想一二”或者保持放松,保持鍛煉,每天半個小時,加上準備和收尾也不會超過一個小時,但是回報顯而易見的。項目本身難度是不可控的,是外界因素,但多數可以借助合适恰當的方式方法解決。這裡我們就要講本書帶給我的第二個感受——知識。

知識 · 學習

正如本文标題所寫的那樣——“放棄學習,寸步難行”。在這個終身學習的時代裡,資訊變更迅速,科技發展更是一日千裡。生活在當下的中青年人一旦放棄學習,就等于推入把自己推入被社會所淘汰的深淵裡。顯而易見的,學習的目的就在于擷取知識,擷取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知識獲得舒适的生存權和可持續的發展權。這些權利有國家給你保障擁有,但是能不能使用好他們國家也沒辦法去一一實作了,是以這些架構在基礎權利之上的plus,更新版就是我們要争取的,也是永遠無法依靠别人去實作的。

學習就不再多說了,這是一個實作自身價值的一個積累過程,有了學習的行動,才有之後的一切。知識在書中被分為元知識和知識。元知識就是知道學習知識的方法,書中所引用的是心理學,我認為除了心理學還有哲學。有時候覺得心理學有些部分就是哲學。這種知道學習知識的知識,是一種方法論,究根結底也是一種世界觀。元知識可以指導更有效的學習知識,更準備的說,更有效的學習對目前自己有用的知識。因為知識浩瀚雜蕪,想學完所有的知識就如同探索宇宙的邊界一樣。是以掌握元知識很有必要,這裡就推薦大家讀一些經典的心理學著作和哲學著作,額,讀哲學的時候有些東西不必深究——學會取舍。

除了元知識很重要以外,我認為有些知識一樣重要,比如工具類知識,具體點就是英語(工具類語言,和母語不同,母語是一個人文化結構的基層,是最基礎最基礎的,也是最重要的),數學(定量類工具),行業基礎知識等等。這些東西是不能臨時抱佛腳的,但是都十分重要,對打開知識的大門很有幫助。比如,英語的知識類文獻更多;而數學幾乎是所有自然學科和工科甚至是絕大多數社會科學的基礎,從特殊到一般化的重要工具;行業的基礎知識(内功),比如程式員來說,算法與資料結構就是行業的基礎知識。不會算法行嗎,可能可行,但是學會算法和資料結構會讓解決問題更加友善迅速,其他工程師閱讀你的代碼更加順暢,代碼更加整潔等等。

寫部落格 · 程式員内功

把思考的東西寫下來,也不一定要寫部落格,寫在紙上也可以。為什麼呢,顯而易見,就拿本篇為例,我本來是不準備寫那麼多的或者說寫不了那麼多的,但是寫着寫着,思路靈感就出來了。而且把思路寫下來可以加深一部分記憶體,也可以把部落格或者你的日記本也好作為你思考的“輔存”,讓你大腦的cpu可以有更多的空間去做其它的事情。

至于程式員的内功也就是程式員的基本功,那主要有:

  1. 底層的知識,例如數學、英語、計算機組成與原理、作業系統、計算機網絡;
  2. 算法與資料結構;
  3. 基本的程式設計理論;
  4. 良好的編碼習慣;
  5. 強大的學習能力和旺盛的求知欲;
  6. 大腦的思維方式。
  7. ……

暫且羅列6條吧。

知其是以然思維

知其是以然的思維倒不如說是有一個旺盛的求知欲,去探索定理背後的奧秘。在探索過程中,既對這個知識點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學習了大牛們的思考和思維方式。對背後的知識,也就是從無到出現這個定理的過程的知識又有了新的體會。知其是以然是一個反複思考的過程也是一個持續學習的過程,時時把一些東西拿出來翻一翻。

感性和理性的自己

一句話——在做正事(也就是理性的自己認為對的事情)的時候,要對感性原始的自己(經驗、情緒)“威逼利誘”,有時候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是不錯的,要對自己狠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