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創新思維:以日本教育創造力開發為例

作者:品牌觀察家
創新思維:以日本教育創造力開發為例

日本教育創造力開發的特征

在日本的中國人社會中有這樣的說法,那就是一個中國人和一個日本人競争的話,十有八九是中國人獲勝,但是,一群中國人和一群日本人競争的話,基本上是日本人獲勝。此說法未必正确,但卻反映了一個事實,即一群日本人的力量大于每個人的力量的單純之和。這是為什麼呢?

1.表演和競技不設個人項目

日本的幼稚園每年都會舉辦文藝演出和運動會,從小培養兒童的文藝和體育方面的興趣,這一點和我們國内的幼稚園沒什麼兩樣,不一樣的是日本的幼稚園隻設團體項目,沒有個人項目。例如,文藝演出時沒有單人舞、獨唱或獨奏,會彈鋼琴的可以為合唱伴奏,但不單獨彈奏。歌唱得好的,可以擔任領唱,但不搞獨唱。運動會也是這樣,隻有團體競賽項目,如團體操、接力賽、拔河等,沒有個人項目,而且,每個年級也隻有兩個隊,即紅隊和白隊,不管哪個隊赢了,都隻聽見“我們赢啦”的歡呼聲,而聽不到“我赢了”的自豪聲。這樣做是為了讓兒童從小樹立自己隻是團隊中的一員,要為團隊做貢獻,離開了團隊就什麼也幹不成的信念。同時,他們在培養兒童的集體榮譽感,而不是個人的榮譽感。而且,文藝演出也好,運動會也好,都要求家長參加,來得越多越好,是以,父母親自不用說,爺爺奶奶、兄弟姐妹都會來助威捧場,家長們也不會因為自己的孩子沒有參加個人表演而不滿。在這樣的氛圍中,兒童們的心中“自己”的概念就很淡薄。

這種情況不僅在幼稚園階段,在國小、國中,也就是義務教育階段都一樣。進入高中以後,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活動能力,文藝演出也好,運動會也好,都由學生自主策劃和運作,似乎淡化了團隊意識,其實不是這樣,因為學生們的團隊意識已經形成,是以,即便老師們不那麼強調,也能自然地展現出來。去年日本媒體的一個報道非常有代表性,在一個全國性的運動會上,某高中參加的女子接力賽中,一位選手不幸途中骨折,無法接着跑,但她沒有棄權,而是忍着痛雙膝着地爬行到200米遠的接力點,把接力棒交給下一個選手才癱瘓在地,這時她的膝蓋已經鮮血淋淋。在電視上看到這一畫面的觀衆無不為之感動。她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支撐她完成最後200米的動力是什麼呢?不用說是從小培養起來的團隊意識,哪怕自己受傷了,也要盡自己的努力最大限度地減少團隊的損失。值得指出的是,當時在場的老師都沒有阻止她這麼做。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知道該學生在履行自己作為團隊一員的義務和責任,而這些都是他們在平常的教學活動中所強調的。

2.學習成績不排名次

進入國小以後,學生會有一些作業,但不多,通常用不了半個小時就能完成。第二天交上去以後,老師也不打具體的分數,對于做得好的學生,老師的評語是“很好”“你很努力”,對于做的不那麼好的學生,老師的評語是“再加一把勁”“下次你一定會做”,等等,都是鼓勵的話語。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的時候,會打分數,但是不排名次,也不會在班上宣布,是以學生互相之間都不知道他人的成績。這樣做的目的是防止會做的孩子産生自己與衆不同的自負心和驕傲自滿的情緒,同時也防止不太會做的孩子産生自卑心理和喪失努力的信心。這裡我們看到日本的義務教育旨在培養的目标,即高素質的通才,而不是少數的英才。

當然,也有對學習成績排名次的地方,那就是遍布各地的私塾。按國人的了解,私塾是個人經營的小範圍的補習機構,其實不是。日本的私塾通常都由企業在經營,著名的私塾企業在全國的主要城市都有教室,有很大的影響力,每年都要為國内外著名的大學輸送許多人才。

總體上來說,私塾大緻分成兩類:一類是為考試尤其是聯考而設的,在那裡學習的都是成績優秀的學生,另一類是為補習而設的,在那裡學習的都是跟不上學校學習進度的學生。私塾的收費都比較高,是以,沒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或者對升學不太在乎的家庭就不會讓孩子上私塾。由于私塾的競争力取決于考取國内外著名大學的人數,是以教師的水準都很高,學生也學得認真,而且經常實施的模拟某大學的考試以後都公布名次,并預測進入這所大學的幾率,這就刺激了學生的競争心理,通常每個學生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這是私塾得以生存的根本原因。

3.工作後的團隊意識強化教育

當年輕人從學校畢業進入社會以後,團隊意識就進一步得到強化,無論是在政府部門工作,還是在企業就職,最初接受的入職教育訓練,都包含了團隊意識的教育。日本的大企業通常都在大城市的郊外建有自己的研修設施,是以新員工的入職教育訓練也在那裡進行,從早上起床到晚上熄燈都有明确的規定,新員工要在這樣的環境中過4個星期的準軍事化集體生活。教育訓練内容包括企業的曆史、創業者的生涯、經營理念、企業文化、規章制度以及員工的團隊意識和對企業的忠誠心,俗稱“洗腦”,可以想象入職教育訓練有多麼痛苦。由于日本社會的新年度始于每年的4月1日,入職教育訓練一結束就迎來了五月的黃金周。從前黃金周的存在對員工并無多大的影響,但是時代變了,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能像他們的父輩那樣吃得起苦了,黃金周期間基本上都是在家睡懶覺,以彌補過去4個星期的睡眠不足。但問題是黃金周過了以後還是有一些人早上起不來,結果請病假的就多起來了,而這些人就是早期退職的後備軍,媒體給這種現象取了個名字叫“五月病”。而黃金周以後精神振奮地來上班的人,就是被企業成功“洗腦”的員工,他們成了企業的忠誠力量,無論被派往什麼地方工作或出差,也無論自己的家庭情況是否允許,都是一樣的回答“是,我明白了”,然後第二天就會出發。對他們來說,作為企業這個集體中的一員,舍己奉公是理所當然的事,而且從來沒有人講待遇、提條件,因為他們相信企業會考慮的,用不着擔心。而且,日本社會鄙視喜歡講待遇、提條件的人。這已成了日本社會的常識。

4.不忘感謝他人的幫助

日本人如獲得某項榮譽的話,絕對不會忘記感謝對自己有點滴幫助的人,小至組織内部的業績獎,大至世界聞名的諾貝爾獎,獲獎人的态度基本上都是一個樣,那就是念念不忘對自己的工作和研究有過任何幫助的人,最典型的是2002年的諾貝爾化學将獲得者田中耕一。他在得知獲獎後在機關即島津制作所召開的記者招待會上一個勁地對研究團隊的同僚們表示感謝,讓人聽了以後甚至産生同僚們的貢獻比他自己更大的錯覺。也就是說,即便獲得科學界的最高榮譽,也不把它視為自己一個人的成就,而是在同僚們的大力幫助下完成的。他還要求諾貝爾獎委員會允許他的4個團隊成員一起出席授獎典禮,不然的話,自己也不去斯德哥爾摩,最後諾貝爾獎委員會破例答應了他的要求,隻是不承擔其他人的費用。田中耕一的這種姿态為他以及島津制作所赢得了無數的稱贊。毫無疑問,團隊成員也因田中耕一的獲獎而變得更加團結,更加熱愛團隊的工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