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分享感受,父母大講道理”多少家長,敗在了這種溝通方式……

作者:湖北省婦聯

來源丨十點讀書(duhaoshu)

作者丨十點小嗲

前幾天,微網誌看到一個文章,内心久久未能平靜。

起因是一位網友将自己和父母的聊天記錄發了出來。

“孩子分享感受,父母大講道理”多少家長,敗在了這種溝通方式……

隔着螢幕,都能感受到網友堆積在内心中的委屈和絕望。

短短的幾句對話,沒有了解,沒有寬慰。

隻有換着角度的指責。

令人窒息。

“其實每一次微信發出後,我都能猜到他們會回複什麼。

但每一次,還是會抱着一絲愚蠢的期待。”

這個文章,也讓很多網友感同身受,紛紛訴說自己的心結。

“孩子分享感受,父母大講道理”多少家長,敗在了這種溝通方式……
“孩子分享感受,父母大講道理”多少家長,敗在了這種溝通方式……
“孩子分享感受,父母大講道理”多少家長,敗在了這種溝通方式……

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抱怨:

“怎麼現在什麼話都不和我說了,每次都是問一句說一句。”

明明小時候對父母無話不說,是從什麼開始漸行漸遠漸無言了呢?

“孩子分享感受,父母大講道理”多少家長,敗在了這種溝通方式……

成長過程中是什麼導緻了孩子不願再跟家長溝通?

有位網友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小的時候洗澡,媽媽怕她感冒,總是喜歡用很燙很燙的水。

她不止一次抗議過,但媽媽每次總說“不燙啊,洗着洗着就涼了”,然後強行把她按進水盆裡。

次數多了,她就覺得說了也沒用,隻能選擇順從,在滾燙的熱水裡一直煎熬着。

後來有一次,水溫真的已經超過她能容忍的極限。

多年來洗澡的痛苦煎熬,媽媽的每一次無動于衷。

這一刻她終于崩潰了,嚎啕大哭。

結果,媽媽冷淡回應道:“這有什麼好哭的!不就是兌點涼水。”

等網友有了自己的孩子,看了育兒書後才知道:

從嬰兒到兒童,皮膚有個逐漸變厚的過程。

但在這過程中,孩子的皮膚始終是薄于成年人的,是以比成年人更“怕燙”。

“我能了解媽媽是怕我着涼,是對我好。

可作為孩子,我還是很失望很難過。”

哪怕到現在,她也依舊無法原諒,父母這種自認為的關心和愛護,帶給她的陰影和痛苦。

“孩子分享感受,父母大講道理”多少家長,敗在了這種溝通方式……

其實,身邊很多父母都是這樣。

他們永遠抱着封建家長制那一套,以居高臨下教訓孩子的姿态出現。

當孩子取得一點成績,父母哪怕心裡為孩子驕傲,也要淡淡提點一句“不要驕傲”;

當孩子遭遇委屈想尋求安慰,得到的卻是“多從自身找原因”的訓斥。

開口都是道理,講的都是哲理,卻從沒關注過孩子内心的情感。

你能說他們不愛孩子嗎?

不是的,他們中的很多人,哪怕是犧牲和奉獻所有,也要給孩子極緻的愛。

但這種愛,卻用權威武裝着。

表面上對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實際上,卻隻關心孩子做的事情是否符合他們的标準。

不允許孩子不順從,不允許孩子不尊重自己。

甚至還會在孩子質疑、反抗的時候,加重對孩子的指責和控制,以此來維持自己在親子關系裡的中心地位。

口口聲聲說是愛,在孩子心中卻面目猙獰。

“孩子分享感受,父母大講道理”多少家長,敗在了這種溝通方式……

在談話節目《不好說,特想聽》裡,有一對母子。

兒子是一名時尚公關,為了簽下一個合同,他可以瘋狂陪客戶喝酒,喝到住進醫院。

但即使如此,他也不願意告訴自己的媽媽。

甚至不願意承認那是自己的家。

媽媽非常心酸也非常不解。

後來兒子坦言,在他的記憶中,自己的的房門是沒有門鎖的,日記是媽媽可以随便看的。

甚至他學滑冰,摔倒了 13 次,媽媽也一次都沒有扶過他。

“孩子分享感受,父母大講道理”多少家長,敗在了這種溝通方式……

因為媽媽覺得,要從小讓他有跌撞感、挫敗感,這樣才能長大。

最後事實也證明,兒子确實學會了堅強,學會了自己解決問題,但再也不會向媽媽求助了。

很多父母總是把自己置于過來人的身份,打着“為孩子好”的旗号,主導孩子前進的方向。

可孩子是人不是物,他們也有自己的情緒。

在他們最需要父母了解和支援的時候,得到的是父母一次又一次的冷漠、拒絕和忽視。

那失望就會在他們幼小的心靈紮下根。

以前公司有一位同僚,從認識時候開始就沒見她和家裡怎麼聯系。

偶爾接到父母打來的電話,也是幾句話就搪塞過去。

我曾經一度覺得她是個涼薄的人。

直到在和她的一次聊天中,我才找到了答案。

她小時候家裡條件不太好,也沒什麼零花錢,存了很久很久才買了一本喜歡很久的筆記本,很高興地拿給媽媽看。

媽媽的第一句話:你哪來的錢?

媽媽的第二句話:你錢多沒地方花是不是?

“孩子分享感受,父母大講道理”多少家長,敗在了這種溝通方式……

長大後,她以為自己有了工作會賺錢,終于有資格和媽媽撒嬌了,結果:

她說上班累,媽媽說,那你工資高。

她說被上司針對,媽媽說,你要是沒錯,人家能批評你嗎?

她說童年留下創傷,媽媽說,短你吃穿了嗎?沒供你讀書嗎?養你養出罪過了?

“是以現在我對他們根本沒有親人的感覺,待在一起沒話聊,也不想聽到家裡的任何消息。”

在心理學上,這種心理防禦機制,被稱為“失望性情感隔離”。

在一次次的失望累積疊加後,她們不再把父母當成情感的依靠,不願再跟父母有情感連接配接,害怕再次遭受傷害。

哪怕後來父母再想表達關心,但是對他們來說,遲來的關心,就像夏天的棉襖、冬天的草席,葬禮上的溢美之詞。

曾經最想要的親密,現在的到來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

甚至有的孩子拼命想擺脫父母帶來的創傷時,父母想的卻是,為什麼自己的孩子不懂感恩?

多麼可悲。

“孩子分享感受,父母大講道理”多少家長,敗在了這種溝通方式……

但今天,我不是想單純地指責父母。

隻把責任歸咎在父母身上,對他們來說也很不公。

家庭教育家吳曉樂講過學生紀小弟的故事。

紀小弟是二胎家庭中的弟弟,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總是将他與學業優秀的姐姐做對比。

為了鞭策他學習,紀媽媽要求每節家教課都要考試,還得給紀小弟布置雙倍的作業才行。

然而,在輔導的過程中,吳曉樂發現紀小弟雖然知識基礎薄弱,但是對籃球很有天賦。

可紀媽媽并沒有在意,不僅不讓紀小弟繼續練球,反而更加用力監督他學習。

結果這種方式非但沒有效果,反而激起紀小弟的逆反心理,對學習敷衍了事,成績也一落千丈。

“孩子分享感受,父母大講道理”多少家長,敗在了這種溝通方式……

見此情景,吳曉樂想要勸服紀小弟的母親,正視兩個孩子的差異,不要把孩子逼得太緊。

但紀媽媽卻反問道:

“做父母的我們,每天都在提醒吊膽,昨天為小孩粗魯的舉止給人道歉,今天又可能因孩子的成就而得到他人的贊美。

父母的成敗,總是跟小孩綁在一起......若是放任孩子按照自己的興趣走,等到将來找不到正式的工作,誰才是真正要去承擔的人?

老師,那人會是你嗎?不是吧?”

吳曉樂當即愣住,他這才意識到:

原來很多父母,也在痛苦中掙紮、困惑乃至恐懼。

這些年,随着心理學的普及,關于原生家庭的讨論也特别多。

很多人把自己的一切挫折和不幸,都歸咎于成長過程中的創傷。

不停找出“父母毀了自己”的例子,怒斥“父母皆禍害”,以此減輕自己的壓力與羞恥。

可難以跨越的歲月的鴻溝,讓兩代人注定在成長經曆和思維方式都不同。

“孩子分享感受,父母大講道理”多少家長,敗在了這種溝通方式……

父母成長的那個年代,物質匮乏,生存比健康更重要,更别說所謂的眼界、學識、育兒觀念……

他們的生活經驗僅限于此,是以當他們對養育孩子和家庭生活的雙重壓力,他們也會焦慮:

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夠優秀,外界會如何質疑父母沒有教養好。

這份壓力之下,很多父母甯可簡單粗暴的控制孩子,也不希望被貼上“耽誤孩子”的标簽。

再加上,父母自身也有很多創傷未被化解,被壓抑的欲望,持久的窮苦、不安,沒被好好愛過……

不管有意還是無意,種種因素疊加下來,就展現出了對孩子的拒絕與冷漠。

“孩子分享感受,父母大講道理”多少家長,敗在了這種溝通方式……

常看到一句話:“父母都在等兒女一句感謝,兒女卻在等父母一句抱歉”。

但客觀現實來說,這就是道無解的命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教育方式,一代人有一代人承接命運的方式。

而當我們能看到這一點的時候,父母可能也已經逐漸老去。

我們又怎麼能去責怪從來沒有得到過愛的他們,有能力好好愛我們?

這個世上,愛情和友情都可以選擇,但唯有親情是無法選擇的。

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時,很多困境,就有解了。

心理學家胡慎之在《走出原生家庭》提出,解開原生家庭的困局有三個步驟:

接受、修複和阻斷。

“孩子分享感受,父母大講道理”多少家長,敗在了這種溝通方式……

1、接受創傷的存在

幾乎所有的家庭養育模式裡,都避免不了錯的教育方式,沒有人的童年是完美無缺的。

盲目的逃避和壓抑自己的痛苦,或者寄希望于父母的改變來療愈童年的創傷,隻會讓自己深陷痛苦的漩渦。

原生家庭不是我們拿來逃避與推卸責任的借口。

隻有當我們接受創傷存在後,才能進行下一步的修複和調整。

2、與過去的自己做一個聯結

所謂修複,不是和父母翻舊賬,告訴他們當時的自己有多難過、多受傷,而是跟當時的自己建立一個聯結。

用現在的你,去保護那個時候的自己,用現在的視角告訴她:

“不要害怕,那不是你的錯,是大人的錯。現在的你已經擁有力量保護自己了,你的感受和情緒才是最重要的。”

3、阻斷創傷,選擇支援性資源

原生家庭會影響我們一生嗎?

會的,會影響我們的人生姿态,但并非是終身的宿命。

隻要你願意,你可以通過阻斷的方式來讓自己做出一個新的選擇和改變。

阻斷的方式,就是尋找支援性的資源,可以是積極陽光正能量的人,也可以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孩子分享感受,父母大講道理”多少家長,敗在了這種溝通方式……

“我們與父母的感情、關系是每個人都逃避不掉的宿命,是性格強橫的烙印。它深深影響着我們承認後面對愛情、親密關系、工作職業的種種态度。它可以是終身的枷鎖,也可以是一生的良藥。”

父母是否改變,父母是否向自己道歉,哪怕終其一生都無法和父母和解,其實都不妨礙我們找到自己的幸福。

因為原生家庭的出路,不是等着父母的覺醒。

而是我們的成長是否足夠。

當你有能力、有意識的控制自己及環境,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學習與成長。

然後以更加積極的态度和方式,傳遞給我們的下一代,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這也才是我們反思家庭教育最大的意義。

“孩子分享感受,父母大講道理”多少家長,敗在了這種溝通方式……

寵粉福利來啦

“孩子分享感受,父母大講道理”多少家長,敗在了這種溝通方式……

每天推送的任意一篇文章精選留言點贊排名(點贊數量需超過30)第一的讀者,即可獲得折疊晴雨傘(如上圖示意)。

領獎規則:

1.中獎人需同時滿足關注“湖北e家庭”微信公衆号;留言72小時内點贊數超過30;留言點贊數排名第一。

2.集贊統計截至發文到72小時,屆時小編将回複您具體領獎方式。

3.每月每人限領一次,數量有限,快來參與哦~

THE END

“孩子分享感受,父母大講道理”多少家長,敗在了這種溝通方式……

本文來源:十點讀書(ID:duhaoshu),超3000萬人訂閱的國民讀書大号。轉載請聯系十點讀書。

本文屬于政務公益宣傳,對于文字或者圖檔有異議的,請聯系删除!

“孩子分享感受,父母大講道理”多少家長,敗在了這種溝通方式……
“孩子分享感受,父母大講道理”多少家長,敗在了這種溝通方式……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