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1-03-16 轉自知乎專欄 https://zhuanlan.zhihu.com/p/24482664審計是什麼如何審計2、風險導向、内部控制、循環法、審計抽樣

轉載https://zhuanlan.zhihu.com/p/24482664

審計是什麼

為了弄明白審計是什麼,我們要回答的卻是什麼情況下需要審計。

企業并不是一開始就需要審計,而是是随着自身的發展而自然産生的。

張三自己開了一個早點店,買菜、做早點、賣早點、收錢都是自己來。雖然很忙,但因為店面不大,一個人可以照應過來。

一天,一個注冊會計師走進早點店,看了看,走了。

在這種情況下,張三是不需要審計的。

經過幾年的打拼,張三擴大了規模,早點店變成了大飯店,招了廚師、服務員、收銀員。雖然很多事張三不再親力親為,但是張三仍然對整個飯店的經營狀況了如指掌。

注冊會計師走進了他的大飯店,看了看,問了問,走了。

在這種情況下, 張三仍然不需要審計。

經過多年的奮鬥,張三的餐飲事業規模越來越大,成立了餐飲集團,張三成了董事長。随着事業越來越大,他開始越來越傾向于思考一些更宏觀的集團發展問題,而雇傭了職業經理人李四來負責具體的管理工作。李四按時向張三報告整個集團的運轉情況。

注冊會計師走進了張三的辦公室。正在看集團工作報告的張三擡起了頭,他和注冊會計師的目光在空中交彙,不需要言語,他們彼此都知道找對了人。

那是一個秋日的午後,金黃色的陽光灑在張三與注冊會計師緊緊相握的手上。

在這個階段,張三開始需要審計了。在這個階段中,張三不再負責具體的經營,而改由李四負責。這種情況用書面一點語言來說,叫“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李四雖然會在規定時間向張三報告,這個報告反映的隻是一個總體的情況,但經營中的事項是無法事無巨細地全都詳說的,即使李四願意去講去寫,張三也沒有這個精力去聽去看。是以李四的報告是否存在錯誤,甚至虛假,張三很大程度上是無法甄别的,在這個階段,張三需要有一個人幫助他檢查李四的報告,鑒别其中的内容是否屬實,防止李四弄虛作假,損害張三的資産。這個人就是注冊會計師,而這個甄别過程,就是審計了。

通過以上的解說,不知道大家是否對審計這個概念有了很直覺的認識?

如何審計

1、審計的總體思路

注冊會計師開始了第一次審計。李四拿出了财務報表,上邊顯示,這一年賺了1000萬,并打開了保險箱,裡面整整齊齊碼了1000萬的現金。注冊會計師認真清點一下,确實是1000萬。于是注冊會計師心滿意足的走了,胸有成竹的對張三說,财務報表沒有錯誤。

第二年,又到了審計的時候,這次企業隻賺了800萬。但是李四想讓自己的業績好看了一點,于是他找A銀行借了200萬放到了保險箱裡。注冊會計師清點以後,發現還是1000萬,注冊會計師又心滿意足地走了,并向張三報告财務報表沒有問題,今年又賺了1000萬。但是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注冊會計師最後發現自己上當受騙了。

第三年,又到了審計的時候。這次李四提供的财務報表顯示今年還是賺了1000萬,而且保險櫃裡邊兒也的确有1000萬現金。這次注冊會計師學精了,他除了清點了現金總數,還進一步向A銀行詢問李四是否借錢了,A銀行表示李四今年沒有借錢。注冊會計師覺得這次應該沒有問題了,告訴張三,這份财務報表沒有問題。可是不久,注冊會計師發現,李四這次又作了假——他雖然沒有從A銀行借錢,但是,他向B銀行借了200萬元。

第四年,又到了審計的時候。這次李四仍然說企業掙了1000萬元,現金也仍然是有1000萬元。這次注冊會計師吸取了上次的教訓,不光向A、B兩家銀行确認李四沒有借錢,還向全省的所有的銀行都進行了函詢,确認李四也沒有從其借錢。于是,注冊會計師相信,這一次,李四沒有作假。 可是不久,注冊會計師又發現,李四的确沒有向省内的銀行借錢,但是他向外省的銀行借了200萬。

經過這幾次審計,注冊會計師終于發現,自己的審計辦法似乎簡單了點,好像無法鑒别财務報表的真假——即使真的有1000萬現金擺在企業的保險櫃裡,也無法确認這1000萬元是否真的是企業所有。

可以看出,期末簡單的數一下數,是無法應對審計任務,針對财務報表作出專業判斷的。上面的故事為了便于大家了解,過于簡化了。其實,就算真的能确認這1000萬是企業所有,也會出現别的問題。譬如說:這一年,企業賺了800萬元。為了讓業績更加好看,李四200萬元賣掉了企業的一棟廠房。這次保險箱裡仍然有1000萬元,李四也沒有從别的地方借錢,保險箱裡的1000萬确确實實就是企業所有,但我們能是以就斷定财務報表沒有問題麼?靠賣産品賺了1000萬元,和賣廠房、機器得了1000萬元,雖然都是1000萬,但所代表的意義可是截然不同的。這就是更本質的問題——即使這1000萬确實屬企業所有,不搞清楚這1000萬元是怎麼來的,注冊會計師也不能确認财務報表不存在錯報。

注冊會計師約見了李四,告訴李四,我不光需要知道總體的情況是怎樣的,還要調查經營的具體細節。譬如,你的生産原料都是從哪裡何時進的貨,價格多少,中間運輸裝卸費用是多少,産品是如何生産的,存放在哪裡,産品最終賣給了誰,何時賣的,價格多少,等等等等,隻要和财務報表相關的細節,我們都要調查。我們要徹徹底底搞清楚這1000萬元到底是怎麼來的。”看着李四緊皺的眉頭,注冊會計師知道,自己這次最起碼找到了一個正确的方向。

大家都知道,肉品安全的監管是一個鍊條化的監管過程,整個監管過程從豬仔的生産環節就已經開始,從飼養,到運輸,到屠宰,到肉品儲存,到最終的銷售,每個環節都互相銜接,構成嚴密的監管鍊條,最終才能保證肉品的真正安全,監管機構也真正敢向社會保證這是安全的肉品。如果沒有以上鍊條化的監管,隻是面對一堆不知來源的豬肉(即使這堆豬肉沒有異味,看着很新鮮),任何一個專家也不敢拍着胸脯保證這堆肉是安全的——不是專家水準不夠,而是這堆豬肉不安全的可能性太多,多到讓人難以全面排除。

審計也是如此,僅僅是1000萬元擺在那裡,确定其所屬如此困難,也是因為可能性太多,依靠排除法來确定所屬幾乎是不可能的。是以僅僅依靠彙總資料,是無法發表審計意見的。為了确認财務報表的真假,注冊會計師不僅要了解企業現在的全貌,還要深挖企業經營的各個細節。要觀察這些細節是如何互相銜接轉化形成鍊條的,更要觀察這些細節、這些鍊條是如何彙聚在一起,并最終形成彙總資料的。簡單來說,就是不僅要看結果,更要看過程,看現在的結果是如何形成的。了解了這1000萬元是怎麼來的,注冊會計師才能夠真正确認這保險櫃裡的1000萬元,确實是企業所有,确實是企業經營所得,這個擺在保險櫃裡的1000萬才真正是與企業的經營建立了極具說服力的聯系。

注冊會計師隻有做到對這整個過程了如指掌,才能真正胸有成竹的判定這份财務報表不存在重大錯報(當然,這是判斷财務報表不存在重大錯報的基本要求,判斷财務報表存在重大錯報有些時候就不需要如此麻煩,一個确鑿的反面證據就足以讓注冊會計師發表保留意見了)。

可以說,一開始我們隻對期末賬戶餘額是否正确感興趣,交易和事項是怎樣的,我們并不關心,可是為了弄清期末賬戶餘額是否正确,客觀上就要求我們了解交易和事項,這也是審計中的認定被分為交易事項和賬戶餘額兩類的原因之所在。

2、風險導向、内部控制、循環法、審計抽樣

第一,注冊會計師通過上一年的細緻工作,發現企業的某些環節不易出現問題,有些環節出現問題的可能性較大。注冊會計師決定把精力投向那些風險較大環節,減少對低風險環節的檢查。

第二,注冊會計師認為企業自身也應該健全自身管理制度,提供更多準确可靠的企業資訊,友善審計工作的開展。

第三,注冊會計師發現财務報表各項目之間,是有聯系的。注冊會計師決定把這些相關的項目放在一起綜合考量,提高審計效率。

第四,注冊會計師決定不再對全部企業經營材料一一檢查,而是應用統計學原理,抽取一部分樣本出來檢查,同樣也能得出極具說服力的審計判斷。

這四個思路,對應的就是我們現今審計工作中采用的四大法寶:風險導向、内部控制、循環法、審計抽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