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做三孩媽媽,你準備好了嗎

作者:光明網

每次陳晨帶着三個孩子同時在公共場所,總能吸引路人的注意。也經常有人站出來問:"能養3個孩子,家裡不富裕?"

陳晨有一個7歲的女兒和兩個4歲的雙胞胎女兒。面對周圍人的好奇,陳晨多面帶微笑,保持沉默。

不久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了《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提出實施一對三子政策及配套措施。

政策一出,就成為微網誌上熱搜的第一個話題。幾位同僚把這個消息轉達給了陳晨,陳晨開始期待,也許會有越來越多的女性想成為三個孩子的母親,不再被視為替代者。

但相關調查顯示,面對三孩政策的自由化,我們更關心的是政府部門能否落地哪些扶持政策,以便讓适齡人群釋放生育意願。

家有三和冷暖的自我認識

陳晨是吉林省長春市一所"985"學院的教師,丈夫是律師。第二次懷孕和分娩測試,當醫生告知是雙胞胎時,陳晨和丈夫喜出望外,壓力很大。

陳晨有一個妹妹,這幾年她真切地感覺到父母在醫院生病了,姐妹們互相扶持。親身經曆讓陳晨夫妻更加堅信,雖然目前撫養三個孩子很困難,但成年後贍養父母的負擔減輕了,很多兄弟姐妹也多了一份。

陳晨瘦瘦,懷了雙胞胎,懷孕反應強烈,寶寶早産一個月。"早産兒,嬌小體弱。同時還有兩個寶寶等着喂奶,陳晨和老公有點受不了,好在陳晨有婆婆幫忙。但老人身體不好,每次經過一兩個月的保姆,他都要回家休息一段時間。

生孩子的經曆對老二和老三人來說效果不是很好。在出生後的幾個月裡,兩個孩子都不得不被抱着睡覺。趕上丈夫出差,老人不在身邊,陳晨隻好帶着三個孩子和丈夫一起出門,因為晚上孩子抱着睡覺喝奶粉,她真的很忙。

被忙碌的新生兒包圍着,陳晨發現大女兒總是悶悶不樂地玩玩具。大女兒懂事,雖然不是直男,但陳晨還是看到老闆對新來的一家人有些感慨。

為此,她和丈夫一起找大女兒說話,也做了一個計劃,然後每天忙着和她一起學習和玩耍。

無錫母親趙陽也有三個孩子,最大的是一個10歲的女兒,第二個和第三個是兩歲半的雙胞胎兒子。對她來說幸運的是,她有一個願意在下班後照顧孩子的丈夫,以及一個默默付出的母親。

白天,全職媽媽趙陽負責照顧她的雙胞胎兒子,老人接送老闆上學。為了不讓趙陽脫離社會,老公媽媽經常會給她半天的休息時間,可以和朋友出去吃飯、逛街。

"你能有兩三個嗎?"當一位朋友問趙陽時,她說,如果有家人的支援和幫助,就可以出生。

新生兒的到來總是讓父母忙碌。而在三孩家庭中,母親要身邊有孩子的不同需求,身心疲憊是常态。在趙陽看來,三個孩子作為同伴的幸福,對于獨生子女來說,是很難了解的。

就目前而言,陳晨和趙陽已經感受到了生三個孩子的好處:他們可以在沒有父母陪伴的情況下一起玩,最大的好處是他們可以從年輕水準學習如何與同齡人相處。

應量身定制多子女的家庭教育

"一個重症監護,三個開始養。三位接受采訪的母親表示,将教育投資增加一倍的财務壓力是她們的家庭必須面對的現實。

根據《2020年中國家庭教育産業研究報告》的資料,2019年,中國新中産階級将52%的收入用于教育,超過其他生活支出,成為繼71.2%的日常支出和53.9%的房租和抵押貸款之後的第三大日支出。收入越高,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比例就越大。

放下三孩政策,兩個孩子的母親張鑫的家庭就沖突了。"再來一個,也許是一個女兒,如果不是三個孩子的話。最近,老公的話讓張鑫有些生氣。為了打消丈夫的想法,她計算了丈夫的教育賬戶。

張先生和夫人在北京經營一家鋼琴店。在過去兩年中,業務受到疫情的影響。他們有兩個兒子,都在學小提琴,每人每周有400元的"一對一"課程。張鑫對孩子寄予厚望,每個月他又有一堂1500元的大師班。僅學習鋼琴就要花費兩個孩子每年近6萬元。

目前,大兒子正在上公立國小,學費不壓。但張鑫為他五歲的兒子上了一所雙語幼稚園,每年的學費為10萬元。

此外,兩個孩子放學後參加英語輔導班、跆拳道課。除了教育投入,每年帶孩子去旅遊,參加冬令營、夏令營,開闊視野,也是張鑫的必修項目,每筆費用在數萬元。

目前,兩個孩子的課後教育每年花費在18萬元左右,如果一個孩子再生,張鑫擔心每個孩子都會受到家庭财力的限制,降低教育和生活品質。

2019年底釋出的《中國商學咨詢市場消費能力報告》資料顯示,52.3%的家庭向孩子報到校外輔導課,校外學習是大多數中國家庭的必備條件。一至四線城市的選擇範圍從62%到67%。

在陳晨看來,教育投入多少是不能盲目比較的,課外輔導和興趣班未必越多越好。

當她身邊的同僚得知陳晨有三個孩子時,他們擔心她——"教育成本高嗎?"

陳晨有自己的育兒計劃,三個孩子沒有上幼稚園,而是在家學習了一套英語系統的普通幼兒教育課程,主要是網上直播和視訊課程。不上課的陳晨在家輔導孩子,讓媽媽幫忙照顧她。

這樣,為3個孩子節省了大量幼教費用,也讓陳辰有财力給3個孩子彙報了自己喜歡的課後舞蹈課。與此同時,大女兒每周都會參加免費的線上鋼琴課。

查找和利用網絡資源可以顯著降低教育成本。陳晨比身邊的同僚更注重建立和諧的家庭關系,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和品格,他們正在努力應對學區和文化成績。在課外課堂上幫助孩子做減法,對精煉的興趣不是貪婪的。

"如果我隻有一個孩子,教育機會和替代資源會更好。陳晨坦言,一家五口在小區或城市裡大多活動、玩耍,姐姐穿的小衣服都會留給姐姐。

不過陳辰并不遜色,她認為每個家庭的收入情況都不一樣,讓孩子學會節儉,适應不同的物質條件也很重要。

來自吉林省通化市朝陽鎮的兩個孩子的母親張迪則更為謹慎。張迪有兩個女兒,最大的9歲,小4歲。她的丈夫在車庫工作,年收入約7萬元。這對夫婦一直在城裡租房,去年剛剛貸款買了一套兩房間的房子。

小女兒上幼稚園後,擁有更多時間和精力的張迪成為了一名保險推銷員。張迪不敢指望孩子将來上名校。除了在學校學習文化,她隻給大女兒報到舞蹈課,給孩子更多的藝術體驗。

張迪很想生一個兒子,但她和丈夫沒有計劃再生三個兒子。在張迪看來,雖然生活在小鎮上并不是很緊張,但如果一個人重生了,經濟狀況剛剛好轉的家庭也會再次處于緊張的境地。

有許多孩子的母親需要緊急的社會支援

面對不斷增加的教育支出,一些多孩子的母親選擇留在職場打架。但大多數人隻能感到沮喪或離開alt-out。

經過10多年的工作,陳晨還是一名講師,很難推廣。當時加入她的一些老師已經在申請進階職稱。陳晨看了醫生6年,論文一直沒有發表,不能申請回複。在教學之外,她沒有更多的時間閱讀文學作品,換論文,還沒有從她的博士學位畢業。

剛生三個孩子的時候,陳晨覺得自己多一點努力就能平衡工作和家庭,但事實證明"太難了"。她也有放棄工作的想法,想集中精力把孩子帶回家。但考慮到這個家庭有更多的收入,她的三個孩子可以過上更好的生活和學習,她最終打消了這個念頭。

在今年的母親節之前,釋出了關于職場母親生存的未來生活報告。調查顯示,職業母親選擇不做全職母親的主要原因是"緩解家庭的經濟壓力",滿足自己的職業抱負。

報告還指出,母親在産假結束時重返工作崗位的主要困難是無法平衡工作和家庭,需要更新知識和技能,以及無法跟上工作節奏。

正因為如此,在杭州工作和生活的林林一直害怕生兩個孩子。她和她的丈夫是獨生子女,當他們第一次結婚時,他們有一個明确的計劃,即根據國家人口政策至少生兩個孩子。現在三孩政策已經放開,林林連擠出時間生兩個孩子。

作為從國外引進藝術頂尖人才,本機關對林林負有重任。她經常工作到晚上兩三點鐘休息,通過努力,她很快就得到了晉升。

9月,林琳的孩子們要上國小了,一直幫忙照顧孩子的母親,打算回家老去。現在,林琳很難在放下自己不斷上升的事業去生孩子之間做出選擇。"兩個孩子不敢生,更不用說三個了。在她看來,生孩子不僅會影響她的事業,還會影響老闆的生活品質和教育水準。

"在生育率多樣化的時代,經濟實力不是決定是否有生育意願的基本條件。吉林大學人口資源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教授王曉峰認為,除了調整人口政策外,正是相關的配套措施才能真正釋放生育潛力,在一定程度上實作社會福利,讓更多的人願意生育更多的孩子。

關于支援生育三胎的配套措施,國家衛健委在新聞釋出會上回應稱,要完善産假和生育保險制度,加強稅收、住房等扶持政策,保障婦女就業合法權益。

王曉峰建議,一些國家可以借鑒相關經濟政策,如稅收優惠、産假、育兒補貼等。此外,他認為,政府機構或國有企業設立0至3年齡的兒童保育機構,讓女性可以帶孩子上班、進入看護、午休和探視,是幫助女性更好地平衡工作和家庭的有效途徑。

"想要生三個孩子并希望正常工作的女性必然會付出更多。王曉峰提醒說,配套政策的落地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三胎媽媽要兼顧家庭和工作,需要自己做準備。

在接受采訪的三個孩子的母親中,降低教育成本和期待更多的就業機會是關注的焦點。

"二線城市面臨更大的壓力,要通過生三個孩子來投資住房和教育。林林呼籲為職業母親提供更合理的産假和晉升機會。

對于三個孩子都在上國小的趙陽來說,她想回到職場,但她不确定自己是否會被社會接受,是否能填補這個職位。

無論情況如何,接受記者采訪的三個孩子的母親都表示,她并不後悔自己的選擇。他們也有一個共同的感覺,即撫養孩子遠比生活壓力更快樂。但他們并不直接建議别人要三個孩子,畢竟這太有挑戰性了。(應受訪人要求,文章中的母親是化名)記者王佩蓮

來源:中國青年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