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IoT】如何選擇:行業競争越激烈,個體越受益

最近跟小米的朋友聊天,當談到薪資收入時,他憤憤地說到:“我們公司在西安挖了一個團隊,平均薪資年薪百萬起。

而我們北京這些人,部分人能力比他們還要強,幹着相同的活,做着公司的旗艦項目,拿的錢還趕不上應屆生的起始薪資。”

這個話題很現實,也是很多企業老員工面臨的問題,這也引出了個人能力在社會的「市場定價」問題。

關于收入,主要受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

  • 初始定價:員工入職時的工資水準,起點很大程度會決定你未來收入的高度;
  • 相對競争優勢:個人能力或經曆的不可取代性;
  • 産業市值及從業人數比例;
  • 崗位對産業的貢獻度;

你的初始定價

針對上述例子,那位朋友屬于小米的老員工,在小米上市之前便已經入職公司。

那個時候起始工資的一部分會折算為公司期權,員工每月實際到手工資普遍低于業内平均水準。

而公司上市後的漲薪幅度完全依賴公司的薪資制度,除非員工為公司做出突出貢獻,否則很難實作跳躍式漲薪。

産品定價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你想調高産品售價,就必須要先「調整服務或者産品架構」,否則消費者很難為高溢價買單。

企業員工通過出售自身資源擷取報酬,這些資源包括個人的時間、腦力、體力、外貌甚至是風險。

外貌與生俱來,不是自我意識可以操控的,當然也可以做整容手術,那就另當别論了。

畢竟外貌對收入的影響程度跟行業屬性和職能強相關,服務行業對長相要求普遍較高,普通職場員工外貌的影響相當有限。

每個人能夠出售的時間和體力也差不多,單純出售時間和體力幾乎不可能獲得超額回報。

尤其在職場上磨洋工混日子,待在一個組織裡用各種儀式感和瞎忙麻痹自己,逃避不确定的現實和挑戰,幻想着漲工資、白富美、一夜暴富......

為了讓自己的資源賣上好價錢,就隻能提升自己的「腦力資源」,本質上來講擷取财富隻是基于你智識的變現。

在工作中不斷成長,但前期往往有一般人難以忍受的漫長技能、資源儲備期,耐得住寂寞、慢下來、沉下去。

要成為頂級獵食者,你的大部分時間都該花在蓄能和等待時機上。

高風險往往意味着高回報,看下圖:

每月換一次燈泡,月薪14w,死亡率50%

【IoT】如何選擇:行業競争越激烈,個體越受益

賺錢穩定不變的點,就是跑到高風險領域,然後通過資訊降低其風險的「不确定性」。

【IoT】如何選擇:行業競争越激烈,個體越受益

相對競争優勢:個體獲利

360 做搜尋時,一個百度員工告訴騰訊科技,當時為了應對 360 挖牆腳,他所在部門的幾位核心員工都獲得了一定程度的漲薪。

甚至有幾個特别聰明的人,在百度、搜狗和 360 這三家搜尋公司之間來回跳槽,一年的時間,讓工資收入翻了四倍以上。

2020年末,一家中國最大的創業公司,榮耀手機橫空出世。姑且不讨論榮耀手機能不能在未來的手機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

但對于從事手機行業的個體來說絕對是天大利好。

據小米内部員工爆料,榮耀手機晶片由海思平台全面切向高通平台。

由于其相關技術及人員儲備不足,高薪向同行挖人,中等水準的研發年薪百萬起步,工資普遍翻了3-5倍,股票期權未來可期......

單從能力屬性上來說,這些人綜合能力及認知水準未必很高,但手機行業具備較高的入局門檻,小企業隻能扒着門縫瞅瞅。

人才培養成本高,且具備相當的稀缺性,「供需」決定收入。

高産業市值

梁甯在産品思維課程中講過一個例子,有一對雙胞胎,在 2010 年一起大學畢業,一個加入騰訊,一個進入報社。

7 年之後,去騰訊的那位已經是年薪百萬,而且滿街都是挖他的獵頭。投資人也在挖他,隻要出來創業就給錢。

去報社的那位,因為報社沉淪了,他曾經寄托理想的整個産業都沒有了,一切都需要重來。

這裡不是說雙胞胎的素質或者能力有多大差異,也不是說他們分别跟随的上司的能力或者個人操守有問題。

核心問題是這兩個機關所附着的經濟體,一個在快速崛起,一個在快速崩潰。

其實我們都有體會,努力工作的工資收益,遠遠不如2013年以前買了騰訊的股票,或者2010年以前買了北上廣的房子。

總結

選工作首先要選行業、選賽道,一個市值更大的行業,通常科技成分比較高,從業人數一般相對較少。

對于剛畢業的學生來說,如果可能,可以先選擇行業中頭部企業鍛煉幾年,練練套路,提升自己在行業内的核心競争力,為未來争取盡可能多的主動權。

對于職場老人,換行或換崗(換一個對産業貢獻更大的崗位,比如行政轉銷售、轉研發)。

作者:簡約,公衆号:簡一商業

本文由 @簡一商業 原創釋出于CSDN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