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思維認知:從7點忙到23點的上班者

認知才決定了你行動的方向,和投入的力度——認知的深度,才決定你的未來的高度。

看過一個很震撼的新聞《BBC跟拍49年:窮人與富人的人生七年》,還有一篇報道也是寫紐約的窮人為什麼越來越窮,後來陸陸續續看了很多類似觀點的文章,搞得我暈頭轉向,恍恍惚惚,直到我看了《窮爸爸和富爸爸》和《思考緻富》這兩本書後,我内心忽然一陣明亮,我發現了一些明顯被人忽略的真相。

窮人真的越來越窮?

令人難過的是,答案是肯定的。

我不太敢解釋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是窮人,因為實在會得罪人不說,每個人也有他自己截然不同的答案。但是有一個現象在窮人間普通存在:

大部分窮人都認為上班等于穩定的生活,上班應該可以發财。

而事實是這樣的嗎?

窮人不但不會選擇,還愛炫耀盲目的勤奮

流水線工作勤奮不?能緻富嗎?客服一天能接100個電話,能緻富嗎?開計程車一天接100個單,收2萬,你有這個身體嗎?一天能下2000行代碼嗎?即便有,但是你開多少個2萬每天?能緻富嗎?那為什麼窮人不會選擇,而富人就知道選擇呢?

絕對的原因是窮人和富人的起點不同。富人的财商,對财富的認知度,遠遠,遠遠,遠遠比窮人了解得更深刻,更早。

很多成年人都不看财經雜志,更不用說7,8歲的孩子

富人的童年就知道自己要去哪個學校上課,知道看金融類報紙和報道的重要性,有些甚至7,8歲的孩子,父母就會教育孩子銀行是如何工作的,你為什麼能吃到面包——面包是怎樣從小麥變成面包的。每個不同的階層在面包的商業鍊條中處在什麼地位。中産階級的童年也會有自己的夢想,在舒适的環境裡學習鋼琴,男孩子玩着玩具槍。而窮人的孩子,每天回到家,不是看到爸爸疲憊的身軀,就是媽媽唠唠叨叨生活的瑣碎,80後的父母更是誇張,他能當着孩子面玩手機,然後呵斥孩子為什麼不去寫作業,甚至有些孩子隻希望在睡前能見到一次忙碌的爸爸。吃飽飯,少罰站,少被打,少寫作業則成為他們的願望。

從父母和家庭開始,窮人就已經遠離優質社會資源了,他們甚至都沒有基本财富意識。差距至此就已經拉開。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後天的學習。

窮人家的童年都在瞎玩,富人家呢?

富人家的孩子難道就不喜歡瞎玩?

那他們為什麼能成功?

學習。

他們看書,他們不拒絕并大量和富人交流,他們願意跳出原來的圈子,他們去和比自己優秀的人靠近,他們相信别人的程度大于避免受騙的猶豫(就是被騙了,也能從經曆中學習到新的事物,進而能辨識出新的機會)……這些行為讓這部分窮人開始産生質的變化,即便他現金流不多,但是因為他對待财富,對待被動收入,對待現金流有了徹底的認知,機會來的時候,他能認出來,并抓住。即便這次沒有抓住,他也不會放棄,他會去補充短闆或者增加優勢,期待下一次機會再來時,能抓住。

這樣的窮人,其實隻是沒有具體的錢而已,在意識上已具備富人的思維。而沒有富人思維的窮人,将永遠繼續困在忙碌中,一輩子碌碌無為,還把勤奮當作驕傲來炫耀。

而真正的窮人,機會來臨的時候他甚至都察覺不到那是個機會。

窮人一直在琢磨如何拿到更高的薪水

看看身邊的窮人,還真的有以加班為榮的

窮人天天都在琢磨能拿到更高的工資,而不是如何建立自己的系統,讓系統為他掙錢。他們對街頭出現的共享單車并不感冒,但是對如何宮鬥把對手逼走,如何獲得老闆的垂青,如何獲得員工的仰慕卻十分熱衷。他們甚至幻想爬到總經理後,拿到公司的股份,5年後,再把股份賣掉成為千萬富翁。

燃鵝,他們卻很少考慮錢也會貶值,很少考慮年齡的增長,父母的衰老,公司是否真的能上市,老闆随時能找到比他更年輕,更有能力的替代者……說實話,窮人都隻是幹掉職場裡的競争者,卻很少有真正想過,跳出職場,将蘋果樹種在自己家裡。

窮人即便做到副總裁的位置,都在幻想打工緻富,這是窮人之是以是窮人的緻命點。

不管窮人還是富人,面臨的風險都一樣,但抵抗風險的能力有天淵之别

最明顯的差別就是對待疾病的處理方式

當窮人的父母得癌症的時候,窮人必須離開工作崗位,照顧父母,進而失去收入,更有嚴重者而此被解除勞動合同,可能一場病就能讓一個窮人人生徹底毀滅。而富人會怎麼處理呢?他會讓他的職業經理人打理公司,他全身心地照顧他的父母,他即使不工作,照樣有公司的收入,大不了這一年不賺錢,明年再去掙。

當窮人失去工作能力的時候,他隻能靠終身俸。如果你是80後的話,你應該還記得90年代一塊錢能買什麼?今天的一塊錢呢?用這個道理去思考你的養老金,你覺得窮人真的會老而無憂嗎?你有沒有想過,30年後,有可能一碗面要120塊?到那個時候,你一個月5000塊的養老金甚至都吃不飽飯。而富人怎麼處理呢?他的系統一直在運作,雖然他老了,但是公司仍然是他的,錢貶值了,但是可能提升價格嘛。還有一部分富人将賺取的利潤進行投資,錢生錢。我認識一個杭州的朋友,喜歡旅行的生活,将政府補貼給她的房子賣了2套,用1000萬做理财,每年光這收益就高達60多萬。

窮人一直都在忙,從早上7點忙到晚上23點

窮人為什麼一直都這麼忙,一直要加班?因為他沒有其他的收入,不掙錢就有生存危機,是生存危機……可不是一般的危機。另外車貸,房貸,父母,孩子,事業的發展都會相當的壓力。甚至壓迫到他有放棄人生的感覺。他要一直不斷地工作才有可能活下去。

從7點忙到23點,甚至猝死都不能警醒他

看過一篇文章,還記得裡面分享到紐約的窮人為什麼要不斷地工作。而直實的情況則要殘忍得多。在餐館裡端盤子的LUCY,其實并不是正式工,餐廳也不可能讓一個端盤子的成為正式工,而選擇雇傭更多人競争的臨時工。這很好了解,臨時工錢少,很多人搶着做,而且社會福利交得更少(中國則根本不交)。他們收入當然不夠,于是去找第二份工作,當第一份工作将她的時間碎片化後,誰還要雇她做正式工?LUCY也沒有什麼技能,隻能再去做服務員。于是再去競争……她得要同時做三份工,才能負擔得起房租,水電費,手機費用,女兒的費用和自己的日常開銷。

而她因為沒有時間,是以都吃得是快餐,廉價的熱量和脂肪讓她30多歲就成為一個臃腫的肥胖者。她更沒有時間鍛煉。

她每天晚上回到家,最希望的就是女兒别來煩她,快點去睡。她并沒有意識女兒的教育存在嚴重的問題。因為自己就是這樣長大。她不但祈禱女兒乖巧,甚至希望她不說話,還祈望父母不要生病,自己的身體不要出問題,還要擔心暑寒假季。這兩個季節往往都有大量的大學生來競争她的崗位,大學生們身材好,還懂得化妝,還年輕,而她為了省早餐的費用,要早晨5點起來給丈夫和孩子做早餐,根本沒有時間去化妝。

漂亮的漢堡背後是很多人密集,辛苦而廉價的勞動

她自己親手掐死了跳出窮人圈子唯一可能:時間。

富人也會忙 ,什麼時候忙?基本上就是在系統建立的時候(創業前期),不但忙,可能沒有面子,甚至當他們去催貨款的時候,去拿訂單的時候,會失去做人的尊嚴……公司穩定後,進入平穩收入期,才真正受人尊重。

而窮人幾乎都過不了這一關,他們在極度貧困的時候從不會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卻在拼命地抱怨命運對自己如何不公。

人生也就三個階段:

1.暫時收入期,也就是打工期,工作才有收入,不工作就沒有收,一旦停止工作,收入全部歸0.

2.持續收入期,也叫被動收入期,因為建立了自己的系統,比如有家公司,有個可以出租的房子,地鋪,寫字樓,前期工作,後期不工作也能有收入,有時候收入還在增長。

3.錢生錢期,将持續收入得來的錢進行再投資,理财,站在資本鍊條的頂端,将錢貸給各個系統,銀行,用錢生出來的錢就可以有優渥的生活,處于财務永生狀态。

而窮人很少有人能走出暫時收入期,他們甚至都沒有聽說過有持續收入期和錢生錢期。

窮人根本沒有功夫,也不屑于聽誰講什麼财務永生,他沒有時間聽你瞎BB,他們隻在乎一件事,哪裡有好工作?

下面說下思維認知的差别: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一份付出換來一份收獲,這是很多人的商業認知,于是你天然地認為任何收入的增長,都應該靠時間的同倍遞增來獲得。

于是就會陷入一個認知陷阱:覺得如果想賺更多的錢,就應該付出更多的時間精力。但是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天花闆的,是以這往往導緻收入上到一個level後,便出現了瓶頸。

是以很多人會一直陷入在勞力收入,就不怎麼會想到資本收入;你一邊在罵“富人越富窮人越窮”的老話,一邊因循守舊地走自己的老路。

但現實是,年薪10萬到30萬可能的确是努力的差距,但是從年薪10萬到100萬、從100萬到1000萬收入的差距,其實和努力本身不最相關了。或者說這時候的努力已經淪為最底層的素質,需要更進階的商業認知去給自己加碼。

是以對于時間與收入的價值關系,更牛逼的認知應該是:

  • 把機關時間賣貴;
  • 讓時間可以被批量購買;
  • 讓時間産生複利。

1、不要賤賣你的時間

第一種相對比較好了解,提高自己的核心競争力來提高溢價能力,讓别人用更貴的價錢來買你的時間。在這種指導思想下,你就要問自己,你自己現在做的事情,在賺錢的基礎上,想象三五年後,你這份手藝,能不能賣得比現在貴很多,有沒有通過累計專業度和經驗值,提高自己的核心競争力。

因為人和車子一樣,都是消耗品。

你要讓自己有房産思維,随着時間增值;而不是車子思維,時間越長越貶值,成為消耗品。

想到這裡,你就不會去想到開個專車,你就不會去做沒有技術含量的體力活,你就不會隻做賺青春飯的活兒。

如果你現在不賺錢,但是能夠預測到未來很值錢——這份事業,就值得做。

2、批量販賣時間

時間的批量化販賣,是讓時間機關價值最大化的第一手段,而網際網路是實作時間批量化最好的方式。我有些新東方的老師朋友,天天在講台上講課,前幾年驕傲地說:我教育訓練出了幾萬名學生,可謂流水的學生,鐵打的老師。

而現在有些老師自己出來線上講課,在不同的平台上,通過網際網路,線上同時幾千上萬人收聽。這樣,就把自己的機關時間販賣給了更多人了。

是以你會發現,線下一堂課一千一萬元就了不起了;但是線上的話,想象空間就很大,賣上10萬一堂課也不稀奇。

這就是批量販賣時間帶來的價值。

當你擁有批量販賣權的時候,你就會知道怎麼使這個事情成為可能,你就會開始思考如何建立認知,如何沉澱流量,如何建立品牌。整個做事的風格是長遠的,而不是做一次賺一票的一次性買賣。

對于批量販賣權的追求,也反向促進了我們的行動力。

3、做事情一定盡可能産生複利

如果說批量販賣時間是單個時間的橫向空間次元,而複利則是縱向時間次元。

時間産生的價值,通俗點說,就是“睡後價值”。就是你當下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在未來可以一直因為這個獲得收入。

比如我去年八月出了一本書,那麼以後歲月裡,不出意外的話,就可以一直有書的版稅收入。比如我在微信公衆号發的文章,經常有讀者給我去年的一些文字打賞。

我們再講得通俗一些,其實作在很多微商、直銷,這些三級分銷平台,就是利用了複利的概念,讓人看到目前投入所帶來的未來巨大可能性,于是乎,每個人都打了雞血一樣——重倉投入時間,為了以後的“不勞而獲”。

網際網路線上課程牛逼的地方在于,它是無空間和無時間限制的,内容可以被所有人看到,而且理論上可以永久沉澱。

是以,真的,我們不是輸在勤奮不夠,不是輸在機遇不好,而是輸在對一個趨勢、一個事件、一個現象的認知深刻程度。

其實對于以上三點的時間價值的認知,并不是我自己最原創的認知想法,也是自己實踐出來的。

隻有提升認知,才能及早看到未來。

不然,哪怕趨勢的風口正呼呼地向你吹,你卻隻會轉過身去,裹緊身上的衣服,不讓風進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