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在月球栽的嫩芽已經"死了。
01-18 07:141月15日,中國完成了航天史上的一次創舉:嫦娥四号上搭載的棉花種子長出了嫩芽。這是人類首次在月球表面培養植物并生長出第一片綠葉。這株小小的嫩芽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那麼如今這株嫩芽怎麼樣了?這兩天,外媒卻紛紛以“中國在月球上的植物已死”為标題,報道了這株月球上“唯一植物”的命運。CNN:死了《商業周刊》:死了Space.com:死了《獨立報》:死了死了?回想起以往部分外媒不公正評價中國航天成就,一般人恐怕都會自然而然産生一個疑問:這是不是他們又在帶節奏?然而這回真不是。外媒引述的消息來自科普載荷項目組前幾天所做的情況介紹。“月面微型生态圈”科普載荷項目總指揮劉漢龍項目總指揮劉漢龍的原話是這樣的:“目前,生物科普試驗載荷已進入斷電狀态,載荷内部在月夜溫度零下52℃的情況下,所攜帶的六種生物将結束本次科普試驗使命,處于冷凍狀态。待下一個月晝期溫度上升後,在全封閉狀态的生物科普試驗載荷罐中,六種生物将被慢慢分解成無害的有機物,并将被永久封存在生物科普試驗載荷内部。”“目前處于冷凍狀态……将被慢慢分解成無害的有機物。”簡而言之,的确是“死了”。這些外媒并沒有亂說。央視新聞1月15日報道,“嫦娥四号”攜帶的棉花種子已長出發芽衆所周知,月球晝夜溫差極大。連我們的玉兔二号月球車都一度休眠,以“熬過”月球上酷熱的白晝。而載荷總設計師謝更新介紹:“這個載荷沒有帶電池上去,沒有帶保溫的上去。”發芽已屬不易,客觀條件上并不能保障嫩芽繼續生長。但盡管如此,中國的确驗證了人類是能夠在荒蕪的月球表面培養植物并生長出第一片綠葉。這次的實驗通過研究所學生物在月球低重力、強輻射、自然光照條件下動植物的生長發育狀态,為人類今後建立月球基地提供研究基礎和經驗。如劉漢龍所說:“科普,是本次載荷項目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使命。”中國本次發射“嫦娥四号”,再一次把全世界的注意力拉回到月球,實作了人類多個第一次。外媒高度關注這一株小小的嫩芽,可以說在正是中國航天事業處于世界前列的例證。畢竟,隻有第一名才能收獲最多的關注。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延伸閱讀:釋出會 ——月球上的嫩芽現在咋樣了?1月15日,重慶市政府舉行釋出會,邀請重慶大學副校長、科普載荷項目總指揮劉漢龍介紹了相關情況。劉漢龍:6種生物首次登上月球背面劉漢龍:科普,是本次載荷項目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使命。項目團隊通過研究所學生物在月球低重力、強輻射、自然光照條件下動植物的生長發育狀态,為人類今後建立月球基地提供研究基礎和經驗。該載荷由結構子產品、熱控子產品、控制子產品、導光子產品、生物子產品等組成,搭載有馬鈴薯、拟南芥、油菜、棉花、果蠅、酵母6種生物。載荷總重量2.6kg,此外,還有18毫升水,以及土壤、空氣、熱控以及兩個記錄生物生長狀态的相機,總重量為2.608公斤,生物生長空間為1升左右。載荷内搭載的6種生物構成一個含有生産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的微型生态系統。其中,植物生産氧氣和食物,供所有生物“消費”;作為消費者的果蠅和分解者的酵母,通過消耗氧氣産生二氧化碳,供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此外,酵母可以分解植物和果蠅廢棄物而生長,酵母又可以作為果蠅的食物。劉漢龍:生物物種篩選有着非常嚴苛的要求劉漢龍:看似簡單的6種生物,最終能成為首次登上月球背面的幸運兒卻經曆了上百次物種篩選和無數次生物實驗。本次搭載的生物物種篩選有着非常嚴苛的要求。因為“罐子”裡資源有限,要求裡面的動植物不能占用過多空間。哪些“旅客”能登上月球,首要條件就是“個子小”。其次,由于月球表面低重力、強輻射、高溫差等極端條件限制,是以要求動植物能耐高溫、耐凍,而且能抗輻射和抗幹擾。本次載荷生物種類的篩選除了實作在月球表面環境下植物種子發芽或幼蟲成長的最低目标,更重要的是基于未來進一步開展太空生物學研究的長遠考量,而這也是為以後人類進入月球乃至地外星球生存提供保障。為了給載荷内生物營造一個适宜生存的環境,載荷罐體分别裝置了“空調系統”、光導管和水倉室。罐子的保溫層,能經受月表面劇烈溫差的考驗;内部裝有自動調節溫度的“空調系統”,通過溫度傳感器保證環境在25攝氏度左右。罐體内,植物可通過載荷頂部蓋闆上的光導管吸收月面自然光,進行光合作用産生氧氣。水倉室攜帶了一個裝有18ml生物專用水的水袋和電磁泵,着陸器落月并加電後,接到地面指令讓電磁泵工作,将水袋中的水通過水管釋放到生物艙表面,為生物生長提供水分。劉漢龍:人類首次在月球表面培養植物并生長出第一片綠葉劉漢龍:科普載荷随嫦娥四号登陸月球的第一天(1月3日)23:18分加電開機後,載荷内微型生态系統開始進入生物月面生長發育模式。從開機到1月12日20點地面發送了生物科普試驗載荷斷電指令,載荷正常關機,生物科普試驗載荷在軌工作狀态良好,累計工作時間長達212.75小時,主副相機累計拍照34次,下傳照片170多幅,傳回的照片顯示,載荷内的種子發芽,實作了人類首次在荒蕪的月球表面培養植物并生長出第一片綠葉,這将為人類今後建立月球基地提供研究基礎和經驗。劉漢龍:生物科普試驗載荷已進入斷電狀态劉漢龍:載荷在月面注水進行發芽和生長實驗以後,經過9天時間進入月夜期。目前,生物科普試驗載荷已進入斷電狀态,載荷内部在月夜溫度零下52℃的情況下,所攜帶的六種生物将結束本次科普試驗使命,處于冷凍狀态。待下一個月晝期溫度上升後,在全封閉狀态的生物科普試驗載荷罐中,六種生物将被慢慢分解成無害的有機物,并将被永久封存在生物科普試驗載荷内部。本次試驗的主要意義是什麼?記者:在月球背面進行生物生長試驗的主要意義是什麼?劉漢龍:我們這次科普載荷的意義,是希望通過生物科普試驗載荷的實施,推動生物學知識的普及,加深普通群眾對生物學原理的了解;宣傳我國探月工程成果,激發人們對宇宙探索和科學研究的興趣,提高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究竟哪幾種植物發芽了?現在什麼狀态?記者:請專家詳細介紹一下,在月球表面的試驗當中,到底是哪幾種植物發芽了,到現在試驗結束是什麼狀态,果蠅怎麼樣?動物是什麼樣的狀态?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副主任、生物科普試驗載荷總設計師、重慶大學先進科技研究院院長謝更新:我們現在公布的是6種生物,微生物、果蠅等,目前的結果已經宣布了,釋出了人類在月球上的第一顆芽,是棉花芽,其他的物種不确定,我們上面有兩個相機都是不能調焦的,受重量限制,不可能調焦。我們現在發現了已經确認了棉花的種子發芽,其他是不是發芽?一方面是我們相機,沒有看到明顯的變化。果蠅是比較懶的動物,不一定出來,與此同時我們分析了一下,我們下去連續将近6天,我們月球上大概10點半左右,月球上溫度比較高,我們裡面兩片冷熱片,再怎麼控制溫度也是超過30度了,大家知道,超過30度很多植物發不了芽,不适合發芽,是以另一方面就是我們剛剛講的,我們這個載荷沒有帶電池上去,沒有帶保溫的上去,現在大家都知道是很多動不了,我們裡面的溫度要達到零下負50度以下,植物就凍壞了,就分解成了有機物,永遠在罐子裡面了。推薦月面首株嫩芽 嫦娥四号完成人類首次月面生物實驗15日,嫦娥四号上搭載的生物科普試驗載荷釋出最新試驗照片,照片顯示試驗搭載的棉花種子已長出嫩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