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共享雨傘、共享充電寶……近年來,共享經濟模式層出不窮。在衆多共享經濟形式中,一直有一種形式時不時地被人提及,那就是“共享社群”。近年來,共享社群逐漸風行,正逐漸成為未來居住生活的一種趨勢。
共享社群由何而來?面對基層社會治理中存在的種種難點,它又能發揮怎樣的作用呢?

緣起丹麥,引領風潮
20世紀60年代起源于丹麥的聯合居住是公認的現代共享社群的最早起源。當時,丹麥一個社群的家庭認為,當時的房屋及社群制度無法滿足他們照顧孩子的需求,于是在1967年創立了首個現代共同住宅計劃Saettedammen,集合約50個家庭,組建了一個理念社群。此外,丹麥還出現了協助職場媽媽或者單身父母分擔育兒工作而形成的共住模式。随着高齡社會的來臨,共同看護也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現在,丹麥有約5%的國民住在共享社群中。
在過去的20年時間裡,共享社群擴充到了歐洲很多國家,也逐漸出現在北美和澳洲。
在美國加州的帕薩迪納市,出現了美國最早的共享社群雛形。共享社群的支援者對美國傳統社群之間的互相孤立和漠不關心感到厭煩,試圖建立一個可以互相支援的社群,創造出獨特的社群文化。澳洲也興起了共享社群。社群成員定期舉行聚會,而且還舉辦跳蚤市場,可以把自己閑置而仍有價值的東西拿來和其他人交換。
在這些社群中,最典型的形式是這樣的:居民們有各自的住宅,有各自的廚房、洗手間,每個家庭保留有足夠的個人空間。在這個基礎上,社群内的居民有共同擁有起房間、廚房,有的還有屬于大家的花園、兒童遊樂場地、會客廳和工作室。住戶們每周定期共進晚餐數次。如果有涉及整個社群利益的事,要遵照大多數人的意見執行。
簡而言之,共享社群就是追求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精神和諧共處的一群人的社群,以共享為紐帶,在住宅空間區域中凝結起的生命共同體。
家在空間上的延伸
共享社群的流行始于國外,但事實上,共同居住的概念在國内早已形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公共居住空間。如今不少共享社群設計,也從中國傳統居住空間汲取了靈感。
中國的四合院、客家的圍屋都有與共享社群相似的特性,甚至發展得更早。日本建築師青山周平在探索共享社群的實踐中,就從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中獲得了不少啟發。他發現居住在胡同裡的人常常會将住處周圍的飯館、菜場、道路等視為他們生活空間的一部分。于是在他設計共享社群時,這種“家在空間上的延伸”就有所展現。
以他的“400盒子的城市社群”設計模型為例,每個人都有卧室功能的私密“盒子”,同時,衛生間、衣櫃等公共區域在外面,可以根據不同的需要移動位置。人們可以共用桌椅等物品,就和四合院中鄰裡之間共享某些物品一樣。
除了從中國傳統公共空間中汲取靈感,年輕人對社交及創業的需求也推動了共享社群的發展。一些公司和建築設計師都開始了“共享社群”理念的實踐,希望在如今人均居住空間不斷受到擠壓的中國城市,為年輕人及其他群體探索新的居住模式,在滿足他們居住期望的同時,盡可能地實作他們對社交的需求。
比如近年來新成立的一些青年社群,就是一個面向現代都市青年居住、生活、創業的共享社群,針對青年群體,甚至制定了“三不租”規約:45歲以上的不租、結婚帶小孩的不租、不愛交朋友的不租,希望由此為年輕人形成專屬社群。
随着網際網路的發展,年輕一代正不知不覺形成一種新的社交,開始害怕孤獨,擔心被資訊甩掉。與此同時,城市的消費狀态也逐漸從注重功能向注重精神轉變,而共享社群正試圖通過24小時無人超市、健身房、線下書店、露天電影院、共享廚房等服務來滿足人們的精神性消費。
“共享”搭起的情感紐帶
共享社群“共享”的到底是什麼?更多人認為,除了場所和硬體,共享社群内人們所共享的還有另外一種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社群生活經曆促使人們互相認同,并賦予他們的情感上的紐帶。
近年來,國内已經有了比較好的嘗試。比如廣東佛山市禅城區打造的現代城市熟人社群,就是對基層社會治理中存在的“陌生人城市”“老死不相往來”等難點的解答。
社群裡73歲的李可琛就把自己的修理技術共享出來了,現在他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點開手機的“和諧共享社群”App,看看小區裡誰家需要修理服務,他會及時接單,免費服務。
為更好地推進共享,社群搭建了“線上+線下”共享平台。線上即需要實名認證的“和諧共享社群”App,在這個網上社群,大家可以放心地自由共享各種資訊。線下還有“共享+”小屋,可閑置物品共享,小到針線包、雨傘、玩具,大到烤箱、輪椅等均能找到;可技能共享,由醫生、教師、律師、畫家等具備一定技能的居民擔任講師,向有興趣的居民分享相關知識和技能;還可提供愛心托管等。
你心目中理想的共享社群是什麼樣的?“誰家做飯缺姜,馬上能夠在小區裡找到。”這是一位居民樸素的回答。
“通過小區内人與人之間在互相信任的基礎上建立物品、技能等共享服務關系,充分利用家中閑置資源或發揮個人技能特長,打通供應和需求兩端,促進鄰裡之間互助共享。”共享社群的理念與好處,如今禅城區的基層幹部都已耳熟能詳。他們發現,共享社群對鄰裡關系的重塑有巨大的積極作用,不但增進了鄰裡之間的溝通交流和互幫互助,熟人社群更能使鄰裡間互信互助的社會關系得到進一步鞏固,誠懇待人、信守承諾等千百年傳承下來的道德傳統在現代社會得以進一步重塑和煥發新活力。
社群的核心是居住其間的人之間形成的人際關系形式而不是“社群”本身。是以,“共享”更應該強調是那些可以被共享的社群公共資源、那些共同經曆的生活、那些可以互相提供的幫助、那些被分享的思想和觀念……以及基于上述種種而産生的人們的情感連接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