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華爾街》觀後筆記9——拯救危機

前言

  此片為2010年的央視紀錄片,該片以華爾街金融危機為契機,以證券市場為中心,梳理了兩百多年來,現代金融來龍去脈,探尋、發現資本市場興衰與經濟起伏的規律,為決策者提供依據,為資本市場的實踐者提供鏡鑒,為大衆提供關于資本市場的啟示。同時,也為中國人全面了解華爾街,全面了解美國,甚至全面了解現代金融與一個國家崛起的關系,提供最有益的幫助。這是中央電視台深入華爾街,在曆史坐标中,對資本市場的一次莊重表達。

  在本片每集開頭,都有這樣一段話來描述華爾街,在看完所有筆記之後,就會對這段話有較深的了解。

很久以前,它是印第安人的土地,

四百年前,它是荷蘭人的一道牆,

兩百年前,它是梧桐樹下的金融種子,

一百年前,它塑造了美國的崛起,

今天,它是一張撒向世界的金融之網,

這張網強大又脆弱,光明又黑暗,

這張網既能讓經濟加速,又能讓經濟窒息,

它就是——華爾街

第九集 拯救危機

  本集是《華爾街》的第九集,主要講述了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和2008年金融危機的狀況,以及政府采取的一些措施,個人覺得本集講述方式不是太好,感覺想重點說如何拯救危機,但是花了太多篇幅描述危機的狀況以及個人故事,花在拯救措施上的描述較少,而且拯救2008年金融危機的描述更少,不知道是不是拍攝時間的原因,下圖為部落客概括的本集主要内容:

《華爾街》觀後筆記9——拯救危機

  (由于這集說的主要内容部落客都比較熟悉,感覺沒有太多亮點,内容就不分段整理了)

正文

  美國三一教堂司事——大衛.傑特:這是自從人類有信仰以來就提出的問題,災難怎麼會降臨在善良的人身上,如果神是永遠和善的,喜愛美好的事物,為什麼還會有災難呢?

  美國公共廣播電視台主持人——蘇茜.格拉比:對于很多人來說,華爾街是國家财富所在,是國家的金融中心,但在這次金融危機之後,很多公司都不複存在了,是以,它真的隻是一個街道名稱了。

  2008年的金融危機,華爾街已經把世界的經濟變得傷痕累累,然而隻要金融業存在,這就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後一次。

  蘇茜是美國公共廣播電視台的新聞主播,2008年華爾街金融危機爆發的時候,她正在紐交所的直播間進行報道。

  美國公共廣播電視台主持人——蘇茜.格拉比:早在2008年1月的時候,就有許多經濟學家說我們的經濟正在面臨衰退,但是沒有人願意正視和接受這一事實,直到過了很久,美聯儲和其他決策者們才肯承認我們的經濟正在衰退。緊接着,金融危機到來了,這絕不是一個正常的經濟衰退的表現。

  英語:我是蘇茜,你們可以聽到我嗎。

  美國公共廣播電視台主持人——蘇茜.格拉比:一切突然從慢節奏加速到時速100英裡。作為記者,我們喜歡報道新聞帶來的刺激,但對于國家來說,這将成為一場持續性的金融危機。

  前美國雷曼兄弟公司員工——阿維.亞史辛:我們的股價從50跌到20再到10,最後是0,一路下跌。

  美國公共廣播電視台主持人——蘇茜.格拉比:要倒閉的是一家巨大的公司,它已經成立了100多年了,然後突然間雷曼兄弟公司就要消失了,那真的很令人震驚。

  (前美國雷曼兄弟公司)

  雷曼兄弟公司曾是美國的第四大投資銀行,2008年受到次貸危機的影響,公司的股票一周内暴跌77%,公司市值從112億美元大幅縮水至25億美元,如果繼續失去市場信心,這家公司将飛速地滑向金融懸崖。

  前美國雷曼兄弟公司首席執行官——理查德.福爾德:我堅信我的決策和行動是審慎的,并且合适的,我從沒有賣掉我在公司的股份,因為我相信我們這個公司。

  前美國雷曼兄弟公司員工——阿維.亞史辛:管理層的人總是在說不要擔心,我們經曆過這些,就像1998年金融危機那樣,我們會沒事的,我們相信了他們的說法,因為我們沒有理由不信。

  這是一家成立于1850年的公司,曾經曆過美國經濟百年來的起伏,平安度過曆次危機,被稱為華爾街的不死鳥。2008年9月的一個周末,投資者的撤離讓雷曼奄奄一息,公司等待着最後的救贖,(美國國會)來自政府的援助。

  美國投資家——吉姆.羅傑斯:當華爾街的人遇到麻煩的時候,他們通常會向中央銀行發出求救信号,說救救我吧。

  美國《華爾街日報》記者——克雷格.朱克曼:他們犯下了很多很多錯誤,他們除了責怪自己沒有其他人可以指責。

  前美國雷曼兄弟公司首席執行官——理查德.福爾德:我沒有進階待遇,也沒有高額離職補貼,雷曼在這次金融危機中是受害者。

  美國《華爾街日報》記者——克雷格.朱克曼:政府不能介入來解救每一個人,那些人犯下了太多錯誤。

  美國公共廣播電視台主持人——蘇茜.格拉比:沒有人料到政府會拒絕給雷曼援助,大家以為财政部或美聯儲會在最後一刻宣布,但是他們沒有(美國國會)。

  2008年9月15日,當最後的一線希望破滅後,雷曼破産了,它158年的生命宣告結束。

  前美國雷曼兄弟公司員工——阿維.亞史辛:從公司破産開始,我們就知道公司會倒閉,是以我們甚至不知道第二天是否還可以進入辦公大樓。我記得星期天晚上從總經理到剛上班的分析師,大家都把東西裝進大箱子帶出辦公樓,人們都想幫着做點什麼,但一切都無濟于事。

  前美國财政部部長——亨利.保爾森:大家下午好,希望大家一個愉快的周末,美國人民可以保持穩健的信心,我們的金融體系十分的穩固。

  新聞報道(英語):歡迎回到節目中,雷曼公司的股票下跌了80%,這真是艱難的一天,非常難熬。

  而保爾森所描述的穩固的金融體系已經不複存在。第二天,道瓊斯指數自開市就下跌了數百點。美國金融市場崩潰了。

  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雷曼倒閉,它使危機瞬間變成一片市場的恐慌。

  美國《華爾街日報》記者——克雷格.朱克曼:我意識到這次情況很嚴重,危機已經到來了,即使最有經驗的老手、有天賦的交易商和投資人都手足無措,這一切都說明了形勢的嚴峻。

  雷曼破産後,有多家華爾街重量級金融機構陷入破産和被收購的窘境,美國陷入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中。

  前美國雷曼兄弟公司員工——阿維.亞史辛:我們知道肯定會大量裁員,整個行業的形勢都很嚴峻,那時候再想找一份工作已經很難了,是以我們開始考慮能拿多少撫恤金、還有什麼機會。我們給家人打電話,下一步該怎麼走(美國勞工部),我該怎麼辦。

  美國紐約勞工部副主管——布魯斯.赫爾曼:事實上,我們的失業保險系統已經飽和,并且接近崩潰的邊緣。有時候,這些公司會一次性裁員二三百人。但更為典型的例子是,他們每周會裁掉25到50人,而那會持續一周又一周的時間。紐約市非洲裔男性的失業率超過了20%,這是我們大多數人一生中經曆的最高的水準,很不幸的就是現在我們說話的時候,失業的曆史記錄被重新整理了。

  這場起于華爾街的風暴接下來将會刮向哪裡,會持續多久,會帶來怎樣的影響,人們無從知道答案。

  美國加州财政部長——米歇爾.傑内斯特:那一切挺令人恐慌的,因為加利福尼亞州從大蕭條之後就沒遇見過這樣糟糕的情況,最糟糕的是不知道盡頭在哪,每次我們看資料的時候似乎都變得更糟了。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

  加利福尼亞州位于美國西部,與美國東海岸的紐約有4000多公裡的距離,金融危機爆發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加州就受到了風暴的沖擊。加州是美國經濟總量最大的一個州,它的國民生產毛額超過世界上許多的國家,加州天然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發達的農業,好萊塢和矽谷也都來自這裡,同時它還有一位明星州長:阿諾德.施瓦辛格。

  2009年,加州面臨着危機的考驗,政府預算赤字達到263億美元,幾乎瀕臨破産。

  美國加州财政部長——米歇爾.傑内斯特:我是在施瓦辛格任期的第一天上任的,我們曾在一起共事渡過很多難關,這一次真的很艱難。當經濟下跌,我們的所有稅收就會減少。很多人從有工作變成需要政府救助,是以這真的強烈地打擊了我們。美國的其他州告訴我們,如果你們失敗了,那我們也會跟着倒下去,我們必須要熬過去,我們絕不能失敗。

  美國金融史學家——查爾斯.蓋斯特:華爾街出名是因為人們總是将美國的金融問題歸咎于它,是以長此以往(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華爾街就被認定為一個沒有好事發生的地方,在這一點上美國國記憶體在争議。我們承認它創造了很多财富,但它也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華爾街一直都是這樣。

  2008年3月,投資銀行貝爾斯登被摩根大通以2.4億美元低價收購,被媒體稱為金融危機的第一滴血。七月,美國兩大房貸融資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陷入危局。九月,雷曼兄弟宣布申請破産保護,投資銀行美林被美國銀行以440億美元收購,美國政府出資850億美元救助美國國際集團,投資銀行高盛和摩根斯坦利轉為銀行控股公司。十月,冰島瀕臨國家破産,金融危機逐漸擴散至整個歐洲,又殃及到整個世界。

  金融危機爆發後,從個人到機構,從華爾街到整個世界都在詢問原因,都在質問誰該對此負責。

  前美國雷曼兄弟公司員工——阿維.亞史辛:計程車司機問我,以前在哪裡工作,我回答說,我以前在雷曼工作,現在失業了,然後他開始沖我喊,好像我是個壞人一樣,你這個混蛋,你奪走了我的一切,可是我甚至不知道該去想什麼,我不是壞人,我沒做錯什麼。

  美國格林威奇聯合基金公司創始人——查利.埃利斯:發生了很多事情,人們會問這該由誰來負責,他們會找到一個、五個,或者十個該對此負責人。但事實上,每個人都有責任。

  查利是美國一家大型咨詢公司的投資顧問,作為一個投資人,如何學會從危機中汲取教訓,也許比指責更為實際。在五十年的職業生涯中,他經曆過很多次危機,而在他記憶最深處的卻源于他童年的大蕭條時代。

  美國格林威奇聯合基金公司創始人——查利.埃利斯:我父親曾經是耶魯大學的學生,而我爺爺在美國中部的愛荷華州有一個拖拉機工廠,過去生意一直很好,這讓我的父親很有信心去爺爺的工廠工作,但是到了年末,工廠卻沒有收到拖拉機的訂單,你父親成為工廠的最後一個勞工,每天隻能打掃衛生,最後他不得不出去找其他工作,他的經曆是真實的。

  查利出生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和當時的幾百萬美國孩子一樣,(紀錄片《大蕭條》 藏于美國羅斯福博物館)他們是危機中成長的一代人,那是美國曆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經濟衰退,它持續了将近十年。就是在那個年代,美國曆史上第一次出現了這樣的情形,申請離開美國的公民總數超過了其他國家想移民美國的人口總數。也就是在那個時代誕生了一個描繪經濟社會的詞彙:蕭條。

  美國紐約大學金融史學教授——理查德.希勒: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國内出現了大量投機,一部分原因在于錢不值錢了,人們開始湧入華爾街,認為能夠通過購買股票快速賺錢,猛漲50%或者100%,是以股市吸引了很多資金的投入,過度投機是各種危機的通病,人們總是對投機感興趣。

  (美國華爾街 三一教堂)

  今天的人們總是把八十年前的那次危機和2008年做比較,雖然相隔了八十年,但從曆史中可以看到今天的影子。1929年,持續了多年的經濟繁榮結束于一個普通的秋天,這是有記錄以來最大的一次股市崩盤(紐交所早期資料)。市場的過度狂熱往往是危機爆發前的信号,在1929年,人們甯可借錢,也要在股市中碰運氣,而美聯儲在很長的時間裡一直降低借款利率,讓人們很容易得到銀行貸款進行股市投機,那一年,每一美元的貸款就有40美分投入股市。

  美國作家——凱瑟琳.韋伯:擦皮鞋的孩子收到的小費都是股票,所有人都把錢投到股市裡,人們都瘋狂了,就像是一場狂野的聚會,沒有人會理睬一個滴酒不沾的人在那裡喊,該熄燈回家了。

  作家凱瑟琳出生在一個銀行世家,她的家族在二十世紀初從德國來到美國,家族裡最出色的銀行家是她的曾祖父保羅.沃伯格,他在1929年的經曆讓凱瑟琳對這位從未見過面的曾祖父産生了好奇。保羅看到了股市中過度的投機和泡沫,被人們稱為危機的預言家。

  (保羅.沃伯格書信)

  美國作家——凱瑟琳.韋伯:1929年3月,保羅.沃伯格預測了經濟危機的規模和影響,在對國會的演講中他發出警告,如果這種投機行為得不到制止,繼續蔓延,(保羅.沃伯格 照片)最終絕對會崩塌,受害的不僅僅是投機者,而且會引發波及整個國家的大蕭條。

  但此時的美國已經沒法停下腳步,四個月内60家新公司在紐交所上市,為股市注入超過一億元的股份,一輪更大的泡沫滿足着投資者的熱情,沒有人會相信持續了多年的經濟繁榮将會以災難的方式結束。

  美國作家——凱瑟琳.韋伯:當你看到一列火車即将撞毀,你向别人發出警告,人們卻都不以為然,你會怎麼想。他被比喻成一個巫師,因為巫師可以預測未來,但沒有人願意相信。他認為對此負有責任,他覺得已經傾己所能了,但這依然不足以挽救局勢。

  1929年10月24日,股市以毫無預警的方式崩潰了,股份一天之内下跌了三分之一,有十一個人在這一天選擇了跳樓自殺。(1929年股災漫畫 埃德蒙.馬庫斯)人們後來用黑色星期四來命名這個災難性的一天,黑色也代表着華爾街最恐懼的日子。

  美國納什維爾國家牛欄交易所博物館——曆史學家 魯賓汗:在1929年股市崩盤的時候,這個圍場的主人失去了自己所有的錢,他感到非常沮喪,是以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這裡就是他上吊自殺的地方。自此之後,他的靈魂就一直安息在此。

  英語:這不僅僅是讓有錢人的财富縮水,而且是一場極大的災難,人們失去了自己的全部。

  美國格林威奇聯合基金公司創始人——查利.埃利斯:危機都是無法預期的,當價格下滑的時候,人們會說,看,價格下滑了,然後越來越恐慌,越來越驚訝,如此來回反彈,直到成為某種很強大的東西,就像台風一樣,它會一直積蓄力量等待時機,然後從海洋沖擊到陸地。

  危機爆發後,股民聚集到紐交所門口,恐懼的情緒在龐大的人群中蔓延,(1929年股市崩盤照片)經濟危機又間接引發了遍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大蕭條。5000萬人失業,無數人流離失所,上千億美元财富付諸東流,生産停滞。而曾經對危機做出預警的保羅.沃伯格卻同樣遭到了人們的指責(保羅.沃伯格照片)。

  美國作家——凱瑟琳.韋伯:他知道了什麼,他怎麼知道的,這一定是他造成的,他一定參與了,這是他的計劃,這是相當無知的,我想這深深地傷害了他。我小時候,祖父告訴我,曾祖父是個憂傷的樂觀主義者,在某種程度上那成為一種負擔。

  1929年金融危機爆發後不久,保羅.沃伯格患上心絞痛去世,(保羅.沃伯格書信)再也沒有看到危機的離去。

  美國作家——凱瑟琳.韋伯:他覺得人們錯失良機,他就是帶着這種想法去世的。

  美國格林威奇聯合基金公司創始人——查利.埃利斯:人們是如此的相似,我們總是學不到那些我們本該學到的東西。我的母親死于吸煙引起的癌症,目前的知識足夠警示我們,但仍有很多人在吸煙,如果你問他們難道你沒有意識到這可能緻死嗎,他們會說,這件事情不會發生在我身上,這就是人性。

  金融危機用它帶來災難的方式證明了它的存在,200多年來沒有人能夠阻止危機的發生,人們隻能尋求如何應對。

  前美國貝爾斯登員工——斯蒂芬.陳:我不再需要早上七點報到,但有很多事情我要在夜裡做,我認為從事現在的事業确實是個難得的好機會,當然這也是一場冒險。

  斯蒂芬曾經在華爾街一家投資銀行工作,2008年公司在金融危機中破産了,破産的第二天,斯蒂芬成為了紐約90萬失業者中的一員。

  前美國貝爾斯登員工——斯蒂芬.陳:其他人都在找工作,而我第二天就準備創業。

  斯蒂芬新事業開始的地方是紐約的一家小型辦公樓,低廉的租金吸引了很多小創業者。在金融危機失業率上升的時候,創業成為很多美國人開始新生活的嘗試。

  前美國貝爾斯登員工——斯蒂芬.陳:我的目标是建立可以創造長期價值的公司,我希望五年内銷售一百萬雙鞋,如果我們能達到這個目标,我将感到十分欣慰。

  美國陽光大廈創始人——切尼.耶魯沙爾米:金融危機并不一定是可怕的事,我想有些公司可能會發展壯大,但這更是一個完善自己公司的好時機。

  在金融危機中,個人可以努力,機構也可以努力,全社會的力量都可以努力,但是僅僅依靠這些力量化解如此重大的危機是遠遠不夠的,隻有依靠國家的力量、政治的力量尋找拯救的方法。

  美聯儲主席——本.伯南克:我所唯一關心的就是美國經濟的強度和複蘇,我确信,如果信貸市場不正常運作的話,那麼就會導緻失業率上升,同時我也認為這将是經濟複蘇的一個前提條件。

  美國公共廣播電視台主播——蘇茜:納稅人想把他們的錢要回去,我們應該給出一些鼓勵人們的資訊。

  蘇茜作為美國公共廣播電視台的主播跟蹤報道了美國政府危機後救市的每個環節,在她看來,争議最大的一個措施是政府花了将近8000億美元注資到那些陷入困境的金融機構中,這就等于每個美國公民要平攤2500美元的負擔。在美國,動用納稅人的錢是有諸多限制的。曆史上,稅收是美國社會運作當中非常敏感的事情,美國人曾因為征收稅收而發起了一場國家獨立的戰争(美國獨立戰争油畫),那一年是1775年,史稱獨立戰争。當時的美國還是英國的殖民地,由于百年的發展殖民地逐漸變得富有,而此時的英國開始将稅收的壓力轉嫁給殖民地,在獨立戰争前的十幾年時間裡,相續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印花稅,北美殖民地的人憤怒了。某種程度來講,是因為稅收問題才誕生了這個國家。而2008年的這一次,用政府8000億美元注資到金融機構再一次觸動了美國人的神經。

  美國公共廣播電視台主持人——蘇茜.格拉比:為什麼美國納稅人以及政府要花7870億美元資助這些公司,政府花了很多時間來解釋,如果我們不付的話,有些大公司就會倒閉,他們總說太大了,不能倒閉,這些公司有這麼重要嗎,美國的自由資本主義經濟是否該讓成功的存活,讓脆弱的倒閉呢?

  現任美國證監會資深政策顧問——理查德.布克斯泰伯:很多很行的結構是,當經濟情況良好的時候它是資本主義,也就是通過努力和資本賺錢,但是當不好的時候,就讓納稅人承擔損失,這不再是資本主義了。

  (美國國會)

  前美國财政部部長——亨利.保爾森:這一切并不是我想要的,但是這已經比其他選擇好多了,我知道這引起了很多人的憤怒,但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讓美國納稅人知道我們努力讓計劃有效地實施,因為其他的措施已經不再奏效了。

  2008年危機爆發以來,美國共有近300家銀行倒閉,政府投入了數萬億美元的資金來挽救破産的金融機構,重新啟動幾乎陷入停滞的金融業,這成為了美國在拯救2008年金融危機當中最大的動作,而在其他的政府機構也相續采取了各種措施。突然而來的危機迫使政府采取非正常的做法,這可能是危機中唯一的選擇。

  美國加州财政部長——米歇爾.傑内斯特:我們不得不取消很多項目,大幅減少開支,我自己的薪水削減了13.86%,但是我沒有任何抱怨,我們也以相同的比例削減了其他政府員工的薪水,通過每個月減少三天的工資,這是一個很艱難的過程,一個月有三個星期五不上班,但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将薪酬降下來,在當時,這是刻不容緩的。

  美國紐約勞工部副主管——布魯斯.赫爾曼:我們向聯邦政府尋求額外資源,申請全國緊急救濟金,該救濟金是當某公司發生危機時提供的專門基金,我們申請時針對的是整個金融業的危機,因為我們看到大量的公司陷入混亂。

  美國格林威奇聯合基金公司創始人——查利.埃利斯:大幅度地增加市場流動性是一個非常好的舉動,同時也有一些非常大膽創新的決策相繼出台,是以如果我們回顧當時的情況,真的應該大為感歎政府提供了很好的服務。

  在危機中,政府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如何制定應急措施和長久機制,在金融危機爆發後的兩年時間裡,從美國到整個世界都沒有停止思考。今天的人們希望從曆史中汲取拯救的經驗和教訓,八十年前,美國正面臨同樣嚴峻的危機,他如何一步步走出蕭條的泥潭。

  美國作家——凱瑟琳.韋伯:1929年對于美國和全世界都是毀滅性的,在保羅.沃伯格去世之後,美國經濟進一步惡化,那正是胡佛總統在任的最後幾個月。

  今天,很多人的觀點認為,胡佛政府在經濟衰退期平衡預算和緊縮開支的做法是悲劇性的錯誤,美國的經濟從1930年開始進入衰退,三分之一的銀行倒閉、股市崩盤以及接下來所有的貧窮、痛苦被理所當然地算到總統胡佛頭上。1929年,(美國第31任總統胡佛 照片)他在一開始的股市崩盤中反應樂觀,他斷言,這次股市崩盤對失業最嚴重的沖擊在未來60天内即将消失。

  美國金融史學家——查爾斯.蓋斯特:1929年胡佛總統說,如果每個人都能解決自己的問題,那麼整個危機就會過去。

  胡佛的樂觀主義并不能阻止形勢的惡化,到1931年的秋天,(紀錄片《大蕭條》藏于羅斯福博物館)等待發放免費面包的漫長隊伍、用硬紙闆拼湊起來的貧民區和在城市空曠地帶靠廢金屬碎片搭建的房屋等遍布美國各個城市,(胡佛畫像)而胡佛似乎從未見過這些悲慘景象。

  美國紐約大學金融史學教授——理查德.希勒:他是那種支援自由市場的人,他覺得政府應該少管點,讓市場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來,甚至到了股票市場暴跌的時候,他還覺得這可能是件好事,覺得人們投機得太厲害了,該賠點錢了。

  胡佛的理念源于他所信奉的自由經濟政策,這種理念認為,市場可以自我修複,政府應該給市場以足夠的自由,而在華爾街的曆史上,多數的危機都是這樣過來的。

  美國金融史學家——查爾斯.蓋斯特:美國早期的金融市場,尤其是從1790年到1933年之間,是從來沒有過任何監管的,在大部分危機中,銀行系統都能自我糾正,社會也恢複了元氣。

  胡佛信賴的自由市場在當時卻沒有釋放出修複的力量,大蕭條仍在持續,人們在絕望中等待着新的總統。

  (美國第32任總統 羅斯福)

  英語:他是一個不同尋常的人,曆史上最不同尋常的美國人之一。

  (羅斯福出生地 美國紐約州海德公園)

  羅斯福出生在紐約郊區一個叫海德公園的地方,從小他生活在一個富裕的家庭,(羅斯福童年繪畫)小時候他的夢想是航海,希望未來成為一個優秀的舵手,乘風破浪,出海遠航,(羅斯福故居)當然他永遠沒有實作航海家的夢想,但在他51歲那年,他成為了整個國家的領航者。1933年,他取代胡佛當選美國總統,羅斯福此時面對的是瀕臨崩潰的國家,傳統的自由放任主義已經使資本主義危在旦夕,他能否帶領美國這艘巨大的航船掉轉方向。

  美國金融史學家——約翰.戈登:羅斯福通過他的個人魅力,而不隻是依賴政策,(羅斯福漫畫)改變了當時國家的氣氛,他首次就職演說的名言就是:我們唯一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停止恐懼吧。

  (羅斯福博物館)

  羅斯福借助廣播直接與美國人民對話,那是在1933年3月12日他上任的第八天,(羅斯福百日新政影像資料)羅斯福對全國6000萬聽衆發表了第一次爐邊談話。在人們最失落的時候,總統的聲音出現在收音機的電波中,(羅斯福就職演說 錄像)他認為這個國家需要大膽而持續的試驗,如果失敗了就坦白承認,再試另一個(羅斯福漫畫)。人們紛紛給他寫信,(寫給羅斯福的信)曆任美國總統一周收到的信件不超過200封,而這次有50萬人寫信給羅斯福。羅斯福需要借助這種信賴實作他的計劃,推行拯救危機的改革。

  (羅斯福百日新政報道 《紐約時報》)

  美國紐約大學金融史學教授——理查德.希勒:他先關閉了國内的各個銀行,我們笑稱那是銀行假期,然後羅斯福通過電台說,我們會讓很多銀行重新開張的,那時你們就可以信任了,這是羅斯福很好的一招,因為那些本來對銀行懷疑的人相信羅斯福,并将錢又存回了銀行。

  (美國第32任總統 羅斯福 照片)

  臨時的穩定措施隻是起步,(羅斯福總統博物館)接下來他有更艱難的工作,規範金融市場。放任自由了一個多世紀的華爾街是自由市場的标志,這一次政府開始強烈地幹預市場,(羅斯福漫畫)而最重的一筆就是從華爾街開始。後來,美國人将這一時期的做法稱為羅斯福新政。

  美國經濟史學家——理查德.沃倫:一個新的機構應動而生,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這個機構經準許于1933年成立,用于規範和整頓紐交所等美國交易所的秩序。羅斯福說我知道最适合主席的人是誰。

  第一屆美國證監會主席是羅斯福提出的人選,他把目光對準了華爾街的投機商,約瑟夫.肯尼迪是美國第35任總統約翰.肯尼迪的父親,在人們眼裡他喜歡操縱市場,(約瑟夫.肯尼迪 照片)然而,這次危機給他帶來了極大的震撼。

  美國經濟史學家——理查德.沃倫:他看到一切都處于危險之中,看到羅斯福是唯一可以改變現狀的人,他決定并對自己承諾,為了我的家人,我要拿出一半财産保護另一半不受損害。

  華爾街的投機商變身成為改革支援者,1934年,(羅斯福書信)他接到了羅斯福的任命書。

  美國經濟史學家——理查德.沃倫:證券交易委員會是新的權力機構,因為每寫一個字其實就是在制定新法律。

  美國金融史學家——約翰.戈登:人們都吓了一跳,他們認為這是用狐狸看雞窩,他們說肯尼迪是問題的一部分,而不是解決方案的一部分。但羅斯福說,你們等着瞧吧,肯尼迪是個非常聰明的人,他發現自己的利益取決于作為主席的成功與否,是以他把卑鄙伎倆都收了起來,他不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他是個成功的證監會主席,用狐狸看雞窩的确是個好主意。

  對華爾街各種伎倆非常熟悉的肯尼迪制定了堵住漏洞的監管法規,這也讓華爾街看到了羅斯福整頓市場的決心和政治智慧。羅斯福的改革在人們的懷疑聲中艱難地推行,但最終改變了華爾街的面貌。

  美國紐約大學金融史學教授——理查德.希勒:很多現代市場的監管條例,甚至銀行監管條例都出台于大蕭條時期,這些規則對華爾街很有用,因為它喚起了美國人民對市場、銀行以及股市的信心。

  美國的經濟大蕭條持續了将近十年,在危機中,羅斯福組建了一個為人民的福利負責的政府,他不惜任何代價推動憲法的修正,由此誕生了新的四大自由,(油畫《四大自由》 諾曼.洛克威爾作品)其中免于匮乏的自由成為美國社會保障體系建立的精神内涵,從此,美國誕生了《社會保障法》,而一系列涉及社會保障與管制的法律永遠地改變了美國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哲學。羅斯福也獲得了總統連任,被人們看作是成功帶領美國走出危機的領航者。而此時,羅斯福卻陷入了個人危機,從年輕時他便身患小兒麻痹症,他幾乎對所有人隐瞞了病情,而就在所有人覺得他高大無比的時候,他卻無法站立了,此後他的生活再也沒有擺脫輪椅,他也被稱為坐在輪椅上轉動世界的人。而今的人們仍然記得他曾經說過的那句話,最大的恐懼就是恐懼本身。

  美國第四十四任總統——貝拉克.奧巴馬:這個法案是曆史上最強悍的金融監管改革,這項法案的誕生使美國人不會再為華爾街犯下的錯誤買單,從此以後,不會再用納稅人的錢注資到金融機構。

  八十年後,人們期待着新的監管法案能改變美國的金融體制,也警惕着從危機和傷痛中走來的華爾街。

  美國格林威奇聯合基金公司創始人——查利.埃利斯:我希望能保持金融市場的創造性和勁頭,我并不想失去這種成就,另一方面我希望可以保護金融系統免于瓦解,保護個體投資者免于傷害,但在複雜而變幻莫測的金融體系中,新的金融工具和人員不斷加入進來,新的情況不斷發生,是以這将是個非常微妙的程序。

  (美國華爾街 三一教堂)

  美國三一教堂司事——大衛.傑特:人類都是會犯錯誤的,我們不是完美的,有些事情可能産生長遠的後果,但在當下我們卻無法預知。

  這座擁有350年曆史的教堂,因為它的獨特位置而目睹了美國金融市場兩百年來的發展軌迹,也伴随着幾代華爾街人度過他們的喜怒哀樂。關于危機的曆史,(《三一教堂年鑒》)就記載在教學的年鑒裡,但是今天沒有人會再去翻閱,在這條崇尚财富的街道,隻有危機再次降臨的時候曆史才會從紙上浮現出來。

  美國公共廣播電視台主持人——蘇茜.格拉比:沒有人願意經曆經濟衰退,不管你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有種叫做世代銘記的東西,如果經曆過一次這樣嚴峻的危機,當好日子再次來臨的時候他們仍然會謹慎行事。

  當紐交所閉市後,人們離開了這個白天最熱鬧的地方,新聞主播蘇茜要一個人在這裡面對鏡頭錄制一天的商業新聞,告訴美國人,今天的華爾街都發生了什麼。無論帶來的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蘇茜都要讓自己微笑着面對鏡頭。

  美國金融史學家——約翰.戈登:華爾街差不多每二十年就會有一次危機,差不多是一代人,忘記上一次暴跌教訓的時候危機就會來一次。1792年有一次,1819年、1837年、1857年、1873年、1893年、1907年,還有1929年,然後平靜了一段時間,1987年又有一次,然後就是2008年了,看來我們又回到了20年一次的規律。

  今天的華爾街,沒有人知道下一次危機将何時到來,會從哪裡開始,在危機不斷上演的曆史長河裡,每個人、每個機構、每個國家要想減少危機帶來的傷害,唯一能做的是在下一次危機到來之前做好準備。

内容來源:央視紀錄片《華爾街》

本文由wikiwen整理,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