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算法帝國》——華爾街,第一張多米諾骨牌

1987年年初的一天,納斯達克交易所的一位從業人員出現在世貿中心的電梯間,我們就叫他瓊斯吧。他找到合适的電梯,按下按鈕。他是來例行拜訪一位快速增長的客戶。瓊斯知道接下來見到的人是什麼樣兒,華爾街從事股權交易的人都大同小異:擁有常春藤名校教育背景、追逐利潤的白人男性,沒什麼特别的。

他穿過走廊,來到辦公區門前,沉住氣并打起精神,做好了準備迎接裡面的躁動和興奮。交易所和電視上播出的抓錢遊戲節目是一樣的,一個人被塞進玻璃箱裡,大把的錢從天而降 。不過有一點不同,交易所漫天飛舞的交易單中有一些是賠錢的。而靈活熟練的交易員能夠快速交易,并飛快地分辨出哪些是賠錢的交易,哪些是可以賺錢的。

公司前台接待了瓊斯,然後走進房間去請主人。她帶來一位矮個子、滿頭銀發、衣着整潔的男人。他叫托馬斯•彼得菲,有着一雙藍色的眼睛,說話帶着口音。他非常歡迎瓊斯的到來。

瓊斯不會想到,彼得菲後來會成為身價超過50億的富翁,美國最有錢的人之一。他那時還隻不過是華爾街的暴發戶。但他的交易量卻不斷上升,利潤也不斷擴增。瓊斯一直很好奇彼得菲這樣的人為什麼能從市場中持續穩定獲利。他雇用了最聰明的人嗎?他有強大的研究部門嗎?他是在冒大險、行大運嗎?

瓊斯不知道的是,彼得菲根本就不是一名交易商,而是一名計算機程式員。他做交易靠的不是觀察交易廳裡人們的表情,預測市場的動向或經濟趨勢怎樣影響股票走勢,他靠的是寫代碼。他用各種計算機語言(如Fortran、C、Lisp)寫出了成千上萬行代碼,它們建構的算法成就了他的交易所,雖然規模不大,但已是華爾街上最優秀的。他本人已經是華爾街新生代的領袖。

彼得菲帶瓊斯走進交易廳,瓊斯迷惑不已。他看見的越多(其實沒多少可看的),就越困惑。他預想的是騷動的人群、吵鬧的電話聲、列印機的聲音,還有交易員向納斯達克交易終端輸入交易指令時此起彼伏的叫買叫賣聲。可這場景并未出現在他眼前。實際上,他隻看見一台納斯達克交易終端。他清楚彼得菲的交易量有多大,可是這怎麼可能呢?誰是做交易的人呢?

“其他交易場所在哪兒呢?”瓊斯問,“你的交易員呢?”

“那就是,全都在這兒呢。”彼得菲指向房間裡唯一的納斯達克交易終端旁邊的IBM電腦說,“我們的交易都是用它完成的。”交易終端和IBM電腦之間有一團連接配接線,電腦裡裝有訓示交易品種、交易時間和交易數量的代碼。這位納斯達克職員沒有想到,他剛剛見到的是世界上第一台全自動算法交易系統。彼得菲的裝置可不隻是像過去的交易系統那樣提示交易品種,也不僅是簡單地彈出需要人來執行的交易單。這台電腦悄悄潛入納斯達克交易終端,全權決定并執行交易,不需要人的參與。雖然它的對手是人,但他們卻都被打得一敗塗地。

從納斯達克終端得到的交易資料不斷湧來,彼得菲的代碼可以利用這些資料分析市場,輕易通過買家出價和賣家售價的不同來開出買單和賣單。這種價格上的不同成為交易差價,那時候納斯達克交易市場差價每股可達25美分,那麼進行一對1000股的交易(比如在$19.75價位開出買單,在$20.00價位開出賣單),就可以無風險獲利250美元。

對彼得菲來說,他利用機器執行交易,風險成本可以更低。那時候交易員頻繁開出挂單1,他們面臨的最大風險就是在經曆一波市場動蕩後,仍然可以将原來的挂單高高挂起。大多數做市場交易的人對市場的反應速度隻能和交易員一樣,交易員必須不斷地從電腦螢幕讀取新的報價,研究報價資訊,重新制定交易計劃,撤銷老訂單,再用納斯達克終端鍵盤輸入新的報價。交易員要是多吃了幾口鮪魚三明治,或是和同僚開了句玩笑,就有可能被交易市場甩在身後了。彼得菲的電腦是不需要吃午餐的,它能緊緊咬住交易市場的波動起伏,大大降低風險,這可是人做不到的事情。

1 證券市場電子化交易中,挂單一詞等同于委托,即投資者決定買賣股票時通過電話、電腦等形式向交易系統發出的買賣股票的指令。——編者注

彼得菲的交易機構開啟了華爾街的新篇章。從此,電腦程式員、工程師和數學家開始了對金融市場長達20年的大舉進攻,所使用的利器就是算法和自動化交易,算法有時無比複雜精密,幾乎智能化到可以取代人成為金融市場的決定性力量。

瓊斯驚得目瞪口呆。彼得菲把這一切看做是創新的交易方式,瓊斯卻認為他用臨時配置的終端作弊,違反了交易規則。

“你不能這麼做。”瓊斯說。

納斯達克沒有交易場所,所有交易都是通過電話或是電腦完成的。電腦網絡接收從獨立的納斯達克交易終端的鍵盤上傳來的交易指令。彼得菲整合了本應該連接配接到交易終端的資料線,将它連接配接到他的程式員和實體學家團隊自制的嵌入IBM個人電腦主機闆的一塊電路闆上。IBM電腦運作的是彼得菲自己編寫的軟體程式。電腦通過納斯達克的資料線擷取資訊,利用算法分析市場,迅速做出交易決定,然後将交易單通過一團連接配接線再傳回納斯達克終端的内部。在此之前,無人知曉彼得菲已然入侵了納斯達克。

納斯達克是不會讓這奇妙精巧的設計和瘋子科學家的實驗室被市場參與者知曉的。其他交易者要是知道他們是在和IBM電腦所運作的算法鬥智,而不是和市場上那些憑直覺下注的賭博者博弈,心裡會舒服嗎?納斯達克不想知道答案。

“交易終端和IBM電腦的連接配接必須切斷,你得像其他交易者那樣,通過鍵盤一條一條地輸入交易指令。”瓊斯說。

瓊斯離開了。彼得菲站在辦公室裡,想到這樣也許會終結自己的事業。納斯達克給了他一周的改正時間,其交易必須符合監督員的要求。一想到要拆掉自己的交易機器,他就痛苦不已。要去招聘交易員整天坐在電腦前輸入交易指令,他對這想法可沒有絲毫興趣,哪怕能招來年輕又廉價的交易員。他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才讓自己的交易機構擺脫了人力交易的缺陷,擺脫了人的反複無常、一時興起。人難免會出錯誤、懶惰、開小差,關鍵是輸入交易指令有延遲,是以重新使用人力很難達到等同于機器自動化交易的效果,交易機構的高效會在一夜之間喪失。必須有一個更好的解決方案。

晚上他回到上東區的住所準備睡覺,腦海中忽然浮現出一個解決方案。這個方案行之不易,但卻有可能解決問題。彼得菲想,即使不用交易終端,他也能從中捕獲資訊。不用拼接連接配接線,不用嵌入電路闆,什麼都不用。但怎樣實作呢?他詢問了自己的工程師,是否能夠造出某種裝置從螢幕直接讀取資訊,就像照相機那樣,然後将這些資訊轉化成電子字元,傳送到等候指令的IBM電腦裡。答案是能。

但是解決資料來源的問題僅僅是個開頭,由于沒有任何人坐在納斯達克終端前,彼得菲要怎樣完成交易呢?他不能像之前那樣把一根傳輸線連接配接在納斯達克終端上。不行,納斯達克明确規定了交易指令必須得通過鍵盤輸入。彼得菲靈光一閃,有了一個瘋狂的念頭。

在接下來瘋狂的一周裡,彼得菲和他最好的工程師忙着焊接金屬、編寫代碼、焊接資料線。他們在納斯達克終端螢幕前安裝了一個大型菲涅耳透鏡,放大螢幕字型。又在離透鏡一英尺遠的地方安裝了一部相機。從照相機牽出一根資料線連接配接到旁邊的一台電腦上。彼得菲和他的程式員僅用了幾天時間就編寫出了一套軟體,可以解碼照相機傳來的可視化資料。那些資料從特定程式軟體流到彼得菲已經做好的算法裡,就是那些曾經通過資料線和納斯達克終端直接相連的算法。

現在IBM電腦有了一根新的連接配接線,它不是接入到納斯達克終端機箱,而是連接配接到了懸在終端鍵盤上空的那一堆密密麻麻的金屬棒、金屬塞和搖桿上。如果說照相機和讀屏裝置略顯奇怪,那麼彼得菲設計出的這部分懸空的系統就是怪異得超乎尋常了。它讓人想起工業大革命之初複雜精細的機械裝置。這個裝置是一個從零組裝的自動化打字機。搖桿斷斷續續敲打着鍵盤,執行從電腦傳來的交易指令,不到30秒就有幾十個交易單輸入終端。

納斯達克說交易單必須得輸入終端,可也沒有規定誰來完成輸入。彼得菲的團隊花了六天時間創造了一種輸入交易和指令的半機器人。表面上看,他遵守了法律,但實際上卻違反了法律的本質。可彼得菲并不擔心。華爾街不就是一個法律擦邊球、變通方案和秘密交易無處不在的地方嗎?而且總是青睐那些最有創造力的騙子。

納斯達克監督員瓊斯一周後如約而至。彼得菲在電梯間見到他,帶他穿過走廊,來到交易廳。門哐當一響,一周以前鴉雀無聲的交易廳,現在是一派喧鬧繁忙,這才是交易廳該有的樣子嘛。彼得菲帶瓊斯穿過大門,驕傲地指向自己的創作。這位納斯達克職員仿佛置身于儒勒•凡爾納筆下的科幻小說所描述的場景。

“這是什麼?”瓊斯問。

彼得菲解釋他的交易機器如納斯達克要求的那樣運作——鍵盤輸入,一次一單。就在這時候,交易市場活躍起來了,機器也跟着忙碌起來。彼得菲的程式交易速度如此之快,輸入裝置就像一把全自動機關槍不停開火。交易單不斷湧入,搖桿噼裡啪啦打在鍵盤上,噪音如此之大,甚至淹沒了談話聲。機器每次停下來,仿佛要安靜一會兒,誰知轉瞬之間再次啟動,更加氣勢洶洶地彈出比上次還要多的單子。這整個交易是華爾街的聰明人對規則的又一次令人歎為觀止的繞行。

“他可不太喜歡這個機器。”彼得菲回想道。

彼得菲覺得這沒什麼大不了的,他還提出在這奇異裝置前弄個洋娃娃模型來敲鍵盤。這是個玩笑,不過彼得菲也願意這樣做。但是瓊斯一直緊繃着臉。

瓊斯搖搖頭,彼得菲扮了個鬼臉。他造出了世界上運作速度最快的交易機器,他也預料到這個交易機器可能面臨被拆卸的命運。這位納斯達克職員沉思了幾分鐘,然後一言不發地走出了彼得菲的辦公室。彼得菲做了最壞的打算,那就是納斯達克禁止他的發明參與交易。但是瓊斯沒有再回來,而且彼得菲擔心的那個電話也沒有打來。他的交易所完好無損。彼得菲幾年前不到10萬美元起家,在1987年賺到了5000萬美元。

1987年,彼得菲在華爾街還隻是個無足輕重的小人物,但他卻是新生代交易商的領袖之一。這些人擅長編寫複雜的代碼、焊接半導體晶片,并運用數學知識探索迷宮般的市場結構。彼得菲所做的事情理論上簡單易懂,操作起來卻複雜繁瑣:他吸取了最聰明的交易員的智慧,用一系列的算法表達他們的思想。彼得菲的程式包含了一個高明的交易員在決策時所要考慮到的全部因素。不同之處在于電腦運作算法、核實價格、執行交易所用的時間要遠遠少于人為操作。

使用軟體、代碼和高速運作的電腦來擊敗市場的人不止彼得菲一個。但彼得菲的發明(不管是敲打鍵盤的金屬塞還是竊取資料的傳輸線)引發了一場革命。今天,60%的交易由電腦在無人實時監管或很少監管的情況下自動執行。彼得菲在華爾街演繹的故事是獨一無二的。他不是有先見之明雇用程式員來擴充自己統治領域的金融大亨,也不是自學程式設計期待在金融市場獲得優勢的華爾街玩家。他與衆不同的地方在于他是個程式員,一個優秀的程式員。早在他了解股票期權的原理,了解為何不同公司的股票會走勢一緻之前,他就是一個程式員。

就這樣,彼得菲用自己的程式設計技能、數學知識和編寫複雜代碼的能力,創造出了分層算法,進而颠覆了一個對他而言很陌生的領域:華爾街交易所。這種颠覆性的黑客範式在20世紀末風行于世界各地,并開啟了21世紀:先是一個技術熟練的電腦代碼和算法工程師對某一新的領域産生了興趣,培養自身在該領域的技能,然後應用計算機科學,讓代碼片段模仿前人的操作,并戰勝了無數的公司,破壞了行業标準,擊敗了行業的老舊勢力,進而颠覆了整個行業。建構算法模仿、超越并最終取代人類,是21世紀最重要的能力。由于具有這種能力的人劇增,工作會逐漸消失,生活會發生巨變,各行各業都會重建規則。這已經發生了,這種趨勢還會延續。這一趨勢也如曆史上的其他趨勢一樣追逐利益。這也就是為什麼它始于華爾街,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這位匈牙利移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