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何在2018年變成一個牛B的程式員?

最近同一部門另一個項目組的一位程式員被“主動離職”了,雖然我未曾與這個程式員共事過,但是聽過一兩次他的内部分享,感覺技術還是挺厲害的。後來與一個消息靈通的同僚聊天,才知道真正的原因是老大覺得A難以溝通,搞得其他程式、QA都怨聲載道。工作這些年,身邊的好多同僚來了又走了,主動或被動,這不禁讓我思考什麼樣的程式員算得上合格的程式員。

雖然大家都自稱“碼農”、“IT民工”,但我相信,這僅僅是自嘲或者自黑,大多數程式員應該還是認可自己的這個職業的,當然,我算不上一個優秀的程式員,因為我都不曾在開源社群貢獻過代碼、也不精通白闆算法、對技術也不狂熱、不geek。我的目标是做一個合格的程式員:把本職工作做好,對得起自己的薪水,在生活與工作平衡,996什麼的我是難以接受的。

對于程式員而言,技術過關當然是非常重要的,這是硬實力。然而隻會技術也是不行的,畢竟大多數的程式員還是要與人打交道,軟實力也是不可或缺的。怎樣才能算合格,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紮實的基礎

計算機領域是一個快速更新換代的領域,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有新的語言、架構、思想産生,追随每一個新技術很累。但仔細想想,事實上并沒有那麼多新東西。很多新東西隻不過是已有技術的封裝、或者借鑒的其他領域的技術。比如緩存資料庫redis、memcached,其基本思想不就是作業系統中的緩存嗎;分布式存儲中的分片與複制集,不就是檔案系統中RAID的擴充嗎;還有Google的MapReduce架構,不就是來源于函數式程式設計語言的map reduce嗎。掌握好計算機基礎知識,能夠更本質的看待新技術。

善用工具

磨刀不誤砍柴工,打造好自己的工具集非常重要。

開發中會用到大量的工具,不管是編輯器、調試工具還是監控工具。大家都喜歡争論哪個IDE更好,然而這并沒有多大意義,關鍵在于能夠熟練的使用自己喜歡的工具,掌握各種快捷鍵,高度自定義,這樣能夠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對于日常中重複的操作,最好腳本自動化,這裡推薦一下python,寫小工具還是很快的。

另外,強調程式員必備的兩個工具,那就是浏覽器和VPN。後者大家都懂的,不多說,主要是有了後者才能發揮浏覽器的威力。浏覽器大家天天都在用,但是如何高效的使用,比如在指定網站搜尋、通過标題、url過濾、選擇合适的關鍵字 還是值得研究一下,對于程式員,要使用好浏覽器,那還得具備下一個能力:英語

過得去的英語

不得不承認,在軟體創新領域,國内還是落後于國外的,新的技術、一手的資料都是英文的。當新技術被廣泛應用之前,我們在百度搜到翻譯要麼是machine translated,要麼錯誤百出。看翻譯的最大問題取決于翻譯者本身的水準,即使翻譯水準都很高,但同一個單次往往有不同的翻譯,導緻看文章的時候會有困惑,最好還是直接看英文原文。大多數原文,除去專業詞彙、還是比較好了解的,而且,我發現很多牛逼的項目,都有非常通俗易懂的文檔。

良好的編碼習慣

代碼是寫給機器執行的,同時也是給人閱讀與維護的。維護者可能是别人、也可能是幾個月後的樣子。良好的代碼規範,必要的、清晰的注釋可以讓自己少被問候祖宗十八代。

對于代碼風格,網上争議也很多,最重要的是保持項目内的統一。做為技術負責人,一定要在項目開啟之初就頂号規範,當大量代碼被堆出來之後就很難統一了,然後做好新人的review。

保持學習

程式員這個職業,相比其他職業,可能還是要年輕許多。特别是在國内,最老的一批程式員好多都轉管理了,再過10年20年,我們會怎麼樣呢,沒人知道。前段時間華為35歲程式員被離職的事情,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悲哀之餘,隻有盡力學習了,拼不過體力就拼能力與經驗吧

學習這個事情說起來就複雜了,我覺得兩點很重要:基礎、學以緻用。

獨立思考

合格的程式員解決的是問題,而不是實作某個解決方案。産品經理(特别是知道一點技術的産品經理)的某個需求可能隻是某個問題的解決方案,他認為這個方法可以解決他的問題,于是把解決方案當成了需求,而不是真正的問題。程式員應該主動溝通,多問幾個為什麼,了解真正的問題,也許能有更好的解決方案。

之前就有這麼個例子,給到的需求:為每一個使用者(使用者有唯一的id标示)生成一個唯一的邀請碼,同時也要為未來一段時間可能增加的使用者預生成邀請碼,儲存到資料庫。而真正的需求是老使用者分享自己的邀請碼,如果新使用者使用了該邀請碼,則老使用者獲得相應獎勵。而我提出的方案很簡單,直接使用者的唯一id生成可逆的邀請碼,這樣就根本無無需資料庫存儲。

0?wx_fmt=gif

産品經理經常改需求這是程式員最頭疼的事情,作為程式員應該也站在PM的角度思考,幫助PM分析出本質的需求,這也許可以減少需求的變更。當然,前提是得幹一行愛一行,需要對業務有一定的了解。

先思考後行動

寫代碼的時候先想清楚了再下筆,而不是先寫出一堆代碼,然後在開始修bug。

休bug的時候,多看看上下文,搞明白為什麼出bug,修改這個bug可能帶來的影響,然後再修改。反面教材有兩種:第一種随便改改就把代碼改好了,但自己心裡并不清楚為什麼這樣修改就修好了,撞運氣,也許還有其他同樣的bug也發現不了。另一種就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仔細評估修改的影響,這樣往往會引入新的問題。

程式員成長的一個辦法就是修bug,修别人用不了的bug,但前提是搞清楚bug的緣由,這樣才能避免類似的錯誤,有所收獲。

順暢溝通

不是巧如舌簧、也不是忽悠達人。需要的隻是耐心傾聽,然後清晰表達自己的意見。

現在的軟體開發,已經不再是單打獨鬥的年代,大多數的軟體、産品都需要多人、多部門的協作。而交流、溝通是非常耗時耗力的。溝通之前,先想好目标,組織好語言,盡量不要發散、不要跑題,對事不對人。對于重要的事情,保留溝通記錄,最好有郵件,免得說不清。

溝通是門複雜的藝術,最基本是聽明白、說清楚。

管理好自己的暴脾氣

640?wx_fmt=jpeg

作為 一個程式員,要被PM怼、要被互動怼、要被QA怼,再變态的需求都可能有,QA給你提的BUG可能也不屬于你。而且,還有豬一樣的隊友(自己在别人眼裡何嘗不是這樣呢)和下屬。不管誰是誰非,發脾氣、吵架都一點用沒有,吵完還是得解決問題。calm down,有怒火也得等個幾秒再發作,也許這幾秒理智思考一下,就能解決問題。

負責任

能力(技術能力)與責任心誰更重要呢,都重要。如果一個新人有培養的潛力,那麼責任心就更重要。兩個人,第一個技術能力很強,但責任心很差,對項目的事情也不上心;第二個能力差些,但責任心強,是自己的問題一定負責到底,即使自己不能解決也能主動詢求幫助。我覺得前者對項目的危害更大,特别是項目緊要時期,因為能力強的人一般負責的是比較複雜、困難的功能,别人上手也需要時間,這個時候如果摞擔子,bug也不修,那麼就很為難了。

不負責任的典型表現就是扯皮、甩鍋:這不是我的bug、不關我的事。有協作的地方更容易出現問題,比如前端與後端、各個部門之間。如果不清楚到時是誰的問題,不妨主動一點,幫助排查。

不要總是說不會

作為程式員,總有一些工作是以前沒有做過的,也許來自産品人員的需求,也許來自項目自發的優化。我見過一些程式員,在面臨未知的問題、挑戰時,總是習慣于說:不會、沒辦法、不可能,這樣的程式員就算不上合格的程式員。事實上,這樣的程式員是給自己過早地留好退路,事實上問題可能并沒有想象得那麼困難,也許經過一番探索就能解決。如果習慣于對未知說不,那麼在别人看來就是能力不行,影響個人形象與聲譽,而且總是待在自己的舒适區也不利于自我成長。

當然,也不是說要盲目自信,急于拍胸脯保證一定能解決,這樣往往是坑自己。

是以,面對新的需求,謹慎對待,既不輕易否決也不随意承諾,而是再理清需要先去研究一下,評估是否能完成,需要的資源與時間。

暫時就想到這麼多,當然我也還不達标,比如容易控制不住自己的怒火,與君共勉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