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愛優騰芒做劇,該不該吹爆“電影感”

愛優騰芒做劇,該不該吹爆“電影感”

文/大娛樂家

大概沒人能想到,劇版《平原上的摩西》會比電影版更早與觀衆見面,更出人意料的是,原本一部“迷霧劇場”的6集懸疑迷你劇,卻給人帶來了一種七個半小時時長的“作者電影”的錯覺。

盡管不少觀衆都覺得這部劇集節奏過于緩慢,懸疑感不足以被放入“迷霧劇場”之中,但幾乎沒人能否定這部作品獨具特色的鏡頭語言和場景還原,攝影、剪輯、音效等多種元素共同建築起來的視聽體驗,使得該劇在呈現出了國産劇中鮮有的電影質感。

過去國産劇熱愛追求所謂的“美劇質感”,即快節奏的講好故事。随着越來越多電影導演下場參與的流媒體網劇而言,“電影感”又成了各大平台不言自明都在渴望的新标準。

然而這麼多年過去,有錢有流量的長視訊讓大導們放下身段來拍網劇不難,不論是管虎、馮小剛還是王小帥都有嘗試,甚至連早年間勸過章子怡不要為了掙錢去拍劇的張藝謀也官宣要拍網劇,然而困難的是,如何真正讓這些電影導演們為網劇帶來電影感。

愛優騰芒做劇,該不該吹爆“電影感”

馮小剛新劇《回響》

單這個角度來看選擇張大磊導演、刁亦男監制的《平原上的摩西》反而是極少數成功做到這一點的作品。

其實也不僅僅是《平原上的摩西》,在過去這兩三個月具有話題聲量的作品中,《三體》《他是誰》在某些特定場景中也都或多或少的被誇獎有“電影感”的存在。

當然,從某些次元來看,一味強調電影感似乎又成為了一部作品沒有其他優點的委婉說法,進而使得“電影感”成為一種微妙的存在,隻适合錦上添花裝點門面,卻不能雪中送炭制造爆款。

然而内容創作或許并無法以“打造爆款”作為前提,随着如今長視訊流媒體對于影視内容具有近乎壟斷性的存在,在類型以及風格上的持續探索與邊界拓展,反而顯得比過去更重要。

所謂追求電影感其實不僅僅隻是為平台創造宣傳上的噱頭,更應該是創作者不斷在内容上的冒險。

相較于永遠讓人停留在舒适區的算法推薦内容,長視訊始終還保留着創作者發揮創造力的空間,具有個人風格的創作者才能最終為内容帶來平台渴求的差異化,而後者顯然是當下這個内容爆炸年代稀缺的産物。

“另類網劇”的可能與可貴

過去兩年長視訊内容市場的變化已被讨論過太多次,所謂的“降本增效”,目的其實都非常簡單,通過精簡内容數量以盡可能使内容品質得以提升。

雖然兩者之間的關系并非具有此消彼長的邏輯關系,從最終的表現來看,這兩年間内容市場上口碑不俗的作品的确有了增多的趨勢,更重要的是,即便并非部部作品,都能如願成為熱門爆款,平台生産及格線以上作品的能力也有了明顯提升。

當然,除了像《夢華錄》《狂飙》這類年度話題大作之外,長視訊在内容端的嘗試其實遠不止是提質減量,多元取向的劇集作品開始出現,滿足多元需求也不僅僅隻是停留在類型創作上,而是開始進一步延申到了風格化與作者化層面。

愛優騰芒做劇,該不該吹爆“電影感”

《夢華錄》劇照

是以,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劇版的《平原上的摩西》都可以稱得上一部“另類網劇”,不僅反類型甚至反潮流。

在形式上,共六集,單集時長約70分鐘,對于看慣英美迷你劇的觀衆或許不算新鮮事,但對國内網劇主流閱聽人的觀劇習慣提出了非常挑戰。

在内容上,這部打上了“迷霧劇場”标簽的懸疑劇,也與大部分過去幾年裡大熱的國産懸疑網劇強調的強情節、快節奏、極緻人物、密集反轉等模式背道而馳。

《平原上的摩西》裡,既沒有出現多麼跌宕起伏的情節,像是第一集真正出現兇案已經來到了最後幾分鐘,甚至也沒有傳統意義上的正反兩面人物,主角配角在這部劇裡被前所未有的模糊掉了界限,很多路人都會被導演慨慷的鏡頭照顧到。可以說,整部劇集的核心要素反而是冗長而緩慢的生活,搭配以不斷變遷的外部時代。

毫無意外,這樣一部作品的出現注定會引起極大的争議,在打破對“迷霧劇場”抱有期待觀衆原本預期的同時,導演張大磊毫不掩飾的個人風格展現也讓這部劇集展現了當下網劇的另一種可能性——審美與風格先行而非一味強調強叙事和快節奏。

外界對于該劇“電影感”的強調,其實多少也與這種重視個人風格與視覺審美的“另類”分不開。

事實上電影感是一項非常難以定義的名額,從更早之前的《河神》《無證之罪》到《白夜追兇》再到《隐秘的角落》,這些劇集都被先後被冠以具有美劇質感或電影感。深究其中,核心要素其實還是更多使用複雜的鏡頭排程、快節奏多線叙事以及更細緻的後期調色與配樂使用等等技術環節。

愛優騰芒做劇,該不該吹爆“電影感”

《白夜追兇》劇照

其中某些要素無疑也都出現在了《平原上的摩西》裡,這部劇集的制片人齊康其實之前也參與過《無證之罪》的創作。

《平原上的摩西》的創作班底核心配置幾乎可以說不輸很多國産電影,不僅導演張大磊本人的極高參與度,擔任監制的刁亦男之外,還加入了攝影指導呂松野,剪輯指導廖慶松,聲音指導郝鋼,音樂指導半野喜弘等金馬獎常客。

這些資深電影人的深度參與,的确給予了《平原上的摩西》遠勝一般國産網劇的影像以及聲音質感,大量導演早已爛熟于心的長鏡頭排程和第三人稱視角叙事,非常克制卻恰如其分的配樂選擇,以及靠美術置景來塑造年代感與還原生活場景。

愛優騰芒做劇,該不該吹爆“電影感”

《平原上的摩西》劇照

同時整部劇其實又并不追求類型作品無法割舍的強叙事,每個單集之間不再靠設定懸疑作為情節驅動去吸引觀衆,整個六集故事更像是經典意義上的電影三幕劇結構。是以,這部劇的電影感不再隻是依靠某一模仿電影要素的存在,更像是因為創作者從一開始就是以拍電影的标準在進行制作,隻不過最終被拆成了6集網劇罷了。

可以了解不少觀衆對于《平原上的摩西》的叙事節奏或故事編排不滿,尤其是放在“迷霧劇場”的序列裡,更加強了人們看到一個快節奏懸疑故事的期待。不過,對于如今的國産劇集來說,能夠以一種正回報的形式去打破觀衆原本的期待,進而進一步拓展網劇的影像美學,其實遠比去試圖複制當年《隐秘的角落》或《沉默的真相》的成功來的更可貴。

下一個劇集競争決勝點:

拓展審美門檻值

其實,《平原上的摩西》帶來的電影感,更多還是源自對當下更多傳統影視内容和網絡視聽産品的直覺對比,即便越來越多精品劇集已經逐漸補上了叙事方面的短闆,但在影像風格或視聽語言上,這些内容其實并沒有太多新意,這方面又與長視訊平台不斷的制作水準與平台影音規格産生了一定程度的錯位。

就像前文所提到的,過去電影導演“屈尊”拍網劇往往很難真正将電影的視聽語言帶入劇集,很多時候大導們的參與更像是挂名,從最終成品上完全找不到任何其曾經電影的風格可言。

其中既有導演自身參與度不足的問題,同時平台顯然也并沒有給予足夠的資源讓其擁有足夠發揮的空間。

這和馬丁·斯科塞斯為HBO拍《大西洋帝國》、大衛·芬奇為Netflix指導的《紙牌屋》《心靈獵手》、樸贊郁給BBC導演的《女鼓手》等作品有着明顯的差別,在這些劇集裡,導演本人在多年沉澱的個人電影風格幾乎都能展現的淋漓盡緻。

愛優騰芒做劇,該不該吹爆“電影感”

《紙牌屋(第一季)》劇照

而與Netflix深度綁定的大衛·芬奇,因為他對RED 4K攝影機的偏愛和标志“性冷淡”調色風格,幾乎成為了Netflix部分技術标準的核心要素,影響到了後來所有Netflix的原創作品。這種風格化的學習,其實也奠定了流媒體創作水準的基石。

盡管張大磊在名氣上遠不如很多曾經也參與過網劇的電影導演,難能可貴的是他早早就在電影創作中确立了個人的影像風格和美學表達,并且也真正将這種風格注入到了劇集裡,不論是對原著小說中關于生活場景的提純,還是更重視人物生活狀态的展現,都展示出了有别于一般網劇的強烈的影像風格和審美選擇,比如幾乎沒有旁白和字幕解釋時空背景,完全依靠鏡頭語言來展現變化。

這其實才是《平原上的摩西》電影感的可貴之處,它不再是一種簡單的類型元素堆疊或爆款公式模仿,而是自然形成的創作者風格表達。從最終的豆瓣評價與評分來看,7.7分如今也可以排進13部“迷霧劇場”前五,也間接證明了如今的長視訊觀衆并非沒有影視審美層面的需求。

愛優騰芒做劇,該不該吹爆“電影感”

豆瓣截圖

如今的平台都明白内容的品質成為了競争的核心,這也是各大平台不斷倡導影視工業化的原因,希望借助更科學地投入來實作精品内容的可持續供應。

但如果平台隻公式化的去拍所謂的“受歡迎類型”,像過去兩年層出不窮懸疑劇,觀衆遲早還是會産生審美疲勞,就像曾經的奇幻流量古偶劇。

這麼做最嚴重的結果是,整個行業又将回到之前的無聊内卷中去——不斷去找反轉最多的懸疑故事,請幾位中生代演員和大導演,投入不菲資金,最後卻拍出極度平庸的東西。

為了擺脫這種局面,平台需要的便是在工業化的模式中不斷尋找差異化,保持競争力且最終建立平台特色。

進入這個階段,創作的機制需要開始由藝術性為導向。大膽放權給真正有創作欲望且兼具個人風格的導演,而不僅僅隻是找人挂名走個過場,卻無法為作品真正注入個人風格。

這其實也是HBO最終能從上一波美劇黃金年代中脫穎而出的原因。

相比陷入IP角逐中的電影制片廠,劇集的制作方對于創作者的需求更具有開放性。這也就不難了解,為什麼過去十年間越來越多的電影導演向美劇靠攏了。馬丁·斯科塞斯在為HBO制作《大西洋帝國》試播集的時候就對朋友說過:“我感覺回到了1970年代,以自己的風格做着喜歡的事情。”

愛優騰芒做劇,該不該吹爆“電影感”

《大西洋帝國(第一季)》劇照

就和任何盛極一時卻逐漸停滞不前的内容産品一樣,如今國内的長視訊其實也到了需要開始思考如何能夠在創作上更進一步的時刻。

是一而再再而三制造觀衆本就已經看不過來的工業化内容,還是另辟蹊徑創作一些具有新意和想象力的作品。這其實就是冒險的真正意涵——無法精密計算過的,可以在資料調研的基礎上換算成票房或熱度的制造,而是有這次可能就沒下次的冒險。

優愛騰芒顯然在行動了,誠如又一部6集網劇《我的阿勒泰》即将開機一樣,散文集改編網劇需要怎樣的藝術配置,兩個月的拍攝時間,再加上監制大鵬、導演滕叢叢這樣的電影人組合,又會帶來怎樣的新式審美。

我們真正需要鼓勵的不單純隻是表面上能看到的“電影感”,而是長視訊作為當下主流影視作品的創作來源,不再僅僅隻是将制造爆款作為唯一任務,也開始逐漸證明其有能力表現網劇的藝術性。

愛優騰芒做劇,該不該吹爆“電影感”

圖源:網絡

在給觀衆近乎于無限選擇的同時,也能夠給予有表達的創作者更大的發揮空間。

畢竟整個行業的更新不單單隻是關乎硬體,最終的工業化其實還是要為藝術性服務,而後者無論在何時都具有不可取代的價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