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需要9分鐘
速讀僅需3分鐘
不知道你有沒有感受到,一個好的工作環境很重要。在适合自己的環境和氛圍中,才會心情愉悅,才能在工作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
比如我們常見的工作場景——格子間。格子間裡辦公桌的大小、自然光照的多少、室内的空氣品質、員工的隐私(或者毫無隐私),都是判斷我們工作是否舒适、滿意、高效的重要名額。
除了工作場所,對我們職業發展影響更大的,是與我們一起共事的人。
這是一個更加深刻的話題,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文章,來自前外資咨詢總監孫圈圈,她的觀點,也許正說出了你的心聲。
▼
《浪潮之巅》的作者吳軍,在《得到》專欄提到 Google 剛進中國時的一件事。
剛開始,Google 總部對中國研發團隊的評價非常低,因為“出工不出活兒”,北京的三四個工程師都抵不上 Google 總部的一個工程師。
後來吳軍幫忙分析了原因,他發現,那些工程師都不善于找到最重要的工作并優先完成它們。中國研發團隊裡,所有的工程師都是新人,沒有人告訴他們該如何工作。
而在 Google 總部,新員工隻是一小部分,是以很容易在有經驗的員工帶動下快速掌握工作技能。
之後兩年,Google 總部的工程師陸續來中國幫助團隊梳理工作方式,而中國團隊也會去 Google 總部交流,這種情況就得到了改善,中國研發團隊也最終得到了總部的認可。
Google 工程師這麼聰明的一群人,尚且需要學習正确的工作方式,才能有效産出,何況大多數人?
我們一直都認為,如果一個人智商情商正常,學習和工作意願高,就一定能出成績。
然而,我帶過很多人,也招過很多人,卻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有一些人,十分有意願學習,非常努力,智商情商也都正常,然而工作産出卻非常低,甚至不如很多資質低于他們的人。
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一度懷疑自己看人不準。直到前陣子看到吳軍的這段叙述,才幡然醒悟,仔細回想了這些人的工作方式,将他們與産出高的人相比,發現他們無一例外都存在這三個問題:
問題一:
隻關注任務,不關注目标
假如你的老闆正在飛機上,還有 1 小時落地,下來之後需要給客戶做一個重要彙報,而你需要給他做一份 PPT。但因為你錯估了時間,導緻 PPT 草草做完,而且發現其中一些資料沒有,你怎麼辦?
低效人士的做法是:瘋狂地找資料,最後可能資料有了,然而 PPT 沒有來得及做完,或者品質不高。
一般人的做法是:找人幫自己一起找資料。
而最高效的那些人,會根據老闆此次彙報的目的,判斷這些資料在其中的作用大小,如果作用不大,那麼就把時間花在完善重要頁數、而不是找資料上,如果很關鍵,那麼就找其他人幫忙,或者找一些替代資料。
這三類人之間的差距,其實就是任務導向與目标導向的差距。
我此前的咨詢公司,在做高潛人才研究的時候,有個發現:高潛力的人才是有共性的,具備這些共性的人,幾乎做什麼都能做好,而不具備的,幾乎做任何工作都會障礙重重。
這其中,有一項共性就是 Result-driven (結果驅動)。那些高産出的人,未必動作更快,而是更善于判斷,什麼事情對結果是最有效的,然後,用盡一切辦法保證結果達成,而不是死守着原有的工作任務。
實際上,結果驅動不僅僅是一種工作習慣,更是一種思維方式。這種以終為始的思維模式,是我自己刻意訓練的最有用的思維模式之一。
有人問我,如何讓自己對一個行業有真知灼見?
想想看,如果是你,會如何回答?
我的回答方式,是反問她:具備真知灼見的目的是什麼呢?是想讓客戶更加信任你、還是想讓老闆看到你的進步?
假設你是希望客戶信任你,覺得你懂他,那你要做的,就是看這個行業裡的客戶有什麼痛點,然後針對這幾個痛點,下功夫研究和分析,有更多洞見,然後借機溝通出去。了解一個行業,是一個太大的話題,沒有目标,根本無從下手。
是以,沒有結果驅動的思維,而僅僅死守着工作任務,最終就是出工不出活兒。
問題二:
應激式工作,而非統籌式工作
如果你觀察周圍的同僚,會發現,整天風風火火、急得上蹿下跳、各種任務來回切換的人,有時候産出并不高。看他們工作,就好像打地鼠一樣,打完一個,另一個又冒上來,連看的人都跟着焦慮起來。
而另一類人,他們做事專注、條理清晰、看起來很淡定,但最後,多困難的事兒都默默搞定了。
兩者的差别就在于,第一類人總是應激式工作。他們每天起來的第一件事,不是規劃當天的工作,而是馬上投入工作,以至于到了下班之後,發現還有很多事情沒做完,而沒做完的,可能又是最重要的。
另外,上司臨時給個任務、客戶臨時有個要求、同僚臨時要個資料,他們都會停下手裡的事情,去忙這些,最終,在任務的切換上花費了巨大精力。
那什麼才是高效的呢?統籌式工作。
真正的統籌式工作,有幾個特征:
特征 1:工作有計劃
通常情況下,我會在周日晚上計劃好下周每一天的工作,然後在每天早上計劃好當天的工作。工作的時候,我的任務清單會一直開着,保持實時更新,一有新計劃新任務,或者剛剛完成了某一項,我會及時增加或劃掉;有任務不得不延遲,就改到第二天。
這樣的工作方式,讓我對自己的工作有了掌控感,無論來了什麼新任務,都不換手忙腳亂了。
特征 2:形成自己的一套時間花費方案
一天當中,不同的時間段,我都會有适合自己的時間花費方式。比如把燒腦的工作安排在上午,做交通工具的時候就聽音頻,效率不高的時候回複背景留言和微信資訊,等電梯的時候刷公衆号文章,晚上為一天做一個簡單的小節。
根據工作任務的難易程度,以及自己一天當中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狀态,合理安排時間,實作效率的最大化。并且,我清楚知道,5分鐘、10分鐘、半個小時,自己可以用來做些什麼事情,就連碎片時間也能很好地為我所用了。
特征 3:及時記錄,每天總結
上級突然布置了新任務給你,或者客戶跟你反映問題,你會立馬放下手上的工作去着手處理嗎?很多人可能想都不想就直接撲上去了。
其實,換做是我,如果不是很緊急,我會先把新任務用關鍵詞記在本子上。等手上工作做完了,不需要動用腦力資源,看看本子上的關鍵詞,就能很容易切換到新的任務上。
還有,當某時你意識到自己犯了什麼錯誤、意識到什麼問題、有了什麼新知,都要在當下立馬記下來,因為很快就會忘記,然後在當晚進行整理。
記錄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能減輕大腦負荷。畢竟,腦力資源以及思維帶寬很寶貴,用一支筆就能解決的事情,就别強加給大腦了。
問題三:
沒想過如何聰明地“偷懶”
不學着聰明地偷懶,隻顧埋頭幹活,其實是在用身體上的勤奮掩蓋思想上的懶惰。
工作上的很多事情,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會持續遇到。那麼,為什麼不可以在第一次做的時候,就考慮搭建這項任務的架構,為以後再次遇到做準備?
比如每周都要做一次資料分析,這個事情是重複性的,是以高效的做法是:建一個 excel 表格,把需要分析的參數都做好公式,每周隻需要把導出來的資料貼進去,新的參數就會自動生成。
再比如,如果你要營運社群,不如建立一套群主激勵機制,這比你自己去做群主要高效得多。
這些聰明的工作方式聽起來難嗎?一點也不,你很可能也聽說過。但為什麼很多人做不到呢?具我觀察,他們遇到如下幾個障礙:
障礙 1:受工作環境限制
很多人的工作性質,是任務完成導向,而不是結果導向,是以他不需要考慮工作背後的出發點是什麼,也就不會注重自己的産出品質。
再極端一些的,我曾去工廠觀察過勞工的生産過程,在噪音極大、燈光昏暗的廠房裡,我看着流水線勞工機械地盯着機器、等待換箱。幾個小時下來,連我自己也開始反應遲鈍、敏銳度下降了。
障礙 2:沒有資深人士輔導
開頭的案例裡,即便 Google 的工程師們那麼優秀,他們從校園進入公司,也需要有前輩輔導。
但很多公司并不像 Google 那樣有這個條件,并且也不夠重視對新人的培養。他們往往隻重視員工能不能好好幹活,卻沒有培養他們的使用者思維(這些事情對公司、對客戶有什麼幫助)以及聰明做事的思維(有沒有更快更好的解決方案)。
障礙 3:思維方式固化
進入社會之後,如果在幾年的工作中,一個人悶頭蠻幹的工作方式固化了,形成下意識思維,是很難轉變的。
除非,他們能意識到這一點,并刻意去糾正自己,日積月累也會得到改善。我遇到的一些人裡,能感受到,很多人都在與自己的固有思維在進行鬥争。然而,并不是每個人最終都能掙紮出來、突破自我的。
是以,年輕的時候選擇工作,選擇的不隻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種思維習慣、工作方式、一套價值觀甚至是生活狀态。
▼
初入職場的那幾年,處于何種工作環境當中、跟誰一起工作、被誰指引和輔導,足以影響一個人的職業生涯甚至下半輩子。
讓自己進入一個優質的工作環境中,更優秀的人一起共事。或者,如果内心足夠強大,學會調配身邊的資源為自己的成長所用,自我訓練,成為自己的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