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資料中台越來越被市場認同,但參與主體仍對其缺少系統的了解,對一些核心問題的處理仍不得要領。
01 資料治理的3個誤區
在資料中台的建設過程中,資料治理作為資料資産形成的前期工作,可謂是資料中台建設品質及成果評估的關鍵。是以,企業非常有必要了解資料治理的3個誤區,少走彎路。
❶ 資料治理可以短期見效
資料治理方面的第一個誤區便是認為資料治理是可以短期見效的。
資料治理是一項長期而繁雜的工作,是資料中台建設過程中最基礎也最重要的一步。很多時候,經過多項整合、清洗、歸集後,資料治理似乎已初見成效,但應用業務時卻發現資料無法真正落地,更無法驅動業務。可見,企業在資料治理過程中存在一些誤區,會令資料治理過程漫長且效果不佳。導緻這種現象的一個原因就是企業内部缺失資料管理,對資料變現價值抱有期待,但并不清楚如何智能化管理資料。
面對這種情況,企業可通過小型資料應用項目對資料架構、資料品質、資料處理能力進行全面摸排,為後期真正的資料治理提供依據。在資料情況探查清楚後,可由專業的資料中台服務商制定切實可行的資料治理方案,指導技術人員和業務人員協同配合,縮短資料治理見效時間。
❷資料治理是技術部門的事情
資料治理方面的第二個誤區便是認為資料治理及中台架建構設是技術部門的事情,與業務人員無關,也與企業管理層無關。
企業數字化轉型是一場涉及組織、業務、技術等多個部門的戰略變革。資料中台建設的最終目的是賦能業務,為資料變現提供動力。而技術人員長期專注于提升技術能力,對業務需求、痛點把握不足。不考慮業務需求的中台建設會趨離本源。沒有企業中台戰略的資源支援,數字化轉型僅由技術部門推動,數字化轉型力度不足,易造成轉型中途夭折。
資料本身是由業務産生的,提升資料品質離不開業務發展。業務領域多,資料來源管道也多,統一資料口徑需要先統一業務術語;業務需求多,資料報表不完善會導緻基礎資料采集出錯。是以,企業進行資料治理涉及的部門一定是涵蓋業務部門、技術部門甚至管理層的多元組織架構,這樣才能使資料治理真正落地。
❸ 資料治理是簡單的工具配置及疊加
資料治理方面的第三個誤區是企業認為資料治理隻是簡單的工具配置及疊加。
一些企業可能會認為通過治理工具将資料進行簡單的“沖洗”,資料便會條理清晰、幹淨待用。其實不然,資料治理包含組織架構調整、治理流程的制訂、工具的配置、現場技術人員的實施、業務部門的協同配合等。人員調用及安排是資料治理的前提,隻有将專業、合适的人員安排到合适的位置,才能讓他們真正發揮作用;隻有具有清晰的行動指令及執行流程,企業的資料治理才能有效果。
02 搭建中台架構的幾個誤區
❶僅搭建平台
資料中台建設僅僅是企業IT變革的起點,建設一個項目或者搭建一個平台并不能解決企業數字化轉型中遇到的所有問題。
資料中台是企業數字化變革的關鍵,企業在決定進行數字化轉型時便要根據資料規模和應用需求制定全套的戰略規劃,将建設中台作為一項涉及公司全部業務流程、自上而下進行變革的工程來執行。
❷ 中台架構簡單,無須完善
很多公司由于經費有限、人員不定及數字化轉型決心不足,在初定中台建設方案時希望先從價格便宜、功能簡單的架構開始,慢慢再過渡到結構複雜、資料全面的技術架構。簡單的開源軟體并不能幫助企業解決所有的數字化轉型問題,其中某些專業的算法研發、模型建立需要專業的技術人才才能實作。
企業在建設資料中台的過程中,往往需要通過一些試驗性的項目對資料中台的技術性能進行驗證。試點項目的結果會決定資料中台架構整體的調整方向,技術更新、業務調整、組織變革等都需要做相應的變動。
❸ 按照個人想法建設資料中台
第三個誤區的核心在于對中台的了解。進入這種誤區的表現是建設資料中台的人并不知道資料中台到底是什麼,沒有完全了解中台的意義,更沒有感受到它的功能所在,隻是遵照個人的想法及了解來建設中台。這種中台建設的思想和目标本身就是偏離的,不管團隊再怎麼努力,最終的結果一定會與最初的想法大相徑庭。這種錯誤導緻中台不能落地的案例數不勝數。
❹ 為了建資料中台而建
第四個誤區是為了建資料中台而建。有的企業誤将建設資料中台本身作為轉型目的,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而建設資料中台。其實資料中台隻是一個用來完成數字化轉型的手段。
企業之是以想要完成數字化轉型,根本目的是實作業績大幅提升,降本增效,而這一目的的實作需要借助一些工具和手段。這就好比讀書,我們希望通過讀書來掌握更多的知識,更深層次地了解世界,此時書就是一種工具,讀書是為了掌握更多知識而采用的手段,并不是最終目的。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是基于目的做決策或做選型,目的選錯了,那接下來一切為了實作目的而做的努力都是徒勞的。
❺資料中台隻能滿足短期業務需求
第五個誤區是認為中台隻能滿足短期業務需求。有的企業上司人認為通過資料中台進行資料應用隻能滿足目前的業務需求,不能滿足未來兩到三年甚至更長遠的業務需求。他們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沒有真正參與到資料中台的實施和落地中,這導緻他們隻能看到問題的表象,并沒有看透内在的實質。
技術架構的價值是不可能一眼就看穿的,對于一般的SaaS軟體,如果選錯了可以很快更換,成本可控,但如果做PasS基礎設施中台,一旦底座選錯,後果十分嚴重。
❻ 單純以IT思維建設資料中台
第六個誤區是隻使用IT思維建設中台,沒有使用DT思維。過去,IT思維主要展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企業将資料中台做成資料倉庫,雖然采用了更先進的方式來管理資料,但其實IT服務部門的業務模式和方法體系都沒有發生改變,這種管理方式隻是減輕了一部分IT人員的工作量,實質上完全不是驅動業務的中台,并不能改變服務方式和業務模式。企業雖然做了中台,但隻有部分IT人員受益。
IT思維的另一個方面展現在想法不開放,覺得什麼事情都可以自己開發自己做,這是一種非常可怕的想法。其實術業有專攻每個生産環節都有自己的複雜性。現在不少公司會斥巨資購買ERP軟體,而在以前,很多公司認為自己就能開發ERP,但是結果證明,到最後做的東西沒什麼用,還耗費了大量的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尤其是時間成本,對于迫切需要改變的業務單元來說,損失是難以估量的。
企業要想自己做DT應用,需要具備兩個重要條件。第一是時間,企業需要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去研發系統,但是研發周期長可能讓企業錯過數字化轉型的時機,企業須謹記實作快速響應業務需求才是首要目标。第二是團隊,研發DT應用需要一個團隊深入每個環節。
❼資料中台體系過于技術化
第七個誤區是資料中台體系過于技術化。一些企業購買了很多IT系統,但由于選錯工具緻使業務價值不明顯。這不僅展現在中台上,也展現在各種業務線上。一些企業有近百套系統,都是十幾年來一個個開發或購買的,這些系統放在今天來看,很多已經不是企業的正向資産,而變成了企業的負擔。但是企業也應對乏術,經常被這種錯綜複雜的曆史問題弄得焦頭爛額。遇到這種情況,當務之急是盡快從問題裡跳出來,否則問題就像一團亂麻,無從下手。
技術體系越來越專業卻仍不能滿足業務需求,這是一種常見的誤區。技術體系包含大資料、人工智能、業務系統、業務中台等各種專有名詞。在一個領域研究越久,就會變得越專業,但在其他方面可能是越來越封閉。換句話說,企業在建構自己的體系時沒有從業務的視角考慮,這也是業務部門對此并不滿意的原因。大家提出的概念都很專業,但都沒有很好地了解對方所表達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