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達芬奇五年沉浮—嵌入式處理器架構之争決戰2012

在DM642時代,是“一招鮮,吃遍天”。隻有一顆處理器,無論客戶做多少個産品線,多少種産品,隻用維護一種開發環境和軟體,隻用保持為數不多的一個BOM 清單即可;可是到了達芬奇時代,DM644x算法買不起,自己做吧,還沒做完,DM357出來了。跟進TI的烈士們,累的跳樓的心都有了……

序:

晶片是産業鍊上遊重要的一個環節,一顆小小的晶片具有極高的技術含量和價值,半導體行業每年都會有一個各大廠商營業額的排名,除去2009年,常年盤踞在前三名位置的分别是英特爾,三星半導體和德州儀器(TI),英特爾憑借的是桌面處理器,三星半導體憑借的是其全面的存儲器産品線,TI則是憑借模拟器件,嵌入式處理器和無線半導體這“三駕馬車”。(注:DLP應隸屬于光電器件,是以未計入)

終端是産業鍊中上遊重要的一個環節,終端廠商用晶片設計出嵌入式硬體,并且基于該硬體開發相應的嵌入式軟體,進而構成一個完整的嵌入式終端産品,形象的說就是一塊電路闆套一個外殼,這裡面最重要的一個核心價值的産生就是附加在嵌入式可程式設計器件上的軟體,成為嵌入式軟體。

系統是産業鍊中下遊重要的一個環節,系統廠商通過平台軟體使得多個嵌入式終端通過網際網路進行資訊的傳遞,進而為最終使用者提供産品和服務。如在安防市場,視訊伺服器(DVS),硬碟錄像機(DVR)網絡錄影機(IPNC)就是三種典型的嵌入式終端産品,平台軟體則可以通過網際網路和區域網路管理多個嵌入式終端産品,形成一套基于視訊單工傳輸基本功能的監控系統;如在通信市場,專用視訊會議終端配合系統內建商提供的平台軟體和MCU可以形成一套基于視訊全雙工的多點視訊會議系統;如在手機市場,iPhone就是一種嵌入式終端産品,而蘋果線上商店就是一個平台軟體;如在廣電市場,機頂盒就是嵌入式終端産品,結合營運商提供的雲服務平台軟體就可以玩3D遊戲。

結合嵌入式市場産業鍊關鍵構成因素之後,其産業系統模型可以抽象為:

嵌入式産業系統 = 晶片 + 嵌入式終端 + 平台軟體

二、行業寡頭的時代:

2005年,TI在C6455的1.2GHz高性能DSP處理器之後,嵌入式處理器部門(DSP-Systems)的整體政策開始轉變,即由以DSP架構處理器為主導的垂直行業市場戰略向以ARM架構處理器為主導的通用行業市場進行戰略轉型,率先推出了代号為DaVinci的TMS320DM6446處理器。該處理器采用了ARM+DSP+CP(注:CP即Co-Processor協處理器)的SoC架構,其中ARM采用了297MHz的 ARM926EJ-S核心,DSP采用了594MHz的C64x+核心,CP是一個可以支援視訊和圖像編解碼以及其它常用處理算法的VICP(Video-Image-Co-Processor)加速器。很多觀點認為DaVinci其實在技術上并無創新,因為TI的無線半導體部門的OMAP處理器以及行業市場的DM270處理器早已經有了類似的架構,但筆者認為,達芬奇處理器最具革命性意義的就是它的全平台開放性,不同于用硬體直接做多媒體加速的應用處理器,達芬奇處理器提供的ARM,DSP和VICP是三個全部開放且可程式設計的核心。達芬奇技術的核心其實并不在于矽片本身,而是基于 Linux的那套軟體架構,它把一個基于多媒體應用的嵌入式軟體抽象為應用軟體和算法軟體,采用CodecEngine架構元件規範了算法軟體的開發标準(xDAIS)和統一接口(xDM),應用軟體通過CodecEngine來調用算法軟體,在這個層面上,應用軟體隻運作于Linux之上,并不關心 Linux運作于何種處理器核心上,算法軟體被CodecEngine統一管理,是以應用軟體也無需關心算法軟體運作于何種處理器核心上。用CMEM元件來管理DSP和ARM之間的共享記憶體,用DSPLink把DSP和ARM之間的通信模拟成一個類似于Linux多程序之間的RPC(Remote- Procedure-Call),這其實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可以使得DSP算法工程師和ARM應用工程師并行工作而又確定了最後軟體內建的統一規範。

雖然這一次,TI有專門的商用Linux開發商MontaVista為DM6446定制開發的核心,有全球多家第三方合作夥伴如Ateme,Ittiam,Ingenient開發的高性能Codec,有中國本土著名IDH時代飛騰提供的RMVB播放器解決方案,但是在2006 年,DM6446在通用市場的推廣之路卻并非一帆風順,因為DM642的客戶已經習慣了在Windows作業系統下一個名曰CCS的內建開發環境裡,寫代碼、編譯、仿真、下載下傳到目标闆跑程式,可是突然讓他們面對陌生的Linux系統,通過敲寫指令行去編譯代碼,使用vi寫代碼,安裝一堆Linux下的LSP,檔案系統,交叉編譯環境和DVSDK後還得配置一堆環境變量和路徑,才能勉強運作一個例程?OMG!幾乎所有的DM642使用者都發出了不可思議的驚歎,原來世界還有如此“落後”的開發方式和文本編輯器。

試想一下,如果那個時候TI能夠基于Eclipse推出一個類似于GreenHill的IDE那樣的SoC內建開發環境,使得DM642的使用者可以無縫過度到DM6446,那應該是怎樣一種幸福?難過的事情并不止于此,層出不窮的核心Bug和匮乏的獨立開發DSP端算法的資源可是苦了做産品的企業,光是一個Audio OSS全雙工的Bug就愣是N個月沒有給出完全搞定的Patch,那個時候可真是一個核心更新的Patch都十分搶手,更别說擁有Linux下的 cgtools和dspbios安裝包可以笑傲江湖,如果誰再有了DVSDK,那簡直可以仙福永享,壽與天齊了。

那個時代,是一個DSP和VICP依然屬于行業寡頭的時代。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如果把晶片比喻成兵馬,那開發工具就是糧草,TI應該同步推出基于Eclipse的雙核內建開發環境替代CCS,筆者猜想TI剛開始是想拉動一票業内公司建構一個完整的達芬奇處理器生态環境,像IDE,Codec,OS都找第三方合作夥伴定制,但是要知道,拉人家入夥不是錯,入了夥客戶不買單那就是天大的麻煩,結果别說IDE和OS賣出去的寥寥無幾,就連Codec也是評估的多,買單的少,全中國達芬奇的粉絲們都在日夜趕工的定制有中國特色的Codec……

在TI推出了DM6446這顆旗艦産品之後,又陸續推出了DM6441,DM6443,DM6446低頻版本和工業級版本等處理器。這裡面不得不說的一個公司就是時代飛騰,這是筆者很欣賞的一個公司,在DM6441的殺手級應用裡,時代沸騰的MP5方案可謂是曾經風光一時,在沒有硬體RMVB解碼器的時代,DSP再一次展現了可程式設計的魔力,遙想當年,華旗推出的基于DM6441的高端MP5産品也是名噪一時,後來,時代飛騰又基于DM6441推出了網絡電視一體機的方案,但是DM6441的價格居高不下使得這個曾經是TI陣營王牌IDH的公司徹底轉向Telechips的平台,筆者在時代飛騰的一個朋友抱怨到,TI一顆晶片都趕上别人的一個BOM了。那個時候我就在想,究竟怎樣的附加值和商業模式才能擊碎消費市場産業鍊的利潤“微笑曲線”,還是終究在消費市場做IDH就是一個利潤夾縫中苟延殘喘但又創造着将冰冷的晶片變成有生命力産品奇迹的商業行為?

三、水深火熱中的曙光

在第一輪達芬奇熱還未褪卻之時,TI又推出了由十餘種處理器構成的DM643x家族,這完全可以看作是DM644x家族去掉ARM核心和VICP加速器之後的産品,伴随着DM643x處理器出現的還有一個在技術上非常拉風的東西,那就是跑在DSP核心上的Linux虛拟機,這是一家叫做 Virtuallogix的公司做的軟體産品,它可以使得DSP支援Linux,這再一次證明了TI想在Linux下統一管理和開發它的全部嵌入式處理器的軟體架構戰略,在前面提到過DVSDK裡的一個元件叫做CodecEngine,它可以使得應用軟體通過RPC調用算法軟體完成多媒體算法的調用,而不必關系多媒體算法在實體上究竟是運作于ARM還是DSP,在DM6446時代,或許覺得這無非是故弄玄虛,畫蛇添翅膀,但當DM643x上跑着Linux的時候,一切都明朗了,基于CodecEngine開發的應用程式可以無縫的在DM643x和DM644x的Linux上平滑過渡,這或許就是軟體架構的優勢吧。

在被DM644x虐了1年後,水深火熱的工程師們仿佛終于看到了曙光,終于看到了一顆貌似可以繼承DM642衣缽的達芬奇處理器了,終于可以在CCS下繼續裸奔着DM642時代的程式了,終于可以在一個彩色的視窗內建開發環境裡抛開萬惡的xDAIS算法标準寫有中國特色的Codec了。于是,DM643x 因為有着比DM642更先進的DSP核心架構和達芬奇響亮的名頭走進了千家萬戶,在終于找到了CSL并且抛棄了虛拟機之後,工程師們又開始抱怨,為什麼 DM6437隻有一個VPFE而并非像DM642有多個VPort呢,這對處理多路視訊将是多麼的複雜,于是DM643x被打入冷宮,直到DM3xx應用處理器的IPNC大行其道,才被重新定為視訊分析協處理器,視訊分析軟體供應商ObjectVideo将DM643x做成獨立的視訊分析子產品,但阻礙這顆達芬奇處理器涅磐的依然是ObjectVideo昂貴的軟體入門費和版稅。

不知是機緣的巧合還是天意,在DM643x家族問世後不久,DM648橫空出世,這是一個至今已經可以跑到1.1GHz的DSP處理器,它內建了2個千兆以太網接口和5個VPort視訊口,DM648才是真正的将DM642精神發揚光大的産品。在萬衆矚目下,一個奇怪的事情又發生了,DM648的開發闆居然不是TI禦用的Spectrum公司設計的,相關的設計資料也是乏善可陳,至今仍然想不通為什麼DM648為何落得如此下場,國内第三方做DM648開發闆的跟DM6446簡直不在一個數量級。從性能上看,DM648非常适合做多路CIF格式的視訊産品,該處理器的5個VPORT口都是16比特資料位寬,和DM642一樣可以同時吃進2路BT656格式的視訊,内部采用了DSP+CP的架構,其中CP和DM644x的VICP是一樣的,可以支援8路 CIF格式的H.264視訊編碼。

四、不平凡的一年

2008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TI或許已經意識到了在中國這樣一個神奇的土地上,有這樣一個潛規則,那就是隻有硬體是可以賣錢的,硬體上跑的所有東西你都要送我。于是TI開始做出這樣一個決定,Linux核心維護從以MonvtaVista為主樹轉移到以自己維護的核心為主樹,逐漸往Community Linux靠攏,徹底擺脫MontaVista;于是TI開始做出這樣一個決定,自己做Codec,因為客戶聽到第三方Codec昂貴的入門費統統都吓跑,自己去做有中國特色的Codec去了,TI可郁悶了,這得做到猴年馬月才能量産,于是N多項目胎死腹中。

當TI開始逐漸透露要做Codec并且有可能免費的消息後,在業内也算引起了不小的震動,雖然TI一再在每年一度的全球第三方峰會上說他們隻是做一些基本功能的Codec以應對其它半導體廠商應用處理器的免費Codec帶來的競争壓力,但是,Ateme還是轉向FPGA平台,Ittiam傳言準備自己做 ASIC,Ingenient則被Sasken收購,而此時的時代飛騰,則徹底放棄了TI的平台,轉向更加經濟實惠的Telechips和 Marvell,于是,TI的Codec陣營就在這一年土崩瓦解。

但是事情遠比想象的嚴重,這位行業巨鳄開始全面拉低嵌入式處理器産品配套工具的利潤,達芬奇處理器的性能雖然是一路飙升,但是相應開發闆的價格确實越來越低,最後TI終于祭出大招,OMAP3530的BeagleBoard以一種社群開源模式面世,所有的硬體設計源檔案以及驅動和作業系統都可以從網絡社群下載下傳,用于僅需要99美金就可以買到的BeagleBoard開發闆,而同年份,合衆達的560仿真器跳水到4800一隻,BlackHawk又推出僅 199美金的560Plus仿真器,國内幾家傳統ARM開發工具供應商的OMAP3530開發闆價格全部在千元以下,DM642時代高利潤的藍海時代頓時變紅,而且還飄着不少第三方的屍體。

令人感到不解的是,進入嵌入式市場的OMAP3530處理器依然保持着移動市場特有的0.5mm點距和PoP封裝,過了好一陣子TI才釋出0.65mm點距的矽片。OMAP是TI在移動市場處理器的旗艦産品線,在2008年底推出的OMAP3530內建了Cortex-A8核心,C64x+的DSP核心和硬體加速器,并且還具有PowerVR的圖形加速器。雖然血統不同,但OMAP3也可以粗略看作是DaVinci架構的低功耗版本,但跟DaVinci不同的是,OMAP3530加強了GPP的性能,削弱了DSP的性能,一個考慮是進一步降低功耗,另一個則是市場因素,達芬奇處理器主要用于做視訊壓縮的産品,而OMAP3都是面向做視訊解碼和圖形顯示的産品,于是國内國外用DM6441做移動電視和便攜式播放器的廠商為了保持競争力又不得不轉移到 OMAP3平台上,因為該平台不僅有3D圖形加速器,可以做3D導航和玩遊戲,還有比DM6441更低的功耗和更強的GPP資源。在2009年的TI開發商大會上,Cortex-A8核心确實是獨領風騷,OMAP陣營的參展商一舉壓倒了DaVinci參展商,諸多的Android,WinCE獨立軟體供應商和無線模組供應商開始加入TI的陣營,而TI釋出以ARM為主導的産品數量已經開始超過以DSP為主導的産品數量了。

像TI這樣的公司,在以DSP架構為主的産品發展時期,結盟了衆多第三方助陣,而當以DSP架構為主的産品走到成熟時期,TI則毫不猶豫的踹掉了這些第三方公司(雖是無奈之舉但畢竟是不争的事實),為的就是進一步降低通用市場客戶的入門成本,舉個例子就是:以前10萬美金的Codec入門費對垂直行業的那些寡頭算個毛,但對通用市場的客戶來說,打死也不會掏錢的。是以,在商場上,隻有永恒的利益,沒有永恒的友誼,TI這麼做是戰略轉型的必然結果。

五、戰略優勢喪失殆盡

為了在高清網絡錄影機(HD-IPNC)市場拔得頭籌,TI在2008年初率先推出了可以做到720P30實時MPEG4編碼的DM355處理器,和 OMAP3一樣,DM355處理器帶有濃重的行業寡頭特色,它原本是一顆做數位相機的處理器,是以擁有2個SD卡接口卻沒有EMAC,大概是柯達的數位相機并沒有連網的需求吧,于是Spectrum通過DM355的EMIF總線接口擴充了百兆以太網接口,但這還遠遠不夠,DM355平台為了降低成本,抛棄了DM644x和DM643x家族采用Nor flash作為啟動存儲器的方案,改用SLC NAND閃存存放啟動代碼和檔案系統。

為了進一步降低成本和推進市場增長,TI選擇了Appro公司為其定制高清網絡錄影機參考設計,在這一點上,TI的思路是非常正确的,因為在高清分辨率下,CCD傳感器非常昂貴,而CMOS傳感器像原尺寸又做不大,導緻本身在低照度下就就性能欠佳的CMOS傳感器的成像品質在高分辨率時是差上加差,于是TI在DM355處理器内部內建了一個叫做ISP的硬體影像處理單元,可以直接支援RAW格式資料的處理,我們姑且管這一塊叫做影像預處理,有了ISP,DM355處理器就可以無縫的對接各種圖像傳感器了。再來看看圖像傳感器供應商,Aptina的傳感器一般叫做Sensor,可以直接輸出RAW 格式的資料,Ovt的傳感器一般叫做SoC,内置了ISP,低分辨率的産品可以直接輸出YUV的資料,高分辨率的産品也是輸出RAW格式資料。不知是因為TI和Aptina高層的關系很好,還是為了彰顯DM355處理器ISP的英明神武,在Appro的這個參考設計裡選擇了Aptina公司的 MT9P031 5MP傳感器,專門使用DM355的ISP開發了針對MT9P031 CMOS圖像傳感器的影像預處理算法,于是變形金剛合體,在2008年初,萬衆矚目的720P高清網絡錄影機參考設計閃耀登場。

TI認為自己的這番努力已經秒殺了掌握最先進ISP技術的日系廠商,成功的把DSC的成像技術移植到了IPNC,勢必會引爆一個巨大的市場,高清視訊,極低的成本,成熟的ISP技術,甚至連鏡頭和外殼連帶完整的硬體參考設計都已經準備就緒,整個BOM成本不到40美金,而整個參考設計除了提供全套硬體源檔案外還有全套的Linux參考軟體,整套方案售價僅為995美金,這個就是Appro在2008年TI開發商大會推出的DM355高清網絡錄影機參考設計,但是請注意,這僅僅是一個參考設計,而不是一個深圳模式下的解決方案。

在深圳,隻有MTK那樣的才叫解決方案,英文叫Turn Key,套用大腕兒裡的一句話,什麼叫方案知道麼?隻要注入一筆錢,再找個工廠一量産,産品和利潤就出來了,我們做方案的口号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快!

是的,當時筆者還真是聽說深圳有人直接拿Appro的這個參考設計去工廠生産,結果自然是無法量産,投資失敗,因為Appro此次的“方案”并非MTK的 “方案”之含義,準确的說仍然隻是一個參考設計架構,而不是一個立刻可以被量産的産品。為了推廣DM355處理器,筆者也曾多次前往深圳,記憶頗深的是拜訪一家做網絡錄影機的客戶,研發總監親自接待,說:“你們(其實筆者非TI的人)的這個DM355壓縮效果不行,我接高清電視看了,都是馬賽克。”筆者頓覺驚詫莫名,問道:“您是用複合視訊接到高清電視上看的?”該總監道:“正是。”筆者頓覺無語,須知複合視訊怎可傳遞高清視訊信号?好吧,遂指出該總監 “疑惑”,為DM355正名,繼而該總監又說到:“我們現在用其它方案D-In,網絡錄影機量很大,我們隻要每台掙1個美金就可以開始跑量!”這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深圳市客戶,他們崇拜的是MTK式的神話,他們需要的是一個可以馬上量産的方案,他們需要的是一個可以帶動生産力和現金流的Turn-Key- Solution,他們的特點就是簡單快速,薄利多銷。

從技術角度看,DM355的功耗和成本效益還是非常不錯的,采用了0.65mm的點距,内建了ISP裝置得以處理Aptina的5MP像素傳感器的RAW格式資料,該傳感器使用了2×2的binning模式來增強成像品質,可以輸出720P30的MPEG-4視訊流。但遭人诟病的是,DM355内部的ISP行緩存不夠長,在做5MP抓拍的時候,需要2-Pass才能完成處理,2-Pass就是先把圖像采集到記憶體,上半邊通過ISP處理一下,下半邊再通過 ISP處理一下,也正巧了,趕上那年交通行業的相機都要5MP抓拍,惹得全國上下用DM355做相機的廠商怨聲載道,那能搞出5MP抓拍的都是神仙?妖怪?

如果DM355定位于啟動低成本高清IPNC市場的引信,TI是絕對應該找一家平台軟體供應商推系統方案的,Appro的參考設計和深圳模式是不搭調的,也錯過了山寨高清網絡錄影機的第一桶金,後來的DM365和DM368時代,Ambrella和MG3500已經可以在這個市場分到一杯羹,TI人無我有的戰略優勢喪失殆盡,頓時變成了人有我優……

六、身陷“山寨門”

2009年春暖花開之時,TI果然毫不遲疑的推出了能支援H.264 720P30壓縮的DM365達芬奇處理器,該處理器可以認為是DM355的完善版本,除了更新了ISP之外,DM365使用了和DM355相同的 ARM926E-JS核心,使用了DM355的MJCP硬體加速器,這個加速器可以做MPEG4的編解碼和JPEG的編解碼,同時加入和DM6467的 HDVICP0這個可以支援H.264硬體編解碼的加速器,構成了DM365的基本架構,當然,植入一個EMAC彌補DM355的雞肋還是不難的。這裡面請注意,TI在HDVICP0上一直沒有MPEG4和JPEG的Codec,雖然HDVICP0号稱可以支援MPEG4,于是就隻好來一個組合拳,可以說 DM365是DM6467和DM355聯姻的結晶。但是光720P還不夠,DM365的弟弟DM368在2010年也會出世,要問怎麼做到1080P的,超頻,超頻!!!

DM36x既然出來,Appro自然也不會閑着,在2008年以摧枯拉朽之勢忽悠了衆多客戶之後,2009年繼續推兜售他們的ISP算法,這次不光是 Aptina的傳感器,Sony和Ovt的傳感器也用上了。說到傳感器,這裡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在Aptina剝離Micron之後,TI開始很低調的做一種基于CMOS技術的寬動态傳感器産品線,那麼自然可以大膽推測,憑借TI的野心和實力,既然想把網絡錄影機做到白菜價,那麼它就得把CMOS傳感器和 DM368做到一顆晶片裡,真正的實作“俺們也就走個量,一個隻掙1塊錢”的宏偉藍圖。

從技術角度看,DM355處理器的MJCP是由DM644x/DM648的VICP演變而來,而DM36x的內建度要比DM355強一個檔次,不僅內建了 AudioCodec,還能在單通道視訊接口VPFE上做多路視訊流的Demux,NAND閃存控制器也從DM355的1-bit ECC變成了4-bit ECC,而且還支援硬體人臉檢測功能,同時解決了ISP内部行緩沖不夠的問題,終于可以支援1-pass的高分辨率圖檔抓拍。在參考設計資源上和 DM355不同的是,DM365除了Appro提供的IPNC參考設計,還有UDWorks公司的DVR參考設計,該參考設計可以支援8-CIF或者2- D1的視訊壓縮,使用了一顆TI同步推出了高性能四通道視訊ADC晶片TVP5158,大概是看到Techwell在DVR市場賺了不少,TI也開始做多通道的視訊ADC産品,剛想說那Techwell的市場應該會讓出一部分,就聽聞Techwell以3.7億賣給Intersil了……

DM6467T作為DM6467家族的最高端産品,擁有近乎1GHz主頻的DSP核心,500MHz主頻的ARM926E-JS核心以及2個HDVICP硬體協處理器,其中HDVICP0可以支援H.264/VC-1/MPEG-4高清編碼,HDVICP1可以支援H.264/VC-1/MPEG-4 /MPEG-2高清解碼,而該處理器顯然和任何一款DaVinci家族的處理器不同,它的VPIF決然不同于VPFE和VPORT,該端口僅支援嵌入同步的視訊格式,但是卻可複用為TS流傳輸或接收模式,可以非常友善的支援DVB-ASI接口,這是一顆明顯帶有廣電行業特色的處理器,它可以單晶片實作MPEG2到H.264的實時轉碼功能,并且支援千兆以太網接口,而且一直号稱可以支援1080P60 H.264高清編碼。

TI這種從DSP單核心架構到DSP+ARM+硬體加速器SoC架構再到ARM+硬體加速器SoC架構的轉變過程非常之快,在不到3年時間内先後快速推出多種處理器,而且還都是先找寡頭買單,再挪到通用行業市場。從某種意義上說,觀望的客戶會引起“審美疲勞”,跟進的客戶會發現“投資貶值”,也就是TI并沒有很好的保護客戶對它的投資。

在DM642時代,是一招鮮,吃遍天,隻有一顆處理器,無論客戶做多少個産品線,多少種産品,隻用維護一種開發環境和軟體,隻用保持為數不多的一個BOM 清單即可;可是到了達芬奇時代,DM644x算法買不起,自己做吧,還沒做完,DM357出來了,那就用DM6467做720P産品,結果DM365出來了,隻好用DM6467做1080P産品,結果DM368又呱呱墜地;如果剛用DM6441做完D1 H.264網絡錄影機,DM355的720P MPEG4又得換一套DVSDK,還得琢磨0.65mm的點距,從644x的NorFlash換成SLC NAND;1年後,沒轍,繼續跟進DM365,這時候估計已經比放棄DM355,專盯着DM365的客戶要慢了幾個月了;君不見DM365官方開發闆上輝煌的電源方案足可以引多少英雄豪傑竟折腰(用了十幾種);相比于Ambrella的IPNC方案和海斯的DVR方案,TI的參考設計又明顯缺乏成熟的“山寨化”軟體;縱觀跟進TI的烈士般的公司們,累的跳樓的心都有了,光是那一套套不一樣的DVSDK,一堆堆形形色色的Patch,就已然頭昏腦脹了……

七、開始曬家底兒了?

TI在2009成功收購了Luminary,補強了MCU的産品線,形成了以MSP430,Cortex-M3和Cortex-A8為核心的高中低檔全線 MCU産品線,初步實作了矽片産品的戰略布局。在軟體方面,抛開MontaVista之後,Linux全面轉向Community陣營,IDE轉向基于 Eclipse的CCS4.0,至此,算是基本完成了由DSP為核心的處理器架構向以ARM為核心,DSP,硬體加速器為輔的處理器架構。TI的網站在 2010年也做了結構性的調整,Processor下面出現了ARM,DSP和MCU三個闆塊。

DSP這種處理器架構還能保持多久的生命力是一個值得探讨的問題,嵌入式處理器市場的競争本質還是架構之争。有一個觀點是任何一個處理器設計公司都不會同時維護兩種架構的處理器産品,如Intel公司先是改造ARM架構,做出XScale處理器,但是後來卻賣給了Marvell,為的就是統一桌面處理器和嵌入式處理器的架構,後來推出的Atom等一系列處理器都是基于x86架構的瘦身産品,且不說Marvell吃進Xscale後賺的盆滿缽滿,Xilinx也将在Spatan-6和Virtex-6之後統一自己FPGA架構。TI又何嘗不想如此,但是因為它的産品線過于龐大,也就注定需要很長的時間了。首先在C64x和C64x+的DSP核心架構之後,又推出了C674x+核心架構,該架構統一了浮點DSP和定點DSP核心;其次在 DM8168和OMAP4處理器上,TI則會統一硬體協處理器的架構,即OMAP4和DM8168都采用IVA-HD這種相同的硬體加速器;至此,TI在 SoC上已經形成了C674x+Cortex+IVA-HD的統一架構SoC雛形。

記得ADI公司早在若幹年前就關閉了以色列的TigerSharc設計中心,其理由是,該處理器已經登峰造極,沒有再發展的必要;在桌面處理器市場,主頻提升早已遭遇瓶頸,多核心時代正在到來,而ARM此時已經不聲不響邁入雙核2GHz的Cortex-A9時代。TI的DSP也是如此,C6000架構已經成熟多年,1.2GHz似乎已經是不可逾越之極限,于是2009年TI釋出了3個1.2GHz核心的高性能多核DSP處理器TMS320C6474,這也是一顆從垂直行業市場拿到通用市場的處理器(TI開始曬家底兒了?),随後又釋出了擁有6個700MHz核心的TMS320C6472多核DSP處理器,但恐怕由于功耗的原因,基于65nm工藝的C647x系列很難再有突破。多核心DSP未來的道路确實很艱難,因為它已經處于一個非主流的位置,雖然不排除在更先進的工藝節點上植入更多的DSP核心甚至是Cortex-A9核心完成統一處理器架構和軟體架構的瘋狂構想。

八、産業洗牌,嵌入式市場好戲連台

在Intel收購風河公司,Xilinx和ARM結盟,Altera和MIPS聯姻,Winter聯盟被ARM和Google瓦解之後,嵌入式市場就要好戲連台了。

相關閱讀:

英特爾8.84億美金收購風河,全面布局移動網際網路市場

Xilinx和ARM結盟:高性能嵌入式設計的加速器

MIPS科技向Altera公司授權MIPS32架構

Intel支援Android之舉打亂Microsoft陣腳

微軟意欲搭上ARM

在Intel沒有想明白是不是像ARM那樣進行IP授權來營運Atom的時候,請将目光移向ARM陣營,Altera其實在很早以前就有過一款內建了ARM7硬核的FPGA産品,筆者非常奇怪為何Altera要做這樣一個看起來并不十分明智的産品,須知在那樣一個年代,一個昂貴的,功耗很大的FPGA 去聯姻一個廉價的,功耗很低的RISC究竟意義何在?而Xilinx在SoPC的戰略上無疑是成功的,它選擇了同樣昂貴,功耗很高但同時性能也很高的 PPC硬核,從Virtex-II一直到Virtex-5的産品中都可以看到內建PPC硬核的産品,但是這一切都将在28nm節點工藝改變,在28nm技術上,Xilinx選擇了高性能低功耗的工藝,而Altera則選擇了更高性能但高功耗的工藝。因為在28nm,Xilinx将植入Cortex-A9硬核處理器,創造真正的低成本,低功耗的SoPC産品,繼續向嵌入式市場挺進,試想如果一顆內建了Cortex-A9的SoPC晶片售價15美金,你還會選擇相同價位的SoC嗎?筆者認為Xilinx選擇在28nm節點統一産品架構是因為此時FPGA的功耗和成本跟PPC已經不再比對,ARM才是最好的選擇。

如果TI的嵌入式處理器産品線架構是一個線性空間,那麼它的正交基是:DSP核心,ARM核心,硬體加速器和通用外設,用公式表述一個TI的SoC定義為:

TI SoC = a * DSP + b * ARM + c * Accelerator + d * Peripheral

而當FPGA在28nm擁有Cortex-A9的雙核處理器和标準外設,客戶已經可以在功耗和成本都可接受的SoPC上定制自己的硬體加速器和接口裝置,用公式描述一個Xilinx的SoPC定義為:

Xilinx SoPC = a * ARM + b * Customer-Accelerator + c * Customer-Peripheral

一種新的嵌入式處理器架構的誕生或多或少都會引起變革,2005年是TI的SoC,2012應該屬于Xilinx的SoPC。

作者:VampireDaVinci

《電子工程專輯》部落客

本文來自:zhinanniao.com,詳細出處參考:http://zhinanniao.com/archives/656.html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