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尚吉剛:光有大資料是不夠的,還必須是活資料

  王堅以“線上”思維重新審視網際網路,他認為網際網路正像電力一樣給人類社會帶來一場前所未有的革命,提出網際網路應該成為社會的基礎設施之一,大資料必須“線上”才有價值等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從本質解讀和分析網際網路、計算和資料。

  最近在讀心理學博士王堅所寫的《線上》,王堅另一個身份是阿裡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YunOS的締造者。一個非理工科學者,卻從全新的視角提出“大資料的名字叫錯誤了,活資料才有價值”、“資料是自然資源”、“計算是能源動力”等嶄新觀點,這是一本對計算、資料和人類未來商業模式演進的一部思考筆記。

  大資料如此之火,王堅為什麼說它提法錯誤

  大資料是目前最為火爆的科技詞彙之一,我在很多釋出會上也聽到過各種對大資料和雲計算的宣講,我曾經還寫過文章質疑,說資料星球是不是言過其實,一些廠商說資料比客戶更重要,是不是在脫離現實。過去我曾經以為,大資料之是以在應用中遇阻,關鍵是資料不夠“大”,這些各自分裂的小資料其實無論在商業應用,還是征信管理中,其實作用都很有限。

  王堅在《線上》書中,明确地提出,“大資料”這個名字叫錯了,他并沒有反應出資料最本質的東西,光有大對于資料是不夠的,王堅舉的例子是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它通過粒子實驗得到了世界上最大的資料庫,但這種資料和網際網路一點關聯也沒有,是以在王堅看來,隻有資料實作了線上,那麼才恰恰符合網際網路的特點,資料和計算展現價值才變得更容易。

  線上,讓資料可以變成資源。就在前不久,浪潮在上海召開應用峰會時提出了資料社會化的理念,其中第一個前提條件就是資料的資源化,這與世界大資料權威阿萊克斯·彭特蘭教授提出的通過大資料,來研究資料對于社會進步的影響,其實都是殊途同歸的思路。

  線上,讓計算和資料的價值真正展現

  王堅在書中把資料比做沙子,不經提煉加工,其實用價值非常低,而英特爾是典型的點沙成矽的高手,資料隻有線上形成生産資源時,計算才能化作引擎去驅動資料、産生價值。

  王堅直截了當地指出,私有雲沒有未來,因為它是相對封閉、失去了通過分享讓資料流通後增值的可能性,依照王堅的定義,其實私有雲并不是真正意義的雲服務,公有雲私有雲本質上應該統一叫做公共雲。而雲服務将來會像電力和自來水一樣,成為社會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

  雖然現在在雲服務領域生機勃勃,但我覺得雲服務市場必然會像手遊一樣迎來行業大洗牌,提供雲基礎設施的将主要在巨頭中産生新霸主,而大部分創業者需要從垂直領域的深度服務上謀求機會。

  通過一系列的實戰和挫折,王堅認識到,客戶才是最懂得使用資料的人,雲計算要想做好,就是一個向客戶學習的過程,不要試圖用數字化去綁架客戶的業務流程,隻有幫助客戶讓資料實作全面線上,幫助他們的生意更好做,才能讓他們主動去擁抱雲計算和大資料,光喊口号、虛構美好前景是沒戲的。

  現在大資料的資料很多,但很多都偏理論,《線上》給我帶來不同感受,是因為這些不單是思考,還有很多是實戰之後的經驗總結,我們空想出來的需求和市場,與使用者真實想要的,總是有巨大的差距,而線上,是彌合這種鴻溝的優選項。

  換一個視角看世界,會看到不同的未來

  王堅在一衆理工科學霸型占主流的技術上司者中,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存在,他的老本行是心理學。

  經濟性是雲服務的突出特點和優勢,但如果僅僅依靠成本優勢,我認為雲服務是很難有更大的作為,其實所有的科技進步,其本源還是要滿足人類和社會發展的需求,是以我們不應該隻埋頭狂奔在技術更新的大陸上,而應該時常停留片刻,去思考我們的方向是否正确。

  彭特蘭教授認為,在物質和能量之外,資料、資訊,将對人類社會發展起到越來越顯著的影響。是以大資料将是人類洞察社會未來的一個新視窗,但在資料資源化的工程中,其實卻困難重重,大家都想使用别人分享的資料,而對自己業務産生的資料又視為珍寶,不願分享。

  《線上》一書,我認為最有價值的思考,是解釋了為何我們會對資料的價值往往會覺得高估了,解釋了雲服務為何會有難以想象的商業潛力,原因就在于資料和計算是否線上。

  線上與否,已經成了新舊世界的分割線。在展望科技未來時,我們不妨從人文、人性、社會的視角去看看,這樣我們會發現不同的未來,起碼,王堅用自己的所見所感鑄字為書,向我們展示了這種别樣視角的珍貴性。

  (來源:資訊時報,作者:尚吉剛)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beingonline/p/7575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