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考慮,嶽飛的死局是必然的嗎?
作為一個手握兵權的人,他在明知回到朝廷後可能有殺身之禍,為什麼不直接起兵反了朝廷呢?哪怕割據稱王呢?頂多不反攻宋朝,還可以在宋朝危難時幫忙。
再不濟,如楊四郎一樣投降敵人呢?也不至于會死。
看了以下的文章後你可能會得到答案……
一個孤魂野鬼的自語:
我是嶽飛的首席謀臣,我跟随他多年,參與了他的北伐戰役。我見證了他的英勇和智慧,也見證了他的忠誠和悲劇。
我們曾經一路打到朱仙鎮,距離中原隻有一步之遙。我們都以為勝利在望,馬上就可以收複失地,為國為民取得肥沃的土地。但是,就在這時,我們接連收到了十二道金牌,指令我們立刻班師回朝。我們都覺得不可思議,這是什麼意思?難道朝廷不想抗金嗎?難道朝廷不想恢複中原嗎?
我知道嶽飛心裡很不甘心,他曾經對我說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豈能坐視金賊肆虐,不為國家出一分力?”他也曾經對我說過:“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他是一個有信仰、有理想、有擔當的人。他不願意放棄北伐,同樣也不願意背叛自己的信念。
嶽飛
作為嶽飛的首席謀臣,我深知嶽飛的忠誠和信仰,他是一個有紀律、有法度、并且絕對忠誠的人,他不願意背叛自己的信念,也從未想過違反或者犯罪。是以,當我們收到朝廷的十二道金牌時,雖然嶽飛内心十分不甘心,但他還是決定遵守指令班師回朝。
然而,我也深知回朝對嶽飛來說是非常危險的。因為朝廷裡有很多人嫉妒和憎恨嶽飛,甚至有說法秦桧收受了金國大量的金錢,做了他們的間諜。他們怕嶽飛,對皇帝進言說嶽飛的軍事威望和民族聲望已經超過了皇帝本人;他們也說嶽飛的北伐戰略和主張與皇帝的求和政策相悖,如果收複失地,高祖就将失去皇位,這些都是足以殺人于無形的說法。
他們甚至怕嶽飛成為一個叛逆者或者篡位者,萬一他以後強大起來,可能還會被清算。是以,他們會不遺餘力地陷害和誣告嶽飛,讓皇帝對嶽飛産生猜忌和恐懼。
而對于朝廷一直以來的政策,我也聽到這樣一種說法:“太祖有密诏,對于有成為安祿山潛質的軍人,不問青紅,一律斬草除根!”現在在宋高祖皇帝眼中,嶽飛正是這樣一個人。
我深知,宋家王朝雖說自己傳承于唐朝,但宋太祖自己也是軍人,通過杯酒釋兵權獲得了現在的基業。也正是因為自己當過軍人,他深深知道軍人獨大後的危險,再加上前朝的安祿山事件,是以趙家的人一直以來對軍人們都極為忌憚,有着重用文官的傳統,在他們眼裡,文官再怎麼壞,也動搖不了國家的基石。
宋太祖
我曾經勸過嶽飛不要回朝,我曾經給他提出過幾點建議:
- 自立為王:我們可以在河北建立一個抗金的政權,與南宋并存,并且繼續北伐。我們可以利用河北抗金武裝和宋官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複失地。
- 投效金國:我們可以投降金國,做一個降臣。我們可以利用金國的資源和地位,繼續自己的事業。我們甚至可以在金國内部尋找機會瓦解其統治,并且聯絡其他反抗勢力。
- 暫避鋒芒:我們可以退守襄陽,既不回朝,也不繼續攻打金國,等待事情出現轉機。
然而,嶽飛并沒有接受我的建議,他認為自立為王和投效金國都是不忠不義之舉,不符合他的信仰和忠誠。他還是堅信朝廷不會對他不利,相信他的忠誠和功績能夠得到皇帝的認可和信任。
最終,我和嶽飛一同回朝,但嶽飛卻遭到了朝廷的陷害和誣告,被貶官和監禁,最終在監獄中以莫須有的罪名慘遭殺害。
我覺得可能是我害了他,因為我曾這樣和他說過,前朝的王忠嗣也如你一樣是一位忠君愛國的英雄,雖然也因為被猜忌,讓朝廷召回下獄,但最後在衆多同僚的力保下,還是撿回了一條命。是以此次回去,咱們可能也有一線生機。
但我卻漏算了王忠嗣是李隆基的養子這一情況,嶽飛是由戰功一步步升起的猛将,而且是少數民族,在朝廷完全沒有什麼特别硬的關系,這可能也是兩人命運不同的緣由。
王忠嗣
他的悲劇深深地觸動了我,我追悔莫及,當初要是再多動動腦,能再聰明一些,能想到其它計策多好。雖然我知道那可能是徒勞無功的,因為嶽大帥的性格已然決定了最終的命運,可能唯有曆史能給他最公正的待遇了。
想到此,我悲從心來,拿出身邊佩劍,唯有一死,以報答大帥的知遇之恩。
真實曆史背景介紹
嶽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男,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省湯陰縣)人。南宋時期抗金名将、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書法家、詩人,位列南宋“中興四将”之首。嶽飛從二十歲起,曾先後四次從軍。自建炎二年起,他率領嶽家軍同金軍進行了大小數百次戰鬥,所向披靡。1140年,他揮師北伐,先後于郾城、颍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不料,宋高宗、秦桧等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牌下令退兵,嶽飛在孤立無援之下被迫班師。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嶽飛遭受秦桧、張俊等人誣陷,被捕入獄。1142年1月,嶽飛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被殺害
嶽飛在當時的文臣武将中有着很高的聲譽。他被認為是一位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天才将領。即使和政見不合的大臣也能友好相處,像主和派大臣趙鼎這樣的人在私底下和嶽飛打得火熱。就連秦桧一開始都沒想陷害嶽飛,他當時陷害的主要對象是韓世忠。要不是嶽飛拼死護着老同僚激怒了秦桧,再加上他的軍事才華實在讓秦桧的主子膽戰心驚,他日後的命運或許尚有變數。
至于宋高宗對嶽飛的看法,據史料記載,宋高宗曾對嶽飛評價為“小心恭謹、不專進退為得體”。但是,在紹興7年年初,嶽飛因母親去世而第二天上章乞解兵柄,這種大不敬的行為讓宋高宗非常惱怒。雖然最後還是決定“以德服人”,但這次事件後,嶽飛和趙構之間的裂痕越來越大,趙構從此就沒有放下過對嶽飛的猜疑和防範
資訊出自:
- 嶽飛(南宋抗金名将、民族英雄)- 百度百科
- 嶽飛-搜狗百科
- 嶽飛同一時代的文臣武将對嶽飛有什麼看法? - 知乎
- 張宗元(宋朝官員)- 百度百科
編者按
嶽飛是一個忠誠、勇敢、有遠見和謀略的将領,他多次擊敗敵人,保衛國家,并提出了“以和為貴”的戰略思想,使得宋朝在南北戰争中取得了一些勝利。
然而,由于嶽飛在保衛國家的過程中和宰相秦桧存在沖突,秦桧認為嶽飛的威望過高會威脅到自己的權威,于是将他陷害,最終導緻嶽飛被處死。這一事件表明,權力鬥争、人情世故等因素常常幹擾公正的判斷和行動,這是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
關于嶽飛的忠誠個性是否值得提倡,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因人而異。忠誠是一種美德,它可以幫助人們建立信任、維護關系、實作共同目标。但是,過度的忠誠也可能導緻盲從、缺乏獨立思考、忽視個人利益等問題。是以,是否提倡忠誠個性,取決于具體情況和個人價值觀。
至于如何保護擁有忠誠性格的人,這也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建立健康的社會制度、提高法律意識、促進公平正義等方式來保護每一個人的合法權益。對于擁有忠誠性格的人,我們可以鼓勵他們保持獨立思考、堅持原則、維護自己的權益,同時也要尊重他們的選擇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