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江南煙水浔,魚蝦蚬蟹遍胡銀。
北來要作嘗鮮客,一段鳗魚一段金。
古時候,由于交通不發達,居住在内地的人民,想吃一口鳗魚,需要舟車輾轉到南方,趕上應季的時候,才能得償所願。是以,一段鳗魚,等同金價,在過去并不是假話。
如今,在位于東西湖區走馬嶺街的武漢市科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内,利用現代工廠化養殖模式,鳗魚不但在内陸實作了大量養殖,而且因為優質的口感,被出口至日本、南韓等地,實作“鳗”遊世界。
對鳗魚進行分揀
“1、2、3、4……”4月6日上午,在科洋生物鳗魚基地,養殖師傅正在對鳗魚進行分揀,這些深耕鳗魚養殖已有十餘年的師傅,能通過手感準确地把握每條鳗魚的規格。已達到上市條件的将集中放入暫養池;未達到上市條件,較小的鳗魚則回到原有池子,繼續進行喂養。
鳗魚苗培育工廠中的房間
“天氣暖和了,鳗魚進食也比之前多了,長得很快!”廠長陳曉春介紹,目前在廠共有80萬尾鳗魚,包括日本鳗、歐洲鳗、美洲鳗等品種,這種具有較高食用價值和經濟價值的水産品屬于降河洄遊性魚類,原産于海中,溯河到淡水内長大,後回到海中産卵。由于目前還沒有鳗魚魚苗的人工孵化技術,鳗魚苗都需要漁民出海捕撈,價格也比較貴,是以鳗魚被稱為“水中人參”。
陳曉春詢問鳗魚分揀情況
記者在陳曉春的手機圖檔裡看的,剛剛采購到基地時,鳗魚苗仿佛一根頭發絲那麼細,一公斤鳗魚苗約有6000-8000尾,價格最低也需要8元一尾。鳗魚苗來到基地後,首先會在育苗工廠中的房間進行培育,經過50—70天後,鳗魚苗體色由半透明轉黑,此時稱為黑仔鳗,體重也将增加至100尾/kg,此時池内鳗魚苗密度相對增大,會出現鳗苗生長參差不齊、大小分化嚴重的現象,是以需及時對鳗苗按不同規格進行分池和稀疏分養。
4.5米深的鳗魚深水池
“一個培育池約有250平方米,深度達到1.2米,可養4-10萬尾黑仔鳗。”跟随陳曉春的腳步,記者走進鳗魚苗培育工廠中的房間,看到兩邊的水池皆被黑色薄膜覆寫,用以遮光保溫,每個培育池中都安裝有一個水車24小時運轉,用以增氧以及水循環。伴随着從業人員投入黏狀飼料,大批鳗魚苗迅速聚集起來,開始一頓美食。
鳗魚苗細如頭發絲
“吃得越活躍,說明魚苗越健康。”陳曉春介紹,基地内24小時都有人進行值守,即使是淩晨也不懈怠,鳗魚得到精心呵護。等鳗魚長到足夠大小,它們将被移至戶外池塘進行喂養,平均每畝可養殖4000尾。
池塘内還套養鲢魚,用于控制水中藻類過度生長,清潔水體,促進鳗魚健康生長。在進水、排水處還安裝有自動檢測系統,水質有異樣會立刻報警。
“大陸鳗魚養殖主要集中在廣東、福建等沿海城市,競争激烈,而内地養殖鳗魚的條件非常優越,能更好地滿足國内市場的供應,市場前景一片大好。”20年前,科洋生物負責人阮宜兵将鳗魚養殖從沿海引進到了走馬嶺街,成為了全省第一個養殖鳗魚的企業。
鳗魚苗培育工廠中的房間内的鳗魚苗
“最初鳗魚苗在這裡的存活率不高,特别是美洲鳗存活率更低。”阮宜兵說,為了提高鳗魚苗存活率,他們不斷在喂養方式、水質提升上下功夫,研發了生産用水實時監測系統、自動排污裝置、養殖尾水治理體系和綠色高效工廠化循環水等技術,讓許多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如今,科洋生物在東西湖擁有鳗魚養殖基地500畝,其中包括苗種培育池2.2萬平方米,配有智能控溫系統、自動排污系統,并與華中農業大學等多所高校合作,引進了一批鳗魚養殖技術人員,面對鳗魚的養殖、水質調控、疾病預防能夠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
液氧罐用于給鳗魚增氧
依托漢川電廠熱能保障系統的恒溫保護,鳗魚基地一年四季皆可進行育苗生産,養殖所用的水體也來自漢江,為鳗魚生長提供了可靠的水質保障,讓鳗魚出現病害的幾率大幅降低。
目前科洋生物在武漢東西湖每年鳗魚産量在280噸左右,年産值最高可達2000萬,其中90%都銷往了日本、南韓、美洲等地;還有部分供應給沿海等地區的水産市場。
在戶外池塘養殖的大鳗魚
“國内的市場同樣很有潛力,烤鳗銷售、菜鳗銷售在國内穩定增長,鳗魚飯、鳗魚餃子、鳗魚滑等已經成為消費者餐桌上的熱選菜品。”阮宜兵介紹,鳗魚出口轉内銷趨勢明顯。
今年,科洋生物還計劃擴建智能工廠化養鳗魚場、鳗魚飼料廠,進一步擴大鳗魚養殖規模;同時自建烤鳗工廠中的房間,提高鳗魚生産附加值,讓鳗魚飯端上更多消費者的餐桌。
東西湖區融媒體中心出品 | 轉載請注明出處
報道支援 - 東西湖區農業農村局
記者 - 王露 但峰
通訊員 - 高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