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世紀下半期,印度社會與宗教改革的主要機構

文|括談古今

編輯|括談古今

前言

19世紀下半期,印度出現了宗教和社會改革活動的高潮,這個活動主要是由拉姆·莫漢·羅易開創的。由于當時印度在社會和宗教方面都存在一些弊病,是以出現了改革的高潮。但改革派之間也存有不少分歧,是以,在改革的過程中,也出現分裂活動,這也是自然的。不過,從總體來看,通過一系列改革活動的開展,一些社會陋俗和印度教的不良規定受到沖擊,對提倡人人平等和婦女的解放起到推動作用。下面介紹幾個主要改革機構:

梵社

梵社是由印度最早的資産階級啟蒙家和活動家拉姆·莫漢·羅易于1828年創立的。它嚴厲抨擊印度教的種種弊端和不合理的社會制度。由于梵社的努力,長期存在于印度教内的陋俗,如寡婦為死去的丈夫殉葬、一夫多妻、童婚、限制寡婦再嫁、種姓歧視等受到沖擊。

19世紀下半期,印度社會與宗教改革的主要機構

但不幸,拉姆·莫漢·羅易于1833年去世,從此以後,梵社的活動一度失去勢頭。十年之後,羅賓德羅·納特·泰戈爾的父親即戴溫德爾·納特·泰戈爾加入梵社,使其又重新振作起來,影響不斷擴大,不但在孟加拉,而且在其他地區也建立了不少梵社的分支,如旁遮普、馬德拉斯等地。1857年,蓋希沃金德爾·森加入了梵社。起初一些日子,他與泰戈爾合作配合不錯。但到後來,兩人出現分歧,自1860年開始,蓋希沃金德爾·森在教義改革方面傾向于吸收較多的基督教特點,這為戴溫德爾·納特·泰戈爾所不容。于是梵社内部開始分裂,以蓋希沃金德爾·森為首,建立一個組織,名為印度梵社,要求印度全面實行改革。

不過到後來,這個組織也分成兩派,一派以蓋希沃金德爾·森為首,另一派是他的反對者們,其主要上司者是希·夏斯特裡等人,該組織被稱為大衆社。這樣,拉姆·莫漢·羅易所建立的梵社形成了三個支派。該社盡管分裂,但長期以來,其在宗教和社會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良好的社會效果。

祈禱社

拉姆莫漢·羅易所開展的宗教和社會改革運動,影響到印度各地,祈禱社于1867年成立,就是其中一例。祈禱社是馬哈拉施特拉地區的一個宗教、社會改革組織,該機構的基本原則與梵社一樣,主張一神論,結束種姓制度,提倡寡婦再婚,鼓勵婦女受教育,限制童婚,拒絕偶像崇拜,對吠陀和輪回持否定态度,采取集體禮拜儀式。該組織的主要成員有馬哈高溫德·拉納德、R.G.班達卡爾、納拉楊·金德拉瓦卡等人。

19世紀下半期,印度社會與宗教改革的主要機構

祈禱社主張,“運動逐漸前進,而不是革命。改革不應與印度教決裂,也不應與社會決裂”,“卻又小心翼翼地不用反抗的舉動去觸犯正統觀念和種姓制度”,還認為,“社會改革和宗教改革之間雖有聯系,卻可以各行其漸進之路,沒有必要徹底變革社會結構或印度教”。結果,他們一方面集中力量通過教育和寫作來傳播該組織的思想主張,另一方面也認真緻力于社會工作的實際任務。

祈禱社雖然主張一神論,但不空談教義,主要緻力于社會改革,例如主張不同種姓間可以會餐和通婚,寡婦再嫁,改善婦女及賤民階層的命運,在一些地方還建立了育嬰堂、孤兒院、寡婦收容所、女子學校,“賤民”福音堂等機構。祈禱社一度成為西部印度許多社會改革活動的中心。尤其是孟買管區,馬哈德夫·戈文達·拉納德的貢獻很大,他把整個生命貢獻給了祈禱社,緻力于促成祈禱社宗旨的實作,他是寡婦婚嫁協會的創始人之一。

馬哈德夫·戈文達·拉納德的改革思想全面,他主張宗教和社會改革的一緻性,兩者密不可分,“如同夫妻類和愛上帝不能分開一樣”。他說:“當你們的社會安排不完備的時候,你們就不可能有良好的經濟制度。若是你們的宗教思想很卑賤,你們在社會經濟和政治方面就不可能得到成功。這種互相依存的關系絕不是偶然的。”祈禱社把社會改革和宗教改革緊密結合起來,做了大量工作,在社會上産生了積極影響,受到群眾的贊揚。

19世紀下半期,印度社會與宗教改革的主要機構

雅利安社(又譯“聖社”)

雅利安社于1875年由斯瓦米·德亞納德·斯瓦索迪在孟買建立。他出身于古吉拉特邦的一個婆羅門家庭,在青年時期便離家出走。為探求真理,他作為苦行者,在印度各地漫遊,為時17年之久,結交了不少出家人,并與他們進行思想交流。他對梵語深有研究,是一位精通梵文的學者,但他未受過英語教育,沒有受到基督教的任何影響,也不贊成接受西方思想,他主張複興古代雅利安人的信仰。

他認為,印度教中的迷信和其他弊端均來自吠陀以後的著作,如《往世書》等著作,是以,主張以古代雅利安人的宗教精神改革印度教,把吠陀經典視為最高經典,他認為,“這個宗教實際上就是最早的吠陀教,它包括在四部吠陀經典之中,但在曆經許多世紀後漸已蛻變”。他的目的是傳播這一宗教的真谛,恢複它的純潔性。他的宗教信仰,盡管大力譴責當時的印度教,但仍接近于正統觀念,如信奉吠陀等,反對多神論和偶像崇拜,于是他提出了“回到吠陀去”的口号。在導師的指導下,他用心學習經典,并一直從内部對現行的印度教細心觀察。後來,他在講壇上對印度教中的種種弊端進行了抨擊。在辯論中他引經據典,論證自己的觀點。

他在與梵社及祈禱社的上司人接觸後,才走上了改革者的道路。1863年,他成了一名遊方傳道士。5年之後,他在從事有關活動之餘,還辦起了學校。1872年,他在加爾各答會見了梵社社員,還聽取了蓋希沃金德爾·森的建議,即放棄苦行者式的半裸,穿戴城裡人的衣着,使用地方語而不用梵語布道。接受建議後,他決心大幹,于是在1874年出版了一部重要著作《真理之光》,表達了自己的思想和主張,在這一著作中,他對不同的宗教進行了比較研究,證明吠陀教是最好的。

19世紀下半期,印度社會與宗教改革的主要機構

為了宣傳自己的思想,他于1875年在孟買組建了改革團體雅利安社,兩年之後,在拉合爾也成立了雅利安社,後來在其他地方也分别組建了雅利安社。雅利安社的主要活動地區是旁遮普和古吉拉特等地。雅利安社在全印度各地也宣傳了斯瓦米·德亞納德·斯瓦索迪的思想和主張。他去世以後,他的追随者們依然宣傳他的宗教改革思想。

由于他強調了吠陀信仰,是以受到廣大群衆的支援,參加者不隻是知識階層,還有不少手工業者和商人,甚至封建主。斯瓦米·德亞納德·斯瓦索迪同樣反對偶像崇拜、童婚、種姓歧視和不可接觸制度,主張婦女解放,提高婦女的地位。為了提高群眾的文化水準,雅利安社的分會在各地建立了不少學校,産生了深遠影響,幫助印度人民樹立起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為後來的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與發展,奠定了愛國主義的思想基礎。印度學者認為,雅利安社所倡導的不隻是宗教運動,也是政治、社會和文化運動;由于其反對種姓制度和不可接觸思想,進而加強了印度教社會的團結,促使民族覺醒;在教育領域,其創辦學校,為提高一些人的文化水準做出了有益的貢獻。

19世紀下半期,印度社會與宗教改革的主要機構

雅利安社雖然積極活動,但力量畢竟有限,傳統的印度教的勢力依然很大。實踐證明,隻有把改革的新思想和舊傳統有機地結合起來,采取群衆樂于接受的形式,才能把宗教和社會改革的運動深入而又廣泛地開展下去。

羅摩克裡希納傳教會

羅摩克裡希納傳教會于1898年由羅摩克裡希納的弟子斯瓦米·維韋卡南德在加爾各答創立,是印度教改革社團之一。其目的是為了宣傳斯瓦米·羅摩克裡希納·巴爾姆漢斯的宗教和社會改革思想,主張印度教改革,對其他宗教寬容,彼此友好,實作“人類宗教”的理想,服務于社會。該教會在印度各地辦學校,開醫院,設立救濟中心、孤兒院等,從事各種慈善事業。該教會不隻是在印度各地設有分會,而且在世界不少國家,諸如巴基斯坦、緬甸、馬來西亞、斯裡蘭卡、斐濟、模裡西斯、南北美洲以及歐洲一些國家都建有常設機構,從事相關活動,是以該教會在印度國内外影響很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