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新的研究表明,人們在眨眼之間就能産生錯誤記憶。
阿姆斯特丹大學上司的一系列四項實驗中,研究人員向534名受試者展示了真實和鏡像方向上的西方字母。
在向一些參與者展示了一張帶有随機字母的幹擾幻燈片後,所有參與者都被要求回憶第一張幻燈片中的一個目标字母。
在觀看第一張幻燈片半秒後,近20%的人對目标字母形成了幻覺記憶;3秒後這一比例增加到30%。
實際上,人腦會根據預期看到的東西來改變記憶。因為,參與此項研究的人非常熟悉西方字母,他們的大腦希望看到實際方向的字母。
當字母出現鏡像時(是“Ɔ”而不是“C”),人們更有可能将僞字母記憶為真正的字母,即使僅僅經過幾毫秒。
研究人員寫道:“似乎短期記憶并不總是準确地表達剛剛被感覺到的東西。相反,記憶是由我們期望看到的東西塑造的,從第一個記憶痕迹的形成開始。”
上圖:研究參與者在螢幕上看到六到八個字母。然後,他們看到了一個“記憶顯示器”,上面有一個方框,标出了目标字母的位置。然後是一個包含随機字母的幹擾條件,這是為了擾亂原始記憶。最後,他們被要求回憶第一張幻燈片中目标區域中的哪個字母,以及它是否是僞字母。
研究人員通過詢問參與者對自己的記憶有多自信(1到4分),證明這些都是錯誤的記憶,而不是錯誤的猜測。
研究人員寫道:“參與者都高度自信地報告說,他們看到了僞字母目标的真實對應物。”
人們更傾向于把僞字母換成真字母,而不是把真字母,這表明記憶錯覺是由對事物通常外觀的世界知識所調節的。
研究人員通過在兩個時間點進行測量,将這些錯誤記憶與最初感覺的錯誤區分開來。唯一的機會是在字母閃現的0.25秒内。
如果錯誤是由感覺錯誤導緻的,那麼錯誤率在500毫秒和3秒後是相同的。當錯誤率随着時間的推移而增加時,這表明錯誤記憶正在形成。
上圖:與真實字母目标相比,人們更容易對僞字母目标産生錯誤記憶,并且錯誤率随着時間和記憶幹擾的增加而增加。
心理學家伊麗莎白·洛夫特斯(Elizabeth Loftus)等人上司的實驗中,我們知道,虛假的長期記憶很容易産生。
例如,成年人可以被說服,回憶起小時候在購物中心迷路并哭泣的生動但虛假的記憶。在另一項研究中,人們對盜竊或襲擊等犯罪行為産生了虛假的、豐富的記憶。
假的長期記憶被認為是由“模糊痕迹理論”驅動的,該理論認為,記憶來自兩個部分:逐字逐句的部分,即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事情;以及要點的部分,即人們基于語義分析來解釋事件的意義。
之前的一項研究表明,當人們看到一張面孔和職業的照片時,他們更有可能将“毒販”等犯罪标簽與具有黑人特征的面孔聯系起來,這表明内部偏見正在塑造記憶。
在另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給了人們一個由三到四個互相關聯的單詞組成的清單(比如午睡、打盹、床和清醒)。當拿到第二張單詞表時,參與者更有可能記住原始單詞表中沒有的語義相關單詞,比如睡眠。
研究人員寫道,模糊痕迹理論也可能導緻短期記憶錯覺,但“不能完全解釋目前的發現”。
這些實驗表明,我們逐字逐句的記憶輸入會立即與以前的經曆和期望相結合。
【博集】生命科學:無盡的前沿 每個投資人不可錯過的前沿科技課 ¥29 購買
如果朋友們喜歡,敬請關注“知新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