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發展三年多以來,政策頻繁變更,從文字、圖檔、語音、視訊到朋友圈,從個人号到公衆号,以及遊戲應用的接入,每個功能的出現與更新都讓狠狠的抓住了使用者的心。進而讓微信變得豐富精彩,瞬間也讓微信站在了世界的最高舞台上。
如今微信使用者注冊量已突破6億,是亞洲地區最大使用者群體的移動即時通訊軟體。6億的移動使用者,微信讓騰訊的移動網際網路産品走向世界,拿到了移動網際網路的第一張門票,也把移動網際網路風潮真正推向了高潮。
為此,微信營銷席卷了整個網際網路!
而如今公衆号的泛濫,大量的垃圾廣告推送;朋友圈的無奈,大量“好友”的廣告刷屏,代購,美容,化妝品,金融,求贊。

瘋了,朋友圈瘋了!
4月28日人民日報發起#遠離朋友圈#的微網誌話題,網友們紛紛吐槽,并且總結出了朋友圈的最可惡的幾大派:
1、廣告刷屏派;
2、心靈雞湯勵志派;
3、集滿點贊送禮派;
4、偏方秘方養生派;
5、親友海外代購派;
6、流言蜚語傳播派。
朋友圈本來是熟人之間的分享,但卻充斥着讓人厭煩的廣告,各種心靈雞湯等“垃圾讀物”,以及各種隐私,各種曬,如今看朋友圈簡直就是對視覺的一種綁架。
隻能對天長歎:你的世界我真的不想懂!
微信終于忍無可忍了!
5月21日微信官方稱:微信朋友圈是由熟人關系鍊構成的小衆、私密的圈子,它不是營銷平台。我們不鼓勵利用個人微信号進行營銷,為了保護使用者體驗,淨化平台環境,微信會對部分通過大量添加好友從事商業營銷的個人微信号進行聯系人數量限制,并對使用者舉報較多、涉及假貨及商業侵權的微信号,依據有關法律法規進行處理。
微信本次政策調整主要針對惡意營銷行為而對好友上限做了調整,即微信個人好友限制5000人。這裡的好友上限指的是“微信通訊錄好友”,微信群好友不受影響。
從調整政策上看,有兩點值得我們思考:
1、微信朋友圈是社交平台而不是營銷平台。
張小龍開發微信的初衷是什麼?社交!移動社交!
微信朋友圈就是交流的平台,你發我看我評我們動。
鄧巴定律指出:人的大腦新皮層大小有限,提供的認知能力隻能使一個人維持與大約150個人的穩定人際關系,這一數字是人們擁有的、與自己有私人關系的朋友數量。也就是說,人們可能擁有150名好友,甚至更多社交網站的“好友”,但隻維持與現實生活中大約150個人的“内部圈子”。
微信朋友圈很好的給朋友之間打造了熟人圈子溝通,小衆的溝通才能更好的産生強關系。誰也不願意讓自己的朋友圈充滿營銷廣告,當私密圈子被廣告所強奸時,這是可悲的。
大家要記住微信打造朋友圈就是為了私密交流,打造熟人關系鍊!
2、提升使用者體驗,淨化微信平台環境,讓微信更加生态。
林子大了,就什麼鳥都會有。這話一點都沒錯,個人微信好友多了,就難免出現各種各樣的人。使用者的原意是注冊微信,加上好友,然後好好的維護與鞏固朋友之間的關系。但是萬萬沒有想到,那些可惡的營銷号,進入了我們的朋友圈,代購/化妝品/面膜/減肥/雞湯等等泛濫的資訊,把朋友圈狠狠的淹沒了。
沒有了當初的使用者體驗,微信朋友圈成了災難。如果微信不整頓這些營銷号,後果将不堪設想。
保護好使用者的視覺,還使用者一個真正的交流平台,别讓朋友圈成了災難平台。
微信朋友圈就是社交圈,要想有一個好的生态發展,必然要除去對使用者舉報較多、涉及假貨及商業侵權的微信号,并且依據有關法律法規進行處理。
是以我們也要感到欣慰,因為微信正在慢慢地還我們一個清靜的朋友圈!
最後闡述一下,微信将個人好友調整的主要目的:
微信的調整措施并不是單純的為了制止朋友圈營銷,更多的是為了防止使用者流失,應用調整留住使用者。因為一旦微信朋友圈的資訊容量過大過雜,1則違背了微信的初衷,一切以社交為主。2則讓朋友之間的分享得不到共享,得不到共享,就必然缺少互動。3則朋友圈本身述說個人生活點滴,述說就渴望共鳴,如果沒有了當初那份存在感與親切感,使用者必然會慢慢遠離。
這也是微信朋友圈調整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微信依然害怕正在回溫的微網誌!
(文/劉宇凡 新浪微網誌@宇獨非凡 微信liuyufan24 原文位址:http://www.liuyufan.org/1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