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曾經崇明島上最大的企業,多少人在這裡度過青春年華

曾經崇明島上最大的企業,多少人在這裡度過青春年華

在每個城市或地區,總有那麼一個地點、一個建築,展示着當地的文化風貌,陪伴那裡生活的人們,見證時代的變遷,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我們推出“崇明尋迹”系列,找尋散落在崇明三島的這些“地标”,發現它們鮮活的風情,記錄崇明的每一寸美。(征集:如果您有深刻在記憶中的崇明地标或者建築,歡迎在評論區告訴我們。如果您的提議入選“崇明尋迹”系列,我們将為您送上一份小禮物。)

上棉三十五廠

機器轟鳴、紗錠飛轉,每逢上下班,勞工進進出出,像長江潮水一樣來回奔湧……

曾經崇明島上最大的企業,多少人在這裡度過青春年華
曾經崇明島上最大的企業,多少人在這裡度過青春年華
曾經崇明島上最大的企業,多少人在這裡度過青春年華
曾經崇明島上最大的企業,多少人在這裡度過青春年華

曾經,崇明島上最大的企業——上海第三十五棉紡廠,多少人見證過它的繁榮盛況,多少人在這裡度過青春年華,當最後一部織布機戛然而止時,多少人潸然淚下。

曾經崇明島上最大的企業,多少人在這裡度過青春年華
曾經崇明島上最大的企業,多少人在這裡度過青春年華
曾經崇明島上最大的企業,多少人在這裡度過青春年華
曾經崇明島上最大的企業,多少人在這裡度過青春年華

如今,走過堡鎮工農路178号,透過鏽迹斑斑的圍欄望去 ,廠房雖已殘破傾頹,但昔日的恢弘依稀可見。

曾經崇明島上最大的企業,多少人在這裡度過青春年華
曾經崇明島上最大的企業,多少人在這裡度過青春年華
曾經崇明島上最大的企業,多少人在這裡度過青春年華

上棉三十五廠,前身是崇明民族資本家杜少如分别于1919年和1932年創辦的大通、富安兩紗廠,這裡曾經是崇明地方工業最早、規模最大的企業。成立初期,紗廠生産蒸蒸日上;抗戰時期,也曾幾度停産;解放後,曆經行業改革,數次合并劃歸。1966年,按當時市屬國營紡織廠序數排列,改名為國營上海第三十五棉紡廠,簡稱上棉三十五廠,當地人常稱之為紗廠。

曾經崇明島上最大的企業,多少人在這裡度過青春年華
曾經崇明島上最大的企業,多少人在這裡度過青春年華
曾經崇明島上最大的企業,多少人在這裡度過青春年華

當年,上棉三十五廠在崇明可謂一時風頭無兩,大半個堡鎮都是該廠的産業。這裡是年輕人最向往的地方,能在這裡工作,可以說是一種“榮耀”。堡鎮地區許多家庭的兩代人、甚至三代,都與這裡有着不解之緣,他們出生在紗廠、成長在紗廠、工作在紗廠。據資料記載,到1992年年末,上棉三十五廠職工多達5410人。

曾經崇明島上最大的企業,多少人在這裡度過青春年華
曾經崇明島上最大的企業,多少人在這裡度過青春年華
曾經崇明島上最大的企業,多少人在這裡度過青春年華
曾經崇明島上最大的企業,多少人在這裡度過青春年華

工農路,把紗廠一分為二,南廠區、生活區和北廠區以“三十五廠路”貫通,像那個年代多數國營工廠一樣,紗廠配套有家屬區、職工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子弟國小、事先串通的人所、醫院、電影院、招待所……廠區附近,可謂是堡鎮地區最為熱鬧的地方。

曾經崇明島上最大的企業,多少人在這裡度過青春年華
曾經崇明島上最大的企業,多少人在這裡度過青春年華

堡鎮中路247号,曾是紗廠職工電影院所在地,放電影、職工大會、文藝演出等都在這裡進行。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紗廠興建了有930個座位的勞工電影院,成為崇明地區最早的電影院,每到晚上電影快開場時,青年男女從四面八方彙集而來,熱鬧非凡。

工農路7号,曾是上棉三十五廠職工醫院,前身是1956年創辦的大通、富安紗廠診療所,這裡還是上海紡織系統600多家企業唯一的廠辦職工醫院。原廠志記載,1966年-1977年間,先後舉辦了8屆紅醫班,為紗廠和上海棉紡系統教育訓練衛生保健人員180餘人;《崇明縣志》中也有記載,“該院技術力量較強,為崇明縣教育訓練300餘名實習醫生、赤腳醫生和保健員。”

曾經崇明島上最大的企業,多少人在這裡度過青春年華
曾經崇明島上最大的企業,多少人在這裡度過青春年華
曾經崇明島上最大的企業,多少人在這裡度過青春年華
曾經崇明島上最大的企業,多少人在這裡度過青春年華

當夕陽西下,機器停止運轉,忙碌一天的工廠中的房間變得安靜,孩子們也從子弟國小放學了,紗廠職工們陸續接孩子回家,生活區開始變得熱鬧;紗廠女職工多,而且大家都知道,這裡的姑娘勤快、心細,于是每逢下班時間,還經常會在廠門口看到這樣的情景:其他廠區的小夥子們排排站好、東張西望,恭候自己的佳人。

曾經崇明島上最大的企業,多少人在這裡度過青春年華
曾經崇明島上最大的企業,多少人在這裡度過青春年華
曾經崇明島上最大的企業,多少人在這裡度過青春年華

幾代紡織勞工,見證了紗廠八十餘年的曆史,他們在織機飛轉、飛梭走線中,用自己的青春和勞動創造了這裡的奇迹。如今,走進廠區,人去樓空、廠房破敗,滿眼荒蕪,但一些“堅守”和“新生”讓人感動。

曾經崇明島上最大的企業,多少人在這裡度過青春年華

在南廠區,有一株150餘年樹齡的香樟,在廢棄的廠房間,仍煥發着盎然的生命力;旁邊90餘年樹齡的白玉蘭,在三月春風裡,開出了滿樹潔白的鮮花;還有百餘年樹齡的廣玉蘭、羅漢松也肆意伸展枝幹,幫我們記錄下了時光的秘密。廠區主幹道兩旁,一排年輕的香樟樹長得正盛,據上棉三十五廠的留守人員介紹,這是鳥兒攜着種子飛翔,降落在此處種下的,人們說“鳥兒播種”寄予着相思,對于幾代三十五廠人來說,何嘗不是另一種“相思”。

曾經崇明島上最大的企業,多少人在這裡度過青春年華

如今我們似乎仍能從這些建築中,聆聽到曆史的聲音,看到崇明民族工業發展的脈絡。上棉三十五廠雖然衰敗了,但當年棉紡廠中的那股生産精神,已經融入到了幾代人的血脈中,傳承給了下一代。

曾經崇明島上最大的企業,多少人在這裡度過青春年華
曾經崇明島上最大的企業,多少人在這裡度過青春年華

如今,來到上棉三十五廠附近,能看到這裡依舊人來車往,隻是再也沒有以前熱火朝天的景象了,我們隻能隔着時光,回望那段火熱的曆史,讓它成為一種懷念、一種情結,一種難以忘卻的記憶。

現在,廠區内的原大通紗廠辦公樓等建築,已成為不可移動文物被保護了起來。前不久,上棉三十五廠的廠房、辦公樓還被認定為首批上海工業遺産。未來,或許還可以規劃開發為文創基地,屆時老建築将以另一種形式重新歸來。

記者:李琳;攝影:吳雄、張志豪

編輯:李琳

責編:李琳、陳錦源

曾經崇明島上最大的企業,多少人在這裡度過青春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