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偉,湖南資訊職業技術學院教師。
紅網時刻記者王儀征長沙報道
我們常說,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幫助我們扣上生命的第一顆扣子,為我們播下生命之花的種子。
"人就像一顆種子,要成為一顆好種子。9月7日是已故袁隆平的91歲生日,他既是播種者又是育種者。
而在湖南資訊職業技術學院,有一位年輕的老師李偉,他始終以袁先生的"好種子"為人生信條,在學校的人文教育試驗場上,終于迎來了稻浪洶湧澎湃、豐收的步伐。
第1課:不要着急或無所事事
湖南資訊職業技術學院是實行師生制,采用"傳遞帶"的方式給新教師安排導師。李偉成為周淩航進入職場的第一位向導。
周淩航說,剛進校時,她沉迷于科博無法自拔,一心一意地提高自己的學曆,日常教學工作時間外全部投入到大部分專業書籍中,表現較差。
有一天,李淩航帶着周淩航到辦公室,跪在地上聊聊,了解自己的"心髒病"。
李問了周淩航幾個問題:"既然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閱讀上,為什麼沒有看到你的科學成果呢?為什麼隻看書不寫論文?這些事情顯然是平行的。還是你真的在假裝忙碌來逃避真正的辛勤工作?"
周淩航說,李問她紅耳朵紅紅,比如坐針氈。
在這次談話之後,周淩航開始正視自己的問題,為自己重新計劃。
在此之後,即使在和平時期聊天時,李偉也總是不忘鞭打這個學徒,問論文是怎麼寫的,題主說不。
曾有一段時間看到周淩航忙于學校活動忽視了專業學習,李薇一邊叫她,鄭色:"學術研究是生存的根本,不要把結局颠倒過來。"
從十餘年的教學生涯中,李偉完成了兩部專著,在核心期刊上發表了十餘篇論文,主持、參與了十餘項國家、省部級專題,入選了多項人才計劃。這些成就是她勤奮的勳章。
"如果有這樣的老師,我敢放過哪裡去?"學會對自己誠實,不欺騙自己,真正勤奮,"不着急,不閑着"。周淩航說,這是她從李女士身上學到的第一課。
李偉(右二)與同學們在一起。
第2課:無私不會讓人筋疲力盡
李偉不僅與徒弟們有着非常的結合,而且憑借着自己的一點一點的。在許多年輕教師的想法的微妙變化中。
湖南資訊工程學院教育系教師張道霞是李偉茶藝課的好搭檔,兩人帶着幾十磅的教具來到武夷山,淩晨還在杭州茶藝比賽現場打架。
張道霞說道:"受她的影響,自己的生命被磨掉了鬥志,又向上,在工作中繼續戰鬥的想法又回來了。"
李薇博士畢業時,曾是各大大學院校時的熱病,待遇非常豐富,條件也非常優越,但她逆風而上,放棄了幹部一級的地位,也放棄了大學院校的平台,轉而選擇高等職業院校。
李說,一方面,她以湖南資訊職業技術學院院長為榜樣,在職教學領域,另一方面,她發現職業教育潛力巨大,進一步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現代職業教育, 彌補這個突出的短闆。
"更重要的是,'去我的國家最需要的地方'在我心中從來都不是一句空話。"李說。
撰寫論文、報道題目、參與競賽,近年來,李偉已成為湖南資訊工程學院一大批年輕教師,引領大家學術前沿前行。
"面對這樣一種不盡如人意的'永恒動力',我們自覺形成了一個有凝聚力、自我克制、協作、高效率的教學團隊。周淩航說,學會合作,組建團隊,是她從李女士身上學到的第二課。
第3課:溫柔節儉
很多和李一起工作的人說,從她身上,人們總能感覺到人文老師應該有"溫柔節儉"。
作為原機關湖南省資訊職業技術學院最年輕的幹部,最年輕的教授級研究員,才華橫溢的李偉一直保持着一顆恭敬的心,個性隐藏起來,更展現在工作的細節上。
别人說話的時候,李偉總是認真聽,不管對方的身份如何,都是一樣的,永遠都是這樣。即使在她擅長的古代文學領域,她也耐心地傾聽,仔細地指出了可取的和不充分的。
當有團隊任務時,李總是讓團隊的其他成員先選擇子任務,然後他承擔剩下的最複雜的部分。而在報告結果時,你也會主動把自己排在最後。
"生活中的所有這些細節都揭示了她骨子裡對他人的尊重和恩典,以及她學會溫柔的謙卑和溫柔。周淩航說,這是她從李偉身上學到的第三課。
人就像一粒種子,老師應該是教育的好種子。
李偉先生忠于自己的信念,選擇了一條迎難之路,唱起了一首注重職業教育的生命之歌。作為一名真正的農民,她以勤奮、謙遜的工作态度深深地影響了同僚們,在學生蓬勃發展的生活中播下了人性的光輝。
人文教育的種子,已經落根,風雨交加,正在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