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某些公司的ESG報告,好像是被按着脖子寫的

作者:虎嗅APP

出品|虎嗅ESG組

作者|袁加息

頭圖|視覺中國

本文是#ESG進步觀察#系列第024篇文章

本次觀察關鍵詞:ESG資訊披露

2023年,更多企業釋出了2022年度的“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ESG)報告”。可能很多讀者還沒有讀ESG報告的習慣。但是正如ESG領域有一個行話:年報總結的是公司的過去,而ESG報謀劃的是公司的未來。ESG報,讨論的是公司怎樣“持續發展”的問題。

不過,随着今年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釋出ESG報告,虎嗅ESG發現,一些公司的報告中并看不到未來。報告充斥着公司的“好人好事”,反而暴露出其對發展方向的茫然。

來說說今年ESG報告的幾個怪現象。

好像說了很多,又好像啥也沒說

從目前A股已經發出來的ESG報告看,一些品質不高的報告有一個顯著特點:說了很多,但又好像什麼也沒說,缺乏有用的資訊增量。

有一種“空話太多”的ESG報告,通篇包含大量的主營業務議題。比如下圖是手遊行業龍頭、“羊了個羊”背後的上市公司吉比特(603444.SH)的ESG實質性議題矩陣。圖中,尤其是右上角的最重要議題,可以說都是一個手遊企業的分内之事——做到這些事能避免風險,但不會給市場帶來驚喜。

某些公司的ESG報告,好像是被按着脖子寫的

倒不是要強求企業在ESG報告中寫多少精彩故事。問題在于,看不到公司對于自身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考。即便吉比特在報告正文中,寫到公司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力行未成年人保護,但這依然是多數遊戲開發商都能做的,難以看出公司拿什麼來保持競争優勢。

大概是因為上述資訊品質的問題,吉比特的報告标題還是“社會責任報告”而非“ESG報告”。兩者除了有很多形式上的不同之處,本質的不同在于社會責任報告通常隻選擇性地講述公司的業績長處和社會貢獻;而ESG報告應系統、全面,展現出企業總體上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然而,今年還是有很多報告,雖名為“ESG報告”,卻還是看不到期待中的重要資訊。

比如蘇泊爾(002032.SZ)在ESG報告中說:“2022年,公司回收原材料達490噸(鋁、鐵、不鏽鋼),采購再生鋁材2368噸、再生不鏽鋼4530噸。”

使用再生金屬是值得稱贊的環保舉措。但是,作為注重實效的ESG觀察者或投資者,我們更想問:用這些再生材料是為了服務什麼目标?是要降低成本?是要建構循環産業鍊?還是要削減産品碳足迹?

然而,蘇泊爾的ESG報告中,并沒有說明相關的目标是什麼。隻有企業制定了中長期目标(比如“到2025年,産品中50%的鋁使用再生鋁”),具體的舉措才具備戰略意義,也才值得外界的持續關注。不然,單單彙報一句“公司采購了再生鋁和再生不鏽鋼”,這有點像是為ESG而ESG。

更泛泛地說,我們在讀ESG報告的時候,常有“好像說了很多,又好像啥也沒說”的感覺,其原因往往是沒有從報告中讀到企業特有的戰略思考和戰略目标。從采購再生材料,到加強品質管理、提升研發投入等等——這些事很多企業都能做,如果不是要解決特定的問題,進而為企業、股東和利益相關者帶來實際的好處,我們又為什麼要在乎?

沒有ESG相關戰略目标的企業,往往也就沒有ESG的量化管理。一些高品質的ESG報告,除了在内文中展現ESG量化管理,也會在結尾附錄中提供關鍵績效的量化資料。

一個相當違心的例子是茅台(600519.SH)的ESG報告。報告中多次提出公司對“節能降碳”的重視,但全篇都看不到茅台的整體能耗和碳排放資料,當然也沒有節能和減碳的資料。

以上,企業ESG沒有戰略目标導向的、量化的管理,寫出來的報告就難免讓人看不到重點。有認證機構的從業者告訴虎嗅,目前國内上市公司的ESG報告的“操作空間”很大,由于還沒有嚴格的标準。并且ESG報告的資料大多缺乏鑒證,認證機構在為企業做報告或審報告的過程中,經常遇到“缺資料”的狀況。

“操作”出來的報告往往可讀性大打折扣。而經過鑒證的報告,其誠意則遠超過資料層面。參考下圖京東方(000725.SZ)的《2022年可持續發展報告》附帶的檢驗報告,可以看到認證機構會對報告的品質給出判斷,并且還會提出改進建議。企業有決心做這個認證,就足以說明其ESG工作已經走上了正軌。

某些公司的ESG報告,好像是被按着脖子寫的

“社會責任暨ESG報告”是啥東西?

2018年,中集集團(000039.SZ)首創了“社會責任暨ESG報告”,之後這種題目的報告就越來越多。

把社會責任和ESG合起來報未嘗不可,但在實際操作中,這種報告都把披露标準稍微降低、向社會責任報告适配。換句話說,“社會責任暨ESG報告”是對ESG報告标準“摸高未遂”的産物。

某些公司的ESG報告,好像是被按着脖子寫的

圖:某企業的《2022年度ESG暨社會責任報告》标題排版,“社會責任報告”被放得更大了些。

這種報告往往是企業在執行了幾年企業社會責任工作、發了幾年“社會責任報告”之後,向ESG治理轉型的一個縮影。它們表達了企業有意用ESG的思維來審視自身,但又沒有完全建好ESG的管理制度。于是從文字内容上看,這類報告缺了一些ESG報告的關鍵零件(比如量化的ESG治理、碳排放資料、碳中和目标等),或者由于特定原因還無法滿足ESG披露的原則要求。

比如一類突出問題是報告無法做到ESG要求的“回應性”:不能回應利益相關者關切,對“房間裡的大象”視而不見。

例如,中國東航(600115.SH)2022年的《企業社會責任暨ESG報告》說到很多關于安全管理的制度和舉措。但這還是無法解釋公司連年多發的安全事故。姑且不論3·21空難事故,東航總體的因公死亡與工傷數字也高過同行,公司報告對此也并無解釋和反思。利益相關方關切的真問題,公司并沒有妥善回應。

各航司曆年因公死亡人數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中國東方航空 4 1 6 1 10
中國南方航空 4 1 1 1 1 3
中國國際航空 未披露 未披露 1 1

資料來源:各航司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數字均未經過第三方鑒證。

比如我們再看茅台的ESG報告。報告的“利益相關者溝通”部分已經明确寫到,政府和監管機構對茅台的主要訴求之一是“嚴防腐敗”。而且據網易财經在2022年底的統計,公司4年内有近20位高管落馬——這還沒有算上基層和關聯方的腐敗。那麼按常理,我們期望茅台能在報告中闡述公司是怎麼防範腐敗的。

然而,茅台在ESG報告上披露的廉潔治理工作,是任何上市公司、哪怕任何有一點規模的公司都要做的基本反腐工作:建立反腐制度與規範,健全舉報制度,并開展廉潔教育訓練。此外就是“加強建設”、“完善架構”、“強化意識”、“零容忍”這樣的片湯話。對于茅台而言,監管機構和市場最想知道的,恐怕是公司打算如何杜絕高管腐敗。

誰來提高ESG披露的品質?

以上說到上市公司ESG披露品質不高的各種問題。

那麼誰來管管它們呢?

有兩句話要講在前面。在提出“誰來管管”的問題時,我們不能把ESG當作一個道德高地,一味地批評一些上市公司沒有按照最先進的方式進行ESG的治理與披露。希望上市公司加強ESG披露的初衷,單純是利益相關者希望從企業的ESG報告上看到自己關心的事,保護自己的利益。

那麼問題的答案也出來了:利益相關者都要管。提高ESG披露标準并不是需要證券監管機構大包大攬的事。

一位基金公司ESG研究部門的從業者告訴虎嗅,目前資管機構督促上市公司ESG的主要途徑是點評與調研。基金公司會留意企業ESG報告的亮點、較往年的改進,以及中長期目标的進展。相關的研究結論會成為基金對上市公司的點評或研報的一部分。其中的重點ESG事項,可能在企業調研的時候作為問題向企業高管提出來。如今企業在接待調研的時候,也常常帶上主管ESG的高管。這正在成為常态。

而一些小投資者也開始通過一些互動平台提出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是直接關于ESG的,但更多具備獨特的關切,比如像企業的研發投入、産品品質、環保問題、鄉村振興工作展開提問。他們推進ESG信披品質,甚至不一定需要知道何為ESG。

推進國内上市公司的ESG信披披露品質,很大程度上要像這樣依靠ESG本身的力量,由市場對企業的ESG工作進行監督和追問。

和投資者一樣,國家方面對ESG的推動也是基于實效考慮。例如國内企業的環境資訊披露的主要推手,是生态環境部和證監會。其中生态環境部對地方政府、企事業機關提出總體要求——不僅管信披,還管到環境資料的整體生态建設。而證監會的管理主要針對上市公司信披。生态環境部有一個規劃性的檔案,即2021年5月印發的《企業環境資訊披露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該《辦法》是一個5年規劃,可以看一下它的主要目标:

“到2025年,環境資訊強制性披露制度基本形成,企業依法按時、如實披露環境資訊,多方協作共管機制有效運作,監督處罰措施嚴格執行,法治建設不斷完善,技術規範體系支撐有力,社會公衆參與度明顯上升。”

據CDP全球環境資訊研究中心的分析師宋子櫻介紹,該《辦法》的一些主要目标包括披露内容新增企業環境管理、碳排放和生态環境違法資訊,并且監管更加嚴格,推動資訊的關聯與開放共享。《辦法》不僅是針對企業的披露标準,還對各級政府營運的環境資料管理系統提出要求,比如要建立可信、且公開可查的企業環境資料庫。

國企同樣。在不久前的3月28日,市場監管總局還剛發了一份《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央企業品質和标準化工作的指導意見》,其中用了五分之一的篇幅講央企社會責任。國企比民企更多受到這種自上而下的管理要求。這些檔案會通過國企的企業管理體系、國資委系統、黨組織等逐級向基層部署。不過,國企往往因為來自頂層的要求更多,其ESG也更多表現出“向上負責”的特征。

推動的力量是很廣泛多樣的。正如我們在上面看到的,資訊披露隻是表象。很多企業之是以沒有回答我們期待中的問題,是因為他們自己也沒有答案。在底層的企業戰略管理和制度建設還尚未完善。要在制度的功課上先補齊,才有更高品質的ESG資訊披露。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