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2年的一天,鄭成功正在為複國無望煩心不已。
這時,外面突然來報:“有家書一封,是喜報。”
鄭成功打開一看,臉上終于露出了笑容。原來是長子鄭經派人送來的,說自己與侍妾生下了一個兒子。
這是多日以來,鄭成功收到的唯一一個好消息,他決定要好好慶祝一番。
他犒賞三軍,在軍營裡大擺宴席,輕歌曼舞、觥籌交錯,熱鬧非凡。
可鄭成功還沒高興幾天,就又收到一封信,是南明原兵部尚書唐顯悅送來的。
他在信中嚴厲痛斥鄭成功治家無方,還不知廉恥,為亂倫所生的孫子大擺宴席,真令人感到失望至極。
鄭成功看完信暴跳如雷,一陣眩暈,大病一場。
之後,身體一日不如一日。
他感覺命不久矣,便把堂兄鄭泰叫過來,對他說:“你回廈門去處死我的妻子、兒子、孫子還有乳娘陳氏!”
鄭泰聽後大為震驚,以為鄭成功是病糊塗了,此事決不能輕率處理。
事後,他與黃毓及諸臣極力勸阻,鄭成功急火攻心,把自己的手指頭差點咬斷。
可他派出去的人誰都不願意執行這個指令,而鄭成功卻每日都要登将台,手持望遠鏡眺望遠方,盼望能在有生之年看到他們處死了自己的妻兒。
最終他也沒有等來想要的結果,悲憤而死,享年39歲。
原兵部尚書唐顯悅信裡究竟說了什麼呢?鄭成功為什麼如此執着,非要處死自己的妻兒、子孫呢?
了解了鄭成功的遭遇才明白他之是以這麼做,是對現實不滿的一種宣洩。
父降母死
鄭成功是驅逐荷蘭,收複台灣的民族英雄,是南明王朝最後的脊梁。
他有顆強烈的愛國之心,費盡大半生心血都為了光複大明,為奪回漢族人的家園而浴血奮戰。
而他的父親鄭芝龍就遠沒他有骨氣,為了能得到高官厚祿,早早投降了清朝。
鄭芝龍早年是海上的商人,他非常聰明有能力,精通多國語言,還善劍術。
憑借超凡的能力,鄭芝龍在商場和官場都混得風生水起。
當時,南明王朝隆武帝所在的福州地區,軍國大權全都掌握在鄭芝龍的手中,整個鄭家更是将相滿門。
兒子鄭成功還被隆武帝賜朱姓,人稱“小國姓爺”,這在當時可謂榮耀至極。
可以說,鄭家是深受皇恩。對此,鄭成功感恩戴德,發誓此生都會效忠大明,至死不渝。
但鄭芝龍畢竟是商人出身,做事先看利益。
随着明朝氣數将盡,鄭芝龍又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如果清朝能給他高官厚祿豈不是更有前途?
思來想去,鄭芝龍與鄭成功商量投降清朝。
鄭成功心酸不已,他拽着父親的衣服苦苦相勸:“父親,你在這裡有如此龐大的勢力,不可輕易相信清軍的花言巧語啊。一旦你脫離了這裡,投靠到清軍門下,就隻能任人宰割了。”
虎不可離山,魚不可脫淵;離山則失其武,脫淵則登時困殺。吳父當三思而行。
可惜父親心意已決,鄭成功說什麼都勸不動他。
最終,他投降了清朝,撤回了防守在仙霞嶺的軍隊,而鄭成功勢力薄弱,宣告失守。為避免被清軍挾持,鄭成功逃到了金門,清軍順利進入福建。
不久就傳來了隆武帝蒙難,鄭成功的母親被清軍侮辱,自缢身亡的噩耗。
而清朝卻翻臉不認人,不但沒有重用鄭芝龍,反而将他挾持起來,威脅鄭成功投降。
鄭成功痛失皇帝和母親,五髒六腑都疼得崩裂了。收到清軍威脅他哭着說:“如果忠孝不能兩全,我隻能移孝于忠,誓死保衛國家。”
鄭成功背負着國仇家恨,一生隻為抗清複明,其中的艱難困苦,隻有他一個人知道。
複國無望
父親走後,鄭成功決定重振鄭家勢力。
他把父親的部下聚合起來重新整頓,又在南澳召集數千名士兵,并聯合抗清将領張煌言,打着“抗清複明”的旗号開始了反清複明的大業。
年輕又勢力薄弱的他,利用清軍不善水戰的弱點,讓他們屢屢吃敗仗,成了清朝的心腹大患。
無奈下,清朝曾多次與鄭成功談判言和。鄭成功也很聰明,他從不直接拒絕,而是一邊讨價還價,一邊搶地盤,積蓄能量。
最後不但談判沒有成功,還讓鄭成功實力大增,能與清政府掰掰手腕了。
1659年,清軍主力都調去抗擊南明朝的李定國,鄭成功趁虛而入率軍北征。
鄭家軍一路勢如破竹,接連取得定海關戰役、瓜州之役、鎮江之役大捷後,鄭成功又包圍了南京。
隻要奪取了南京,便是赢得了半壁江山。
可眼看勝利在握,向來足智多謀的鄭成功卻犯了一個緻命的錯誤。
南京城的提督管孝忠懼怕鄭家軍,不敢迎戰,直接寫信給鄭成功說要投降,但時間是一個月後。
理由是清朝有規定,敵人攻城守軍如果不堅守一個月,戰敗之罪就要連累親族。
這明顯的是緩兵之計,拖延時間,等待援軍。部下都勸鄭成功千萬不能信,趁其兵力空虛,馬上攻城,獲勝大有希望。
或許是一連串的勝利沖昏了鄭成功的頭腦,或許是管孝忠實在太會僞裝。總之,鄭成功這次過于自信,他相信管孝忠不敢耍鬼心思。
鄭成功的剛愎自用,給予了清軍充足的準備時間。等到大量援軍到達,鄭成功發現上當時,為時已晚。
南京之役,鄭成功大敗,奮鬥半生的反清事業功虧一篑。
此戰損失慘重,他懊悔不已,當場就要拔劍自刎,被部下勸阻。可想而知,他當時的心情有多郁悶。
當然,失敗是打不倒鄭成功的,打敗他的是精神上的摧殘。
君亡父死
南京之役失敗後,鄭成功帶着部隊,退回到廈門。
他沒有灰心,繼續整頓軍隊,等待機會再次舉兵進攻。
鄭成功的存在,讓清政府感覺“芒刺在背",不得不拔。
清朝抓住鄭成功以海上為根據地,不容易獲得軍糧補給的弱點,實施了“海禁”和“遷界令”。對鄭成功實行了海上封鎖,嚴禁商民下海交易,斷絕鄭成功的糧食補給。
可這并沒有打倒鄭成功,反而逼得他打敗荷蘭,拿下了台灣寶島,在台灣力行屯田制度自給自足。
“海禁”和“遷界令”反倒造成沿海地區财源枯竭、經濟衰退,百姓流離失所,怨聲載道。
清朝一氣之下就将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弟弟、侄子等鄭家11口人全部誅殺。
雖然這是父親咎由自取的結果,但畢竟父子血脈相連。他忘不了,是父親給了他錦衣玉食的生活,把他培養成才。
他知道,每一次拒絕投降,都會增加父親的痛苦。
他也知道,他與清朝作對,父親早晚會死在他們的屠刀下。每每想到這些,他的心都如撕裂般疼痛。
這一天終于來了,他痛不欲生,披麻戴孝,跪在地上捶胸頓足,痛恨自己此生再沒機會為父親報仇了。
雪上加霜的是,幾個月後,鄭成功又收到了南明永曆帝,在緬甸被吳三桂擒殺的消息,這意味着複興明朝的願望徹底破滅。
命運就是如此不公,鄭成功已是一個無父無君的人,但老天依然不打算放過他。
由于在台灣水土不服,讓他和很多士兵都患上了疾病。再加上他們被清朝圍困,長時間孤懸海外,内心的憂慮和悲憤交織在一起,已經讓他難以承受。
偏偏這個時候,他的兒子又幹出了傷風敗俗的事,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子亂家風
鄭成功有十幾個兒子,但他最寄予厚望的就是長子鄭經。當他收到鄭經給他添了孫子後,為後繼有人感到欣喜不已。
然而,南明原兵部尚書唐顯悅的一封書信,又把他推向了絕望的深淵。
唐顯悅是鄭經原配妻子唐氏的祖父,唐氏是大家閨秀,性格溫柔,舉止端莊,但卻不讨鄭經喜歡。
她嫁過來後,鄭經就對她很是冷漠,很少到她房間裡過夜,結婚多年仍膝下無子。
反倒是鄭經四弟的保姆,長得貌若天仙,身材曲線優美,勾人魂魄,鄭經禁不住誘惑與她私通還産下了一個兒子。
鄭經了解父親的性格,不敢向他彙報實情。但唐氏心裡憋屈,便向娘家訴苦。
祖父唐顯悅得知鄭成功還為這個孫子大擺宴席,非常憤怒,就寫了一封信為孫女鳴不平:
“三父八母,乳母亦居其一。令郎狎而生子,不聞饬責,反加賞赉。此治家不正,安能治國乎?”
在中國的禮法中,乳母是八母之一。信中斥責鄭成功不為兒子的亂倫行為感到羞恥,反而給予獎賞,治家都治不好,還談什麼治國啊?
這句話極具諷刺意味,鄭成功本就郁郁不得志,此刻情緒一下子像火山一樣爆發了。
他大病一場,下令處死自己的妻子,因為她教子無方。處死兒子、孫子、乳母以正家風。
其實,在那個年代鄭經的行為雖然不道德,但罪不至死。可鄭成功決心處死他們,無論别人怎麼勸都不管用。
但眼看着鄭成功即将離世,鄭經就是未來最好的接班人,所有人都不願意執行這道指令。
諸将最後決定采用折中的辦法,隻處死乳母和嬰兒,鄭成功卻一直期盼着得到妻兒已被處死的消息。
直到收到鄭泰的拒命信,鄭成功感到徹底絕望。他穿上明朝的官府,歇斯底裡地怒吼着:
“自國家飄零以來,枕戈泣血,十有七年,進退無據,罪案日增,今又屏迹遐荒,遽捐人世,忠孝兩虧,死不瞑目,天乎天乎!”
說着,兩手瘋狂抓自己的臉,氣噎而死。
從這段話中可以感受到,鄭成功壯志未酬身先死的悲憤心情。
他堅持奮戰17年,最後的結果卻是忠孝兩虧。
他志在複明,卻連南明王朝也未能保全,為此還搭上了父親的性命。
他驅逐荷蘭,收複台灣,好不容易有了一席之地,卻又早早離世。到頭來,台灣還是得被大清收複,自己苦苦的付出居然是為敵人做的嫁衣。
他是個道德觀念極強的人,而他的兒子卻幹出了與乳母亂倫的事情,他卻沒有能力懲處他。
鄭成功把自己看成一個失敗者,最終含恨而死,臨終前留下了太多太多的遺憾。
但其實他是後世人眼中非常偉大的民族英雄,他雖然沒有成功,但他創下的功績永不可抹滅。
人生在世乃時也,運也,命也。有些事不必太苛責自己,放過自己,盡力了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