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明成祖朱棣下诏在北京建立宮殿,開始派各方大臣在全國各地準備建築用材,砍伐樹林、開采大石、深挖土壤……
永樂十五年,百萬餘人大規模集中動土興建紫禁城;
永樂十八年十一月,紫禁城正式竣工。
從那時起,紫禁城已在雨雪風霜中靜靜地矗立了600多年,面對這座氣勢恢宏、威嚴的宮殿群,我不禁想問:永樂皇帝為什麼會選擇在這裡建造他的宮殿?那時候的人們又是如何用勤勞、智慧的雙手實作了皇帝的願景呢?
紫禁城·位置
北京,在元朝時稱燕京,是元大都(即帝都)所在,元朝曾在此修建了宮殿、社稷壇、城牆、河道等城市工程。
朱元璋開創明朝後,定都南京,燕京成了燕王朱棣的藩地,為節省建設經費,朱元璋特許朱棣可以用元舊有的宮殿做為燕王府使用,而後來紫禁城的位置正是與燕王府息息相關,既然如此,那我們就先來說說元大内宮殿與燕王府。
大約在永樂十三年到十四年間,也就是紫禁城全面開工建設的時候,工部郎中蕭洵奉命到北京拆除元大内皇宮,他也是以寫下了一部令後人信服的、對研究元大都非常重要的參考著作——《故宮遺錄》。
在這部書裡,蕭洵明确地指出了元朝皇宮是緊緊地環繞着太液池(今中南海和北海)臨水而建,東岸是以面闊十一間的大明殿為正殿的三大殿,是皇帝的居所和其行使政治權利的地方;西岸偏南是太子居住的隆福宮,偏北是皇後居住的興聖宮,這兩宮的正殿都是面闊七間。
朱棣接手元舊宮後,将東岸原三大殿改造成了燕王府的三大殿,也正是由于燕王府的正殿承運殿沿襲了隻有帝王才配享有的十一間面闊規制,建文帝登基後就以此給朱棣定了“僭越”之罪,想以此削掉他的藩位,怎奈朱棣堂堂正正地回應道:
“此乃皇考所賜……并不曾一毫增損……燕因元舊。”
這段儲存在史料中的回應也直接點明了燕王府的位置,即原元大内三大殿所在處。
在後來拆除元皇宮的時候,朱棣要求要盡可能地保留燕王府,為兼顧皇帝的想法和新殿整體的營建布局,新殿的中軸線便向東平移到了今天故宮中軸線的位置,因為燕王府西邊是太液池,無法與紫禁城的設計規劃相融合。
在今天的故宮裡,西路慈甯宮就是原燕王府的正殿位置,武英殿東的彩虹橋就是原燕王府三座金水橋東側的那一座。
紫禁城·營建
一、準備
前文說到,在正式集中動土修建宮殿之前,相關人員花了11年時間做準備工作,耗時如此之長的準備主要包括對木材、石材、磚、瓦等的備料、運輸和儲存。
先來看木料。
如紫禁城建設所需的楠木多來自于雲南、貴州、廣西、四川等地的深山老林裡,這些地方不僅山懸嶺峭,還多蛇蟲鼠蟻、瘴疬肆虐,采伐勞工往往是“入山千人,出山五百”。
待費勁周折将木頭拽運到水邊後,勞工們會将其分組編成木筏,等到雨季漲水之時再推入江河,沿各水系運至北京崇文門外的神木廠(木頭圍長達五尺以上稱“神木”)和朝陽門外的大木廠儲存,幾千公裡的路程,少則一年,多則要三四年。
太廟内的楠木
下面看看石料。
像保和殿後面長16.57米,寬3.07米的“雲龍石階”、禦花園欽安殿前的欄杆等需要用到的漢白玉石,多來自京西南郊外的房山大石窩村和門頭溝,其它普通的花崗岩多取自河北曲陽。
為了讓成百噸重的石頭順利運達,勞工們會提前在沿路打好水井,然後趁冬季寒冷之際,潑水成冰,用螺馬拉着載有石塊的旱船在冰上行走。據說那塊“雲龍石階”就是用這種方式,動用了2萬多人、2000多匹螺馬,花了28天的時間才運到紫禁城裡。
雲龍石階
接下來說說磚塊。
紫禁城中多達幾千萬塊的磚大體分為城磚、瓷磚和金磚,多來自山東臨清和江蘇陸慕,猶以陸慕禦窯燒制的“金磚”最為難得。
金磚,就是大型細料方磚。其質地堅硬、光潤如墨玉、踏上去不滑不澀,從取土到出窯,一共有七道大工序,前後加起來要2年時間,并且制作過程中的損耗很大,一批泥團入模,最後僅能有20%的合格率。
也是因為金磚如此精貴,是以它的運輸、儲存和使用都有極其嚴格的管理,紫禁城中的每塊金磚都會在背面或旁邊清楚地刻上帝王年号、制作時間、工匠姓名、尺寸大小等款識資訊,以防丢失和僞造。
太和殿内的金磚
再來看看瓦。
紫禁城多用今宣武門外琉璃廠(乾隆年間遷到了郊外琉璃渠村)制作的黃色琉璃瓦覆頂,隻有少部分宮殿用的是黑窯廠的青瓦。
光彩絢爛的琉璃瓦因釉彩中含有的金屬氧化物不同,又會呈現出黃、藍、綠等不同顔色。相較于龐大複雜的木、石用材,琉璃瓦的備料和運輸都算是比較容易的了。
二、營建
我們知道,今天的北京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大小房間共9000多間,當年有10多萬名工匠、近百萬名勞工參與其中,這個同時代世界上最大的建築工地,是怎樣做到管理有序、快速完工的呢?
1、得益于大陸古代建築先進、規範的“材分制”。
材,是木建構築中衡量各構件尺寸的基準機關。它以各屋頂鬥拱的斷面尺寸為“一材”,分為“八等材”或“十一等材”,每個等級就是一種鬥口的尺寸,有了這個尺寸,房屋的高度、進深,所需梁、柱等數量便都能知曉,進而可以提前在材料加工廠做好各部件的預制件,隻等帶到現場去組裝,這樣就大大縮短了工期。
2、得益于古人充滿智慧的榫卯技術。
榫,是木構件上凸出的部分;卯,是凹進去的部分。榫卯互相咬合、連接配接、支撐,将建築的點、線、面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不僅穩固、抗震,還能保質保量地提高修建效率。
做為這種智慧的集大成者,紫禁城裡不計其數的榫卯預制件就像我們現在搭積木似的,一層一層地有序疊放,僅用了三年時間,便搭出來了輝煌的、堅不可摧的天子之城。
堅固到什麼程度呢?
在一家英國媒體拍攝的紀錄片《紫禁城的秘密》中,建築師們按1:5的比例做了一個壽康宮模型進行抗震實驗,結果讓英國人驚詫不已——模型在裡氏10.1級強度中搖搖晃晃了30秒後,竟然穩穩地立在了那裡,沒有倒塌、沒有散架,隻是發生了輕微位移!
3、得益于不同工藝間的科學組織、有序銜接。
按照工種的不同,當時主要有“八大作”,分别是:
木作:分為大木作和小木作,大木作負責鬥拱、梁、枋等大構件的制作和安裝,它的構架尺寸是其它匠作的制作标準,而像家具、裝修之類的則是小木作的活兒;
石作:負責石階、石基、石柱等制作、加工和安裝;
瓦作:除了屋頂的鋪設外,還包括鋪地磚、築牆體、灰與泥的備料等;
土作:挖土、夯土、填土的施工;
油作:為保護、裝飾木構件,在木材表面塗刷油漆;
搭材作:相當于現在的搭腳手架,需全程參與工程建設;
彩畫作:在木件表面繪制彰顯等級的圖案、花紋;
裱糊作:用紙張裱糊、裝飾室内的門窗、牆面、頂棚等,是最後一道工序。
在以磚木結構為主體的傳統建築中,木、石、瓦為主要匠作,其中又以木作最為重要,它除了要完成本作任務外,還負責各作的銜接、配合。
小結語
可以說,在600多歲的故宮裡,一磚一瓦、一石一木,都有着它們自己的故事,如果本文能讓你簡單了解一些,相信下次去故宮再與它們相遇時,會讓你有不同的新奇感受!
#頭條創作挑戰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