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缺愛者很難幸福,而是缺愛者會親手趕走幸福。
“膽小鬼連幸福都會害怕,碰到棉花都會 受傷,有時也會被幸福所傷”。
《人間失格》裡這句話,準确描述出了缺愛者面對幸福時的窘境。
之是以造成這種處境,是因為小時候缺愛的孩子,普遍缺乏兩種能力:
1、創造幸福的能力
2、感覺幸福的能力
前者,是客觀能力。
往往展現在你如何處理人際關系、如何應對生活挫折,關系到你的情商和逆商;
而後者,是主觀能力,
往往展現在你内在世界是否動蕩、感覺力能否客觀、關系到你的自愛和自尊,以及應對事件時的認知出發角度。
缺乏這兩種能力的人,在情感關系中,總會呈現幾種特質:
1、面對幸福,反複試探,直至親手推開
缺愛者面對幸福時,根本做不到坦然接受。
面對幸福時,缺愛者呈現的狀态從不是接受和享有,而是想方設法去佐證、去破壞、去反複試探,去觸碰底線。
原因很簡單:在缺愛者的潛意識中,會認定眼前的美好是虛無的,是不堪一擊的,是不屬于自己的。
從小缺愛的經驗導緻其個人認知度低,即認為自己與美好事物不相比對,不配得到幸福,也不會輕易得到幸福。
除非付出極大代價,經曆極大痛苦,才有可能獲得好的結果——是以缺愛者往往愛作,敏感,容易悲觀。
看似無意,實則是以情感的痛苦,來換取自己精神上的心安。
當一個人的潛意識中,對一樣東西持有懷疑态度時,就會不斷自證,不停試探,直到印證自己的猜想正确。
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有多聰明,而想盡早識破那些本不屬于自己的東西,與其空喜一場,不如不抱希望。
2、對“愛”的要求更高,更苛刻,容易用自己的短處去對比他人的長處
一個人長時間缺乏什麼,就容易在此方面産生過剩的虛榮心。
這種虛榮心是他的最後底氣,以此來找平與他人的差距,而不覺得自己是格格不入的,是差于别人的。
是以,缺愛者的”幸福“,往往不關乎客觀處境,而是他與别人對比之後,能否産生心理滿足的結果。
換言之,缺愛者對身處環境的評判往往是不公平的,他不在乎他人外在展現的片面性,不關注自身條件導緻的必然性。
在不計前提的情況下,比較自身處境與他人處境的差距,再用最終得出的負面結果,來強化自己不幸的“事實“。
簡單來說,很多時候不是缺愛者不幸福,而是他自認為不幸福,以這種自怨自艾,來依從自己情感的慣性。
3、對正面情緒的感覺力低,情感空洞難以填補
缺愛者之是以總是自以為不幸,很大程度上不是得到的不夠,而是對愛的索求太多,情感的空洞太深。
跟節食者容易暴食一樣,缺愛者也會在情感上尋求過度補償,普通的日常小事,很難滿足讓缺愛者對“幸福”的高度幻想,主觀認知導緻缺愛者的門檻值太高,滿足感弱。
同樣的境遇,普通人會從中提煉出對自己有利的情緒價值,以此獲得滿足——但這對于缺愛者來說,遠遠不夠,他也能從中提煉出情緒價值,但絕對達不到感覺自己身處幸福,進而知足的程度。
即幸福來了,就拼命試探、胡亂猜疑;
幸福走了,也很難理性對待,往往是以更加偏執。
4、不會合理處理親密關系
研究表明,一個人的情感形成的關鍵時期是0~6歲。
這一階段,很大程度影響了小孩長大後對親密關系的态度,以及對自我認知的角度。
如果沒得到充足的關注和照顧, 需求得不到及時回應,小孩的情感系統就很難建立。
為了适應這種生存條件,小孩隻有兩種選擇·:
要麼壓抑情緒,無欲無求,時間久了,會形成“回避型依戀”的人格類型;
要麼死纏爛打,過度索取,将自身價值完全綁定在外界條件和對待之上,認為不被愛就是失敗,時間久了,會形成“焦慮型依戀”的人格類型。
以上兩種極端情況,都指向了一個事實:
缺愛者無法建立起成熟健康的情感模式,是以成年後,無法掌握正确處理親密關系的方式,往往也缺乏理性正确的應對措施。
綜上所述,如果你跟缺愛者有過長期深入相處,你會發現一個規律:
缺愛者的“不幸福”,往往不是巧合,不是不幸,而是一個人情感缺陷帶來的必然結果。
但好消息是:童年時期的缺愛,并不能完全斷定一個人的未來走向。
當你意識不到時,才容易被本能的恐懼挾持;
當隻要你意識到,自己正處在非健康的情感模式中,往往就是改變的開始。
#情感##情感事務所##情感點評大賞##愛情麻辣燙##情感上頭條##原生家庭#
作者: 深刻如此,二級心理咨詢師;EFT受訓伴侶治療師;親密關系書籍《認識愛,重建親密關系》作者(書籍曾獲當當網兩性關系新書熱賣榜第1名),馬歇爾博士書籍《非暴力溝通·兩性篇》《非暴力溝通·情緒篇》譯者/校譯者;有問題可以私信咨詢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