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沒外患,很少有農民起義,卻成了唯一一個被儒家忽悠滅亡的朝代

在中國的王朝更疊中,一個國家走向滅亡,大多數是由自下而上的農民運動作為開端,例如秦朝末期陳勝吳廣起義、元朝末期的朱元璋所帶領的農民起義。

沒外患,很少有農民起義,卻成了唯一一個被儒家忽悠滅亡的朝代

少部分是國家間的戰鬥,導緻亡國。例如宋朝的滅國和元朝的建立,明朝的滅亡與清朝的建立,這是國家間的戰争輸赢所導緻的亡國現象。

内憂外患這個詞語就是講的上述兩種情況,這兩種情況往往是同時存在。

但是在曆史上,有一個朝代沒有外患,農民起義也很少的情況下,卻仍然滅亡了,其中起到主要因素的,還是當時的儒臣一派,這個朝代就是西漢王朝。

西漢三個末代皇帝

在公元前五十一年,當時的漢成帝突發疾病死亡,留下了偌大的爛攤子給了自己的侄子,當時的太子劉欣,也就是後來的漢哀帝。

沒外患,很少有農民起義,卻成了唯一一個被儒家忽悠滅亡的朝代

漢成帝在位的時候沒有幹過幾件正經事,光顧着沉溺酒色,政事都傳遞給了外戚、寵臣。而這些臣子仗着皇帝給予的權柄,肆意妄為,導緻朝廷政務一片混亂,貪腐風氣盛行。

是以有些野史寫漢成帝之死是“馬上風”,酒色掏空身子,導緻突發疾病,寫的極其不光彩。

但是他唯一比較清醒的是,在自己久久沒有子嗣出生之後,選擇在藩王之中挑選了一個看起來較為機敏的子侄,作為太子。

沒外患,很少有農民起義,卻成了唯一一個被儒家忽悠滅亡的朝代

是以即使漢成帝突然死亡,劉欣登上皇位的時候,手中還留有一定的權柄,不至于當一個傀儡皇帝。

漢哀帝劉欣剛即位的時候也是有一番雄心壯志,希望自己成為先祖漢武帝那樣的人物。但是即使有着雄心壯志,政策實施過程中的阻力也導緻了這位年輕的皇帝選擇後退。

漢哀帝似乎已經預見了西漢王朝走向滅亡的場景,最後選擇放任,甚至加了一把火,使西漢更快的瓦解。

沒外患,很少有農民起義,卻成了唯一一個被儒家忽悠滅亡的朝代

漢哀帝活得時間也非常短,統治了六年就死了,和上一任皇帝沉溺女色不同,漢哀帝沉溺男色,在身體欠佳的時間裡,他将自己手中的權柄分了很大一部分給自己的寵臣董賢。

由于漢哀帝沉溺于男色,也無子嗣出生,後來當時的大司馬王莽就在王室旁支中選了一個九歲的孩子繼任,也就是漢平帝。

舉國上下都知道這位皇帝是名副其實的傀儡,真正做主的還是其背後的大司馬王莽。

沒外患,很少有農民起義,卻成了唯一一個被儒家忽悠滅亡的朝代

掌握實權的大司馬王莽,在推舉一番之後,登上了皇位,建立了新朝。自此之後,西漢王朝在沒有硝煙的戰争中落敗,徹底落下帷幕。

上層的争鬥

在漢成帝在位的時候,萬事不管,任由外戚掌權,其中的王氏一族最甚,在其去世之後,這些外戚就成為了漢哀帝想要一展抱負上最大的攔路石。

沒外患,很少有農民起義,卻成了唯一一個被儒家忽悠滅亡的朝代

當時的外戚四大家族:傅、丁、趙、董極其的嚣張跋扈,在朝中樹黨幾多,牽一發而動全身,一時間風光無二,甚至皇帝都要避讓一二。

漢哀帝當時費了極大的功夫才調走了王氏的中堅力量——大司馬王莽,但外戚問題依舊遲遲沒有解除。

除去外戚,儒臣也是一股極大的阻力,為了防止儒臣與外戚徹底勾連在一起,一直在維持着這二者之間的平衡。

那麼調走王莽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沒外患,很少有農民起義,卻成了唯一一個被儒家忽悠滅亡的朝代

王莽這人很特殊,雖然出生在王家,但卻沒有沾染上外戚嚣張跋扈的風氣,反而嚴格要求自我,不管是在生活還是在處理官場事物上的作風,加之崇尚儒學,朝堂上的儒臣對其感官不錯,甚至交好與他。

是以漢哀帝必須選擇調開這個連結儒臣和外戚的紐帶,王家也就暫時退下政治舞台。

當漢哀帝自以為平衡好了朝廷,準備大展拳腳時,漢朝臣子又給了他當頭一棒。

沒外患,很少有農民起義,卻成了唯一一個被儒家忽悠滅亡的朝代

漢哀帝以自身作為示範,力行節儉,面對限制漢朝發展的最大一個因素——土地,他頒布了一個政策,名為限田令。

這個政策一發出,無論是儒臣,還是外戚紛紛站出來反對,漢哀帝這項舉措已經動搖了這些朝廷命官的根基。

于是在這樣的時刻,他們因為利益團結在一起,對其進行了無聲的反抗。在漢哀帝死前決定将權柄傳遞于寵臣時,這些儒臣終于忍耐不下去了。

沒外患,很少有農民起義,卻成了唯一一個被儒家忽悠滅亡的朝代

他們在這個時候想起了,曾經的大司馬王莽。

大權在握的王莽

外戚的嚣張作風早就讓這些信奉儒學的朝臣不滿許久,對待漢哀帝臨終的權利布置,讓這些朝臣急于尋找突破口,使其真正的掌握權柄,進入權力的中心地帶。

沒外患,很少有農民起義,卻成了唯一一個被儒家忽悠滅亡的朝代

于是在他們的推動下,王莽再次邁入朝堂之中,不過此次不同的是,無論是儒臣還是外戚都隐隐以他為首。

面對九歲不知事的傀儡皇帝,王莽更加知道如何籠絡人心。

于是在王莽的示意下,儒臣一派集體上書皇帝,要求讓王莽攝政,代替天子行使責任,真正做主的又是王莽,在推脫一番後,王莽當上了名副其實的“皇帝”。

沒外患,很少有農民起義,卻成了唯一一個被儒家忽悠滅亡的朝代

王莽大權在握之後也不忘收攏民心,帶頭捐獻土地良田給老百姓種,飲食免費提供給沿途的貧民,新做房屋等等,雖說是不切實際的做法,但朝廷中的儒臣對其印象更加良好。

可他并不滿足于此,對于皇位又怎麼會沒有任何想法呢,而自漢成帝以來,天災不斷,給了他得以上位的好機會。

“天人感應”這四個字成為壓死西漢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他們将天災于漢王室相連,認為漢王室德不配位,氣數已盡,導緻天災頻繁。

沒外患,很少有農民起義,卻成了唯一一個被儒家忽悠滅亡的朝代

一邊又說王莽出身高貴,堪為大任。于是在儒臣的内外推動下,王莽登基建立新朝,而西漢王朝徹底土崩瓦解。

小結

在漢成帝在位時,就曾因天人感應之說,而惶惶終日,漢朝對于天是有極強的敬畏之心,這也是儒臣,能夠以天災來證明漢王室氣數已盡的說辭得以成功的關鍵所在。

在漢哀帝與漢平帝在位時,西漢王朝雖然在走下坡路,但遠沒有達到民不聊生的地步。而在當時名将陳湯對邊疆的威懾猶在。

可就是在這樣相對平和的情況下,在儒臣的說辭震懾下,西漢王朝由上往下土崩瓦解,一代王朝成也在儒,敗也在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