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觀察員.com陸東 編輯/陶立軒
10月22日,路透社獲得的美國商務部檔案顯示,中國科技公司華為和中芯國際的供應商已陸續被列入國有企業所謂"實體"名單,但其供應商在11月至4月期間獲得了價值數千億美元的出口許可證,以向兩家公司銷售産品和技術。
"美國對中國高科技行業的出口管制看起來很嚴格,實際上很寬松。同一天,《日本經濟新聞》在一篇專欄文章中寫道,美國國會三年前曾要求中國提供一份"新興和基礎技術"清單,但商務部迄今拒絕這樣做。
"會員不了解商業,"美國工業界表示,以回應美國鷹派立法者呼籲擴大基于技術的出口管制。他們認為,出口管制将導緻美國公司收入下降,這反過來又會減少研發支出,競争力不可避免地下降,并迫使中國加快獨立研發。

路透社報道截圖
<b>鷹派議員要求拜登解釋</b>
根據路透社獲得的檔案,11月至4月期間,美國政府準許了113個價值610億美元的華為供應商出口許可證,而美國政府還準許了188個中芯國際出口許可證,同期價值近420億美元。
該檔案是美國衆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于5月從美國商務部獲得的。當地時間10月21日,委員會準許了共和黨衆議員邁克爾·麥考爾(Michael McCaul)釋出許可檔案的請求。然後,委員會中的共和黨人在被授權時向路透社提供了這些檔案,或者他們可能很快就會被釋放。
該檔案還顯示,中芯國際供應商90%的牌照申請獲得準許,而同期向華為發貨的申請獲得準許率為69%。但是,大多數許可證不授權出口敏感物品。資料顯示,在華為的113份出口許可證中,有80份是非敏感物品,但這隻是因為收件人被列入"黑名單",中芯國際188份出口許可證中有121份是非敏感物品。這些許可證的有效期一般為四年。
路透社稱,該檔案的披露可能會激怒華盛頓的一些中國鷹派人士,他們一直在"共同努力",阻止中國公司獲得先進的美國技術。
"顯然,提高我們國家如何向對手轉讓技術的透明度和公衆監督符合我們的國家利益,"麥考爾在一份聲明中說。另一方面,共和黨參議員馬爾科·盧比奧(Marco Rubio)表示,該檔案是拜登政府沒有認真對待"中國的經濟和安全威脅"的一個案例,拜登需要解釋為什麼這兩家公司繼續獲得"豁免"。
美國商務部在一份聲明中回應稱,任意的許可審批配置檔案"有可能使許可過程政治化,并扭曲美國政府做出的國家安全決定"。該聲明還強調,已準許的許可證申請并不代表實際出口量,所有許可證中約有一半被使用。聲明補充說,涉及華為和中芯國際的許可申請是按照特朗普政府制定并由拜登政府維護的政策處理的。
2019年5月和2020年12月,華為和中芯國際被列入美國商務部出口管制"實體清單",供應商必須獲得美國政府的出口許可證才能運往他們。今年3月,路透社報道稱,華為在被特朗普政府列入其"實體名單"後,已獲得870億美元的出口許可證。
"美國對中國的技術控制處于兩難境地"
不難了解為什麼美國商務部準許了對華為和中芯國際的出口許可證,這兩個機構面臨鷹派議員的批評和美國工業界的壓力。
10月22日,《日本經濟新聞》在一篇專欄文章中聲稱,美國在對中國的高科技出口管制方面看起來很強硬,但實際上,自停止向中國出口技術的法律修訂以來已經過去了三年,但由于美國政府拒絕編制國會要求的管制清單,花費時間和被動的風險正在上升。
"盡管存在誤解,但我們不會公布名單,"負責監督出口管理的商務部長工業與安全局局長傑裡米·佩爾特(Jeremy Pelter)在9月初的一次聽證會上表示,當時代理商務部副部長傑裡米·佩爾特(Jeremy Pelter)斷然拒絕了國會的要求。
觀察家.com的查詢發現,Pert的清單應該是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于2018年11月19日釋出的"新興和基礎技術"出口管制清單草案(規則的預先通知),這是8月13日簽署《美國出口管制改革法案》後的配套行政立法程式, 2018.
6月,10名共和黨美國參議員寫信給商務部長雷蒙多,要求提供一份針對"新興和基礎技術"的出口管制清單,但商務部堅持要作出解釋,沒有編制清單。
日經新聞在其文章中指出,美國政府和國會繼續存在分歧,因為對中國的強硬政策"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在征求意見的過程中,來自美國工業界的批評紛至沓來。他們認為,如果逐個技術地擴大出口管制,美國公司的競争力将下降,出口下降也可能使74,000個工作崗位流失。
文章稱,美國工業界擔心,如果隻對美國公司的出口施加限制,可以在其他國家提供替代技術的公司将利用收入。美國公司收入下降将導緻研發資金減少,技術能力可能下降,并迫使中國公司加快獨立研發。
華盛頓的貿易律師不屑一顧地說,"成員不懂商業"。
在日經看來,究竟是所謂的"安全保障"還是競争力,是美國等西方國家多年來一直面臨的問題。
冷戰期間,美國提議成立多邊出口管制協調委員會(COCOM),由于工業界的抵制和形勢的變化,該委員會在1960年代和1980年代有所放松。現在,曆史像鐘擺一樣重演,夾在中國和美國之間的日本尚未找到美國長臂政策的最佳答案。
本文為 Observer.com 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