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繼續躍進之前,機器人從業者還需要了解這些資訊。
過去幾年間,機器人成為幫助各企業複工複産和快速發展的重要工具。在各行各業數字化轉型的巨大需求牽引之下,機器人産業鍊上下遊企業在各個不同領域都取得了亮眼的成果,機器人産業正在迅速的發展。
2023年3月24日,36氪在江蘇省蘇州市成功舉辦了「2023機器人産業的狂飙之路」超級會氪廳活動。36氪邀請元禾控股投資三部副總經理汪志超、斯坦德機器人董事&副總裁王茂林、艾利特機器人聯合創始人孫恺作為嘉賓,與台下20餘家機器人産業鍊上下遊企業代表共同探讨機器人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新機會。
在「圓桌讨論」環節,三位嘉賓圍繞不同話題,分享了自己對于機器人産業的看法:
國内外機器人産業發展差異
當談到目前國内機器人産業的發展時,元禾控股投資三部副總經理汪志超提到,過去十年間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的增速非常快,基本上保持20%的增速,産量由2.6萬台增長到27萬台,信号能源、光伏發電等行業的發展也帶動了工業機器人的快速發展。但是目前國内技術供給能力較低,核心部件國産化率大約隻有15%-30%,機器人本體的國産化率也隻有30%左右,是以汪志超認為在工業機器人領域,國産替代的願望還需要在相關行業的帶動下才能實作。而服務機器人的增速相比于工業機器人的發展要更加迅速,基本上保持40%的增速,像小米、石頭等國産服務機器人企業在行業裡面也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斯坦德機器人董事&副總裁王茂林相信,無論是哪個行業的發展,都要經曆一個從非共識階段到共識階段的過程。企業需要思考這個技術能否實作、市場是否有需求、市場的行業增速如何、競争情況如何,以及這個技術能應用到什麼場景,爆發以及應用的時間點等方面的問題,才能對行業發展有更清晰的認知。機器人産業的發展也是一樣,由于國外比國内早很多年進入機器人賽道,他們對于行業的了解更加深刻,是以即使國内的産品和技術發展得很好,國外産品具有的産品、技術和品牌優勢也還是占據上風。當提到移動機器人未來的發展機會時,王茂林認為,移動機器人是通用型的機器人,能夠适用的行業和場景非常多,是以移動機器人公司未來的發展不是尋找新的場景,而是需要公司根據自己的戰略方向和定位,選擇聚焦國内還是國外市場,對市場未來形成清晰的認知,在各種場景中做出取舍,發現适合自己的新機會。
談到國産品牌和國外品牌的發展差異,艾利特機器人聯合創始人孫恺坦言相較于國外,國内機器人在行業應用有一定的發展滞後,破局仍需過程。他提到,國内機器人起步較晚,大家對于協作機器人的接受度處于比較初級的階段,且普遍對價格敏感度較高,是以受限于價格因素,市場競争比較激烈。但孫恺相信随着國家城市化水準的提高,隻要不斷加強技術突破,豐富産品應用,協作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及産業發展潛力驚人,未來會保持高速增長。對于這一點,他提出從觀察國産汽車的發展狀态能得到很多啟發:雖然國産汽車起步晚,但不論在燃油車還是新能源車領域,中國汽車企業的競争力目前都非常強大,這源自中國車企在每一個賽道上都奮起直追、後來居上,手機市場亦是如此,中國手機從功能手機到智能手機的破局,讓孫恺相信,隻要中國企業能及時排程資源緊跟市場大潮,一定能破而後立再現增長傳奇。
孫恺還提到,相比國内,國外機器人起步較早,産品形态及應用場景更成熟,市場需求更大,再加上國外工業非常發達是以對于協作機器人的接受程度會比較高,由于國外購買力強是以價格敏感度不高,更多地關注産品的品質,其次才是價格。
機器人企業發展的兩要素:資本&技術
一直以來,資本對于行業發展的促進作用不言而喻。元禾控股投資三部副總經理汪志超認為,适當的資本能夠推動行業的發展,但機器人行業的發展不能隻靠資金支援,它有着自身的發展特點,需要有行業了解、核心技術積累、标杆客戶突破、應用場景積累、規模化複制應用、管道/生态資源等,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靠燒錢就能縮短整個程序的,需要時間的積累。建議創業者厘清自己的目标,利用好資本,把握好融資金額、估值和融資節奏,适當多儲備點現金,一步一個腳印,苦練内功,最終成為偉大的企業。
斯坦德機器人董事&副總裁王茂林也贊同汪總的說法,一定的資金支援對企業的發展是有利的,但同時也需要企業不斷地提高産品研發能力。他還補充到,機器人公司想要建立起自己的優勢,需要通過聚焦産品的技術、定義以及使用者體驗,挖掘自己的産品與其他公司産品的差異化特性,避免同質化。除此之外,一個企業的長久發展也需要良性的組織支撐起業務的發展,業務的發展反過來也會促進組織良性的增長。
艾利特機器人聯合創始人孫恺認為一個新品類的市場需求增長相對線性,資本的湧入是把雙刃劍,有利有弊。首先,資本可以幫助企業實作快速轉型,賦能産業資源,讓專業技術盡快成熟落地,完成商業化應用。但是,太多資本的湧入,也會讓創業者供需不能很好地适配,過早陷于價格競争的惡性循環。國内就技術而言還存在一個悖論:雖然大家很少看到特别原創和變革性的創新産品,但中國企業卻也紮實地占領了很多賽道的第一、二的位置。比如,移動互聯APP在國外發展緩慢,在中國卻成長迅猛。是以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模式,OpenAI和波士頓動力這一類故事在中國是一個低機率事件,但在全球市場一直發生,大家特别容易陷入眼紅的狀态并反思。孫恺認為機器人企業的發展還是要與市場同頻共振,更專注于解決應用場景的痛點,用産品原創力、産品創新力打破行業向上的桎梏,隻有這樣才能赢得客戶和市場,他相信能在中國市場“打”出一片天地的公司未來都會有較好的全球市場競争力。
在「超級讨論」環節,台下的創業者們就共同票選出的3個最感興趣的話題展開了讨論,以下是讨論要點總結:
Q1:整個機器人産業鍊中,當下有哪些新的動态值得企業關注?
艾利特機器人聯合創始人孫恺和大家分享了一個新聞:中西部地區在大力的招商引資尋覓機器人企業,這能反映出“機器人+”的概念已經越來越得到政府層面的政策推動,也可以預見“機器人熱”在一段時間内會繼續升溫,政策的影響很大。是以孫恺認為,整個機器人産業中要關注以下幾點:一要廣泛關注國家政策、地方政策及國際政策,政策因素的影響是行業的風向标;二要關注市場應用動态,要主動去了解行業場景應用的痛點和難點,不斷拓展應用的廣度和深度;三要關注機器人技術和産業發展的規律,不斷進行軟硬體的更新,進行人機互動優化,建構強大的生态平台;四要關注産業叢集動态,機器人産業發展目前在從分散走向集聚,關注叢集動向可以幫助各區域間加速互相合作與交流;五要關注人才培養,不斷引入新鮮血液,積極主動擁抱變化共同把握研發新時代,與不同人才在交流中提升、在動态中發展。
上海有個機器人有限公司華東地區營銷總經理牛國華總結了四種企業會關注的動态:第一,政府政策相關動态,大部分企業會關注政府動向,希望能夠有一些在資金以及項目層面上支援企業發展的新政策;第二,行業标準相關動态,機器人在很多行業裡還沒有形成标準,這會導緻項目建立時有很多未考慮到的問題,這對企業申報政府項目也有一定的影響;第三,上下遊供應鍊的成本,多數企業都比較關心降本的問題,是以在選擇核心部件供應商時,不會完全依賴于一家供應商,也會關注行業内其他成本效益更高的産品;第四,機器人相關場景,企業都希望能夠找到适合自己産品、技術、商業模式的應用場景。
上海快倉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廠長王哲煜提到了三個會關注的次元:第一,國内移動機器人産業從引進來到以很強的國際競争力走出去,首先帶來了巨大的增長潛力,其次也是對企業綜合能力的挑戰;第二,在市場規模高速擴張的同時,移動機器人産業更新與區域生态圈建構是兩大長期發展的引擎;第三,移動機器人不僅是執行任務的實體,更是數智化的載體之一,可以助力客戶實作數字化、智能化、低能耗。
Q2:目前市場的主要增長點和增長困境是什麼?
36氪江蘇站編輯楊凱提到了兩個市場增長點:一,因疫情導緻流失的需求可能會在目前的市場中得到恢複;二,政策環境的改善會刺激一些新的應用場景爆發,政府大力的資金支援也會讓行業好轉不少。同時,楊凱也提到了三個市場主要的增長困境:一,客戶本身處于下坡路時會影響機器人企業作為供應廠商的收入,以集中在地産行業的客戶為例,他們本身的投入不夠大膽就會影響機器人的投入比重;二,機器人替代暫未成為目前多數應用場景的剛需,是以還不能達到規模化的效益,行業的标準也還沒有産生,特别是目前很多人都處于觀望的情況,行業的信心複蘇也需要一個過程;三,國際形勢的影響,制造一些高精度、高準确度的裝置需要依靠進口硬體,但面臨的一些可能存在的制裁也影響着大陸機器人産業的增長。
上海優複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EO孫振峰也為大家分享了兩個市場增長點: 一、 下遊的需求能夠帶動機器人産業的發展,特别是工業機器人産業“産品”,比如锂電、光伏下遊的需求旺盛會帶動上遊相關“生産制造場景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 二、柔性制造的場景中對更加智能化的機器人需求增長,比如在海工、造船、鋼結構等大量柔性場景的焊接工程中的機器人滲透率隻有不到2%,但是随着“焊工”的成本越來越高,願意做這個工作的勞工越來越少,工廠對于“智能”化程度更高的“智能焊接機器人”的需求也會逐漸增加。
艾利特機器人聯合創始人孫恺認為協作機器人能實作的應用逐漸多元化,主要有以下兩個市場增長點:一個是服務業中新消費場景應用,如新零售、新農業、醫療護理、物流等新增長點,另一個是傳統工業應用裡機械加工、新能源、醫療保健、光伏等細分市場快速發展帶來了新的增長點,給協作機器人的應用帶來新的機會和挑戰。創造一個規模化的商業模式是目前面臨的增長困境,各行各業都面臨很多痛點和難點,比如農業是一直被忽略的地方,但有些企業卻做的很好。在農業方面的機器人,比如播種,打藥等關于自動化或者機器人的需求是很多的,涉及到各個環節存在增長困境,畢竟農業是靠天吃飯的行業,容易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但是農業是國之根本,比工業更根本的行業,有句話叫“誰掌握了糧食,誰就掌握了世界”,引起機器人在農業上面的投入和回報,很多時候受到國際環境的影響,甚至比工業方面受到國際環境影響更大。
Q3:機器人企業目前有哪些新的應用場景值得關注?
元禾控股投資三部副總經理汪志超認為機器人在各行各業應用的更廣泛,未來在一些比較細分的方向可能會産生一些新的應用,但這些細分的方向是否值得布局,需要每個企業從商業化落地角度來考慮。汪志超根據投資過的企業提出了農業場景的新應用,例如通過無人機噴灑農藥、化肥和種子,過往使用人力噴灑的效率非常低,而使用機器人能有效提高噴灑效率,提高噴灑效果,同時降低噴灑成本,未來有較廣闊的前景。
邁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FO程李丹針對外骨骼機器人的應用提到了三種應用場景:一,軍工場景,外骨骼機器人能夠幫助提高軍事力量的作戰能力、武器負載能力和長時間徒步行軍的能力等;二,老年人養護及康複場景,機器人可以為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提供幫助,例如幫他們翻身或移動;三,旅遊場景,例如登山的助力以及輔助場景。
艾利特機器人聯合創始人孫恺也補充了前面的觀點,他認為除了養老的場景,機器人也能應用到助殘的場景,幫助老年人、殘障人士處理各種緊急情況;除此之外,在傳統工業應用中,新能源、光伏等快速發展的行業也給機器人的應用帶來新的機會和挑戰,如何設計制造适配新工藝新應用的機器人是需要相關機器人廠家認真思考的問題。
以上就是本期36氪超級會氪廳「2023機器人産業的狂飙之路」的精彩内容。
最後,特别感謝本次活動的支援機關——東沙湖基金小鎮
東沙湖基金小鎮,地處蘇州工業園區,總體規劃面積3.96平方公裡。2009年,元禾控股設立東沙湖股權投資中心(小鎮前身),2023年,小鎮被江蘇省發改委命名為第一批省級特色小鎮。作為長三角區域唯一坐落在自貿區的基金小鎮,小鎮積極集聚天使投資、創業投資、股權投資、并購投資、産業投資、證券投資、REITs基金等各類創新資本和财富管理、家族辦公室等新金融創新業态以及高端商務服務機構等配套産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