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猿官網 | www.datayuan.cn
今日頭條丨一點資訊丨騰訊丨搜狐丨網易丨鳳凰丨阿裡UC大魚丨新浪微網誌丨新浪看點丨百度百家丨部落格中國丨趣頭條丨騰訊雲·雲+社群
本文授權轉載自微信公衆号:物聯網智庫(iot101)
《物聯網智庫》是物聯網領域頂級智庫,提供行業現狀趨勢分析,分享獨家深度見解。
上周,全世界的開發者們都很忙,要麼忙着跑着去參會,要麼忙着熬夜看直播。
谷歌年度開發者大會“Google I/O 2019”和微軟年度開發者大會“Microsoft Build 2019”在時間上嚴重“撞車”,兩家科技巨頭在幾乎相同的時間,搶占着幾乎相同的各種管道,狂轟濫炸的釋出技術更新。
而且,在科技巨頭的紛繁資訊背後,擁有很多幾乎相同的邏輯:
他們都大舉進軍雲服務領域,投入巨資建設雲平台。
他們在智能語音助手大戰中悉數到場,持續的強化和更新AI這件先進武器。
他們都釋出了智能音箱、AR頭盔等硬體産品,并廣泛支援各種IoT認證裝置的接入。
因為,從終點倒推,他們都有統一的“歸宿”:AIoT
現在,就讓我們來一次看圖說話,理清科技巨頭們殊途同歸的終局。
01
新貴們傳統業務的增速見頂
21世紀以來,微軟、谷歌、亞馬遜等科技企業高歌猛進,迅速将傳統巨頭甩在身後。
如今,全球市值榜的頭籌被科技巨頭占據,并且屢創新高。
市值的背後是實力的支撐。
也遵循資本市場自己的運作原則。
然而,科技巨頭們的市值,正在經曆新一輪的全新“稱重”。
亞馬遜的線上零售、谷歌的廣告、微軟的辦公軟體、蘋果的手機…傳統業務的增速已經見頂,大家都面臨着科技産業的轉折點。
這是一場殘酷的生存遊戲。
下一個5年靠什麼?科技巨頭們找到了相同的答案。
02
整個世界正在變成一台大電腦
在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的眼中:雲平台服務和電商包裹沒有本質差別。
在微軟CEO納德拉的眼中:世界看起來越來越像一台超級計算機。
其中最不可替代的部分是“雲”。
因為雲的本質是“商業作業系統”,掌握作業系統才能站穩萬億市值。
2019年第一季度,智能雲的銷售額繼續一路狂奔。
·AWS的營業利潤在2019年Q1為22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59%。
·微軟Azure的增長速度甚至超過了AWS,同比增長73%。
·谷歌亦快馬加鞭,Google Cloud Platform仍是Alphabet中發展最快的業務之一。
雲服務為科技巨頭們已經見頂的增速,啟動了新的引擎。
是以,雲服務成為科技巨頭們競相争奪的不二焦點,從不斷投入重金的資料中心就可見一斑。
毫無懸念,這套超強“商業作業系統”的市場佔有率,正在被科技巨頭們封鎖并瓜分。
根據老牌市場情報公司SynergyResearch Group釋出的最新資料,在全球雲服務市場佔有率中,亞馬遜AWS無疑又是第一,微軟和谷歌緊随其後。
從增速上來看,亞馬遜AWS已經不及微軟和谷歌。
後兩家牟足了勁兒砸錢試圖趕超AWS。
尤其是微軟Azure,最近增長勢頭強勁。
随着雲服務的應用深化,資料存儲的位置發生了變化,從2C個人裝置端遷移到了2B企業端和公有雲平台。
資料猶如新時代石油,資料在哪裡,金礦就在哪裡。
03
IoT讓所有裝置連接配接到由AI驅動的雲
資料變得無處不在,計算變得更加強大。
為了讓“商業作業系統”更好的發揮效力,有兩項法寶不可或缺,那就是AI和IoT。
IoT讓所有裝置連接配接到由AI驅動的雲。
由此便形成了一個新的名詞,“智聯網AIoT”,即“AI+IoT”,指的是人工智能技術與物聯網在實際應用中的落地融合。
AIoT正是科技巨頭們殊途同歸的終局。
對于AI+IoT,他們采取的行動非常一緻。
先看IoT。
最近一段時間,IoT脫穎而出,位居各種新興技術榜首。
在畢馬威(KPMG)聯合全球半導體聯盟(GSA)最新釋出的半導體行業趨勢與展望報告中,物聯網首次成為推進晶片産業發展的第一驅動力。
根據IoTAnalytics的分析,到2025年IoT全球市場規模将超過1500億美元。
谷歌預測到2025年,世界将被IoT裝置主導。
2019年第一季度,谷歌推出Coral平台,幫助開發者建立從原型設計到生産制造的IoT硬體端到端解決方案。
在GoogleI/O 2019大會上,谷歌展示了Coral目前可以支援的硬體家族。
微軟也在Build2019大會上釋出了将對IoT市場将産生重大影響的戰略。
IoT發展的阻礙因素之一,是當今全球裝置的異構性。
因為各種裝置在外形、處理能力、記憶體、作業系統等存在巨大差異,是以很難快速的将數百萬個IoT裝置連到雲端。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微軟與衆多IoT上下遊廠商簽署合作,在硬體和軟體方面營造自己的“生态圈”,并在官網上詳細列明了支援即插即用的認證IoT裝置資訊。
視野有多寬,觀察一個事物的深度就有多深。
一張物聯網産業的全景圖譜,可以助你更好的建立對IoT的認知。
注:圖譜高清版擷取位址:
https://pan.baidu.com/s/1YmX69rC74PZIW8Tz5WCfgg
————
再看AI。
市場研究機構Tractica/Ovum的報告顯示,目前AI部署包含258個使用場景。
截至2018年年底,全球AI軟體市場價值達81億美元。預計到2025年,全球AI軟體市場價值将增至900億美元。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Statista和咨詢公司麥肯錫的分析,人工智能将經曆反應機器、少量記憶、部分意識、全面意識這4個發展階段。
1) 反應機器:類似AlphaGo,能夠下棋,并能精準計算最優化的方式,但是沒有存儲功能,也就是沒有記憶,應用領域很窄。
2) 少量記憶:這樣的AI系統能夠運用過去的記憶去提醒未來的決策,很多自動駕駛都是依據這個概念設計的。
3) 部分意識:AI基于對其他人的信仰、欲望和意圖的了解,來影響他們所做的決定。
4) 全面意識:AI有自我的感覺和意識,了解目前的狀态,并依據此資訊來判斷别人的感受。
人工智能早在1956年就首次被提出,随後在60多年的發展曆程中多次起伏。
在其發展曆程中,機器學習(MachineLearning)和深度學習(DeepLearning)是兩個關鍵的概念。
機器學習的三大要素是“感覺”(sensing)、“處理”(processing)和“進步”(learning),呈現出循環往複的工作過程。
AI将對諸多行業産生深刻影響。
當下,人工智能已經成為最炙手可熱的創業領域。
CBInsights逐年釋出的一份報告值得關注——全球TOP100最有前景的AI初創公司榜單。
在2019年最新榜單中,被提名和申請上榜的公司數量又創新高,共有3000多家AI創業公司參選,遠高于2018年的2000家。
由于AI已經逐漸成為所有企業的使能器,各大公司競相“搶購”最有前途的人工智能初創企業。
收購成為了科技巨頭迅速彌補AI短闆的最佳手段。
有了AI的賦能和IoT的落地,AIoT正在把全球裝置帶入到以感覺、了解和自治為特征的智能裝置時代。
正如喬布斯在釋出iPhone時重複了3遍的一句話,未來的這些智能硬體将不再是彼此獨立的裝置,這是一個裝置。它們将統一接入雲平台這個“商業作業系統”,構成世界超級大電腦的一部分。
為AIoT而戰!
科技企業們正在使出渾身解數,盡管招數眼花缭亂,但未來隻有一個:AIoT
電影《終結者》有一句經典台詞:
其實并沒有所謂的“命運”,隻有我們為自己所創造的“未來”。
最後,送你兩份研究報告:
1)Statista出品的《數字經濟指南2019(DigitalEconomyCompass2019)》
2)IBM與DHL聯合釋出的《人工智能綜述及其在物流領域的應用(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Logistics2018)》
報告擷取位址:
https://pan.baidu.com/s/1YmX69rC74PZIW8Tz5WCfgg
END
找大資料,搜資料猿
資料猿讀者親啟:
名企&大佬專訪精選
向下滑動啟閱
以下文字均可點選閱讀原文
跨國外企:
谷歌大中華及南韓區資料洞察與解決方案總經理郭志明丨 IBM中國區開發中心總經理吉燕勇丨微軟中國CTO官韋青丨前微軟中國CTO黎江丨VMware中國區研發中心總經理任道遠
中國名企:
聯想集團副總裁田日輝丨首汽租車COO 魏東
阿裡巴巴資料經濟研究中心秘書長潘永花
搜狗大資料研究院院長李剛丨易觀CTO郭炜
前上海證券交易所副總裁兼CTO白碩丨攜程商旅亞太區CMO 邱斐丨艾瑞集團CTO郝欣誠丨泰康集團大資料部總經理周雄志丨上海鍊家研究院院長陳澤帥丨藍色光标首席資料科學家王煉
知名學者:
北大新媒體研究院副院長劉德寰丨中科院基因研究所方向東
創業明星:
地平線機器人創始人兼CEO餘凱丨天工科儀董事長王世金丨ZRobot CEO喬楊丨天眼查創始人兼CEO柳超丨第四範式聯合創始人兼首席架構師胡時偉丨天雲大資料CEO雷濤丨Kyligence聯合創始人兼CEO韓卿丨數之聯創始人兼CEO周濤丨明略資料董事長吳明輝丨91征信創始人兼CEO 薛本川丨智鈾科技創始人、CEO及首席科學家夏粉丨易寶支付聯合創始人兼總裁餘晨丨海雲資料創始人兼CEO馮一村丨星環科技COO佘晖丨碳雲智能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李英睿
知名投資人:
前IDG創始合夥人、火山石資本創始人章蘇陽
華創資本合夥人熊偉銘丨六禾創投總裁王烨
信天創投合夥人蔣宇捷丨青域基金執行總裁牟穎
藍馳創投合夥人朱天宇
——資料猿專訪部
(可上下滑動啟閱)
▲向上滑動
采訪/報道/投稿
商務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