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許廣平由于患心髒病不久将要離開人世。
臨終前,許廣平拉着兒子周海嬰的手,流着淚交代自己的遺言: “不要将我與先生合葬,把我的骨灰散落各地。” 說完便與世長辭。
要知道,每一對相攜至老的夫妻理想的愛情境界就是“生相守,死同穴”。
可許廣平卻為什麼不願與魯迅死同穴呢?
或許你讀了她的故事,就懂她的選擇了。
01 為魯迅未婚先孕
1898年,許廣平在廣東番禺的一個大戶人家呱呱落地,家族中人才輩出,爺爺是浙江巡撫,堂哥曾參與創辦黃埔軍校。
在那個封建的年代,富裕的家境讓許廣平接受了優質的教育。
正是許廣平有了接觸新思想的機會,才讓她後來遇到了老師魯迅。
許廣平
在許廣平出生三天時,父親在聚會上醉酒誤事,給她訂了娃娃親,本可以當成一個玩笑,可對方卻認了真,許父隻得履行婚約。
但許廣平誓死不從,最後在許父賠了對方一大筆錢後才得以結束這場鬧劇。
上學時,許廣平成績優秀,經常考到名列前茅。1922年,許廣平考入了北京女子師範。
大二時,許廣平讀了一本叫《中國小說史略》的書,它的作者是名滿北京城的魯迅,同時魯迅還是教授國文的老師。
從那時起,她便癡迷于魯迅,為了近距離接觸心中的偶像,每次上魯迅的課,許廣平都早早地去教室第一排占座。
魯迅講課的内容生動有趣,讓這個年輕的少女對更對他增加了幾分好感,上課時也表現得十分積極活躍。
1925年3月,女師大爆發了反對校長楊蔭榆言論的運動,許廣平作為學生代表,她惴惴不安地鼓起勇氣向仰慕的愛豆魯迅寫信求助。
她說:“魯迅先生,現在寫信給您的是一個敬仰您許久的學生……”
許廣平
寫完以後,許廣平手持着信封,穿過上海的幾個十字路口,路過兩個嘈雜的院落,微笑着,如同一個孩子一般,把信投入到郵局的信箱裡。
許廣平原以為魯迅一定不會搭理她,但魯迅很快地做了回應,這讓她十分感動。此後,兩人便經常書信往來,書信内容從工作談及到個人的感情生活。
漸漸地,兩人的話題打破了師生的邊界成了要好的朋友,在生活上互相關心,互相慰藉,互相情愫暗生。
許廣平對魯迅的愛意大膽而熱烈,面對這個青春妙齡的女學生,魯迅雖然同樣愛着她,但他既克制又隐忍。
畢竟,他們之間年齡相差十幾歲,而當時的魯迅已經娶了原配妻子朱安,他給不了許廣平任何名分,而這對許廣平是不公平的。
但許廣平不在乎名分,她大膽地向魯迅告白:“先生,你是真的不明白我的心嗎?”
魯迅說:“我不敢,我有各種缺點,生怕辱沒了你。”
魯迅與許廣平
面對魯迅的拒絕,許廣平反而越挫越勇,知道魯迅的婚姻并不幸福,也明白魯迅對她的愛意,她隻求兩人在一起。
終于一個機會來臨,1925年,許廣平由于參加反對楊校長的運動被校方開除後,沒有了住處,魯迅主動讓她暫居家中,就這樣他們順其自然地同居了。
兩人平日一起工作生活,漸漸地産生了深厚的感情,1927年,兩人公開了戀愛關系。
然而,沒過多久,北洋政府下令通緝魯迅,他逃離北京去往廣州,在那裡的一所大學任教。
那時心裡隻有愛情的許廣平,心甘情願地放棄了北京的一切,來到廣州投奔魯迅,在學校也找到了一份助理的工作,兩人的日子過得非常甜蜜。
後來,一個小生命悄悄地到來,許廣平懷孕了,兩人滿心期待着小孩的出生。
魯迅與許廣平和友人
1929年9月,許廣平因臨盆在即住進了醫院。
醫師在做産檢時,發現嬰孩心律不齊,便緊張地問:“留小孩還是大人?”
“留大人!”魯迅不假思索地說,随後安慰許廣平說:“别害怕,拿出來就好了。”
幸好隻是一場虛驚,母子平安。魯迅微笑着對許廣平說:“是男的,怪不得這樣可惡!”
随後的時間裡,魯迅寸步不離地守在妻子的身旁。
十二天後,許廣平出院,他們的生活也步入了正軌。
魯迅一家
有時候魯迅的工作太忙,沒有太多聚談的機會,每每贖罪似的睡前陪許廣平聊幾分鐘,臨到她要睡下了,他總是對她說:“我陪你抽一支煙,好嗎?”她回答說:“好的。”
這時,他會躺在旁邊,很從容地談些國家大事,或朋友學生。談得興起,他就說:“我再來一支,好嗎?”許廣平同意了,他會談得更高興。
日子,就這樣在平淡的生活中幸福而緩慢地度過。
02 經濟窘迫,險遭嫌棄
從那之後,許廣平不僅要在家中照顧孩子,還要照料魯迅的衣食起居,無暇外出工作,是以,家裡全部的開銷都落在了魯迅一個人的肩上。
魯迅的學生和朋友多,他們經常來家裡吃飯,為此許廣平經常一個人操辦七八個人的飯菜。
許廣平每天都在柴米油鹽中操勞着,在日複一日的生活中,那個開朗、知性的女孩逐漸淪為埋頭于家務的主婦,兩鬓還肉眼可見地長起了些許白發。
當初最吸引兩人的優點被生活日漸消磨掉,兩人的感情濃度也逐漸變淡。
一天傍晚時分,魯迅的學生蕭紅來登門拜訪,許廣平開始張羅着飯菜,蕭紅一時興起,為了表達心意,她便下廚房做了幾個韭菜盒子。
随後,蕭紅端上來一盤鮮黃酥脆的韭菜盒子,魯迅急忙嘗了幾口,稱贊道:“沒想到你文筆好,還會做北方小吃,真是讓我意想不到啊!”随後又吃了幾個韭菜盒子。
對于油炸食品,魯迅應該少吃的,許廣平立馬勸說:“你要戒煙戒酒,油炸食品要少吃,你的身體不好。”
魯迅聽完後,略帶不悅地說:“客人的廚藝,我多吃幾個表示禮貌和尊重,你不能了解嗎?”
許廣平聽後鼻子微酸,委屈感油然而生,本來做飯又累又髒,還被魯迅一頓埋怨,照顧了他大半生,到頭來還不如一個學生的幾個油煎餅。
随後,蕭紅晚上打算離開,魯迅又叮囑許廣平送她到樓下,并為蕭紅支付車錢。久而久之,本就經濟窘迫的小家庭,更是無力支出大大小小的費用。
不僅如此,還要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營養以及補貼家用,開銷極大,許廣平隻能節衣縮食來度日。
看到衣服上脫線和破洞,也舍不得買新衣服,隻是在衣服上縫補了一層層大大小小的更新檔。
孩子滿月時,有個朋友送來一床被面當賀禮,當時的許廣平多年沒買過新衣服,她不舍得将這麼漂亮的布做成被面,于是用這塊布做了一件旗袍。
魯迅一家
這件旗袍是許廣平婚後唯一的一件旗袍,即使顔色和布料并不是上等的,但成了她日後生活中的一抹亮色。
1936年,魯迅患病,許廣平日夜不分地在魯迅的身旁照顧,但在魯迅枕邊放着另外一位女性的照片。
照片中的女人身着一身長裙,面容美麗,魯迅時常盯着這張照片出神。
許廣平裝作毫不在意,并未追問照片中的女人究竟是誰,畢竟她才是陪伴在魯迅身邊的人,照顧魯迅也是她身為妻子的責任。
1936年10月一天晚上,許廣平每給魯迅揩手汗,他都緊緊攥住她的手,仿佛要拽住自己的生命。
次日淩晨,魯迅預知将要和妻子訣别,緊緊拉着許廣平的手,叮囑道:“忘記我,過好自己的生活!”魯迅就在妻子的淚光中與世長辭。
03 慘遭被捕,受電刑摧殘76天
魯迅去世後,日本人派出很多曾跟魯迅交好的人來遊說許廣平,勸她多宣傳中日友好。
但許廣平深明大義,對他們說:“魯迅要是知道你們這樣做,他會後悔把你們當朋友。”
1936年12月,許廣平正在家中喂孩子吃藥。女傭急忙沖進來說:”夫人不好了,日本人來了!”
許廣平早就料到了這一天,她讓女傭帶着海嬰去朋友家中避一避,自己則去跟日本人周旋。
日本人進來後,立馬拿出了繩索将她綁住,還将屋子翻了個底朝天,搜出來兩本書刊和魯迅的日記。幸虧魯迅的手稿已經被許廣平藏了起來,免遭一劫。
許廣平與兒子
在之後的幾天,許廣平和一衆犯人關押在一起,狹小潮濕的空間裡擠了十幾個人,其中一人看到許廣平是生面孔,還向她傳授了自己的受刑經驗,讓許廣平有了心理準備。
果不其然,日軍為了想從她口中得知魯迅的親筆手稿,對她實施鞭刑,脫去衣物的許廣平被打得皮開肉綻。
接下來是電刑,高強壓電流滋滋滋地穿遍全身,讓許廣平一次又一次昏厥,而許廣平意志沒有被摧毀,依然在苦苦支撐,始終沒有松口。
日軍對她束手無策,隻好把她關押到了汪僞統計局。
比起日本人的兇狠殘暴,汪僞統計局的手段更是令人發指,既然嚴刑拷打沒有用,那就用污蔑和陷害這一招。
于是,每當日本憲兵出動搜捕進步人士時,都會将許廣平押在汽車上,制造許廣平投敵叛變的假象。
但是他們的如意算盤落了空,因為沒有人相信她會真的叛變投敵。
許廣平與兒子
在日軍手中,許廣平被整整關押了76天,她被打得皮開肉綻,鮮血凝固堵住了傷口,舊傷和新傷早已混合得分不清了,皮膚被多次電刑而變得黝黑。
這76天的非人待遇常人都難以忍受,何況她一個女子,但許廣平卻咬牙堅持了下來,沒有絲毫地動搖。
直到1942年春天,奄奄一息的許廣平,才被魯迅的昔日好友内山保釋出獄。
04 重新開機事業,争當進步人士
1941年底,上海成為人間地獄,許廣平堅持留在上海,這裡是她與魯迅在一起生活多年的地方,有很多美好的回憶。
而且魯迅生前留下了很多手稿,若去外地避難一定會在途中大量散失。
許廣平認為越是在艱難的地方,越需要有人留守,她作為魯迅的遺孀,有責任留在上海,為抗戰做一點兒貢獻。
許廣平與兒子兒媳
從前那個埋頭于家務的許廣平不見了,搖身一變成為一個進步人士,她堅定地加入了由何香凝組織的上海婦女界難民救濟會,除了妥善安置難民,她還走上街頭召集大家為前線将士募捐物資。
另外,許廣平大力宣傳文化,發表了很多紀念魯迅的文章,極大地鼓舞了中國軍民的士氣。
抗戰勝利後,許廣平把多年來的經曆寫成了一本書,并出版發行作為日寇的罪證。
新中國成立後,許廣平受邀北上擔任全國婦聯、中國民主促進會等重要職務,為新中國的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許廣平晚年
1961年6月6日,許廣平正式加入了我黨,在日記中寫道:“1961年6月6日是我最有曆史意義的一日,我活着要做些有意義的事。”
但不幸的是,在1968年3月3日,許廣平因突發心髒病不治身亡,享年70歲。
05寫在最後
在學生時代遇到的愛情往往真摯而又熱烈,魯迅對于許廣平來說,就是黑暗中的明燈,讓她從封建家庭走出來看到了明亮的前程。
她愛得不顧一切,愛得轟轟烈烈,丢掉名分與理想,最後所剩無幾。
雖然許廣平在那幾十年的婚姻生活裡,她并未擺脫封建思想的桎梏,也短暫地迷失在家庭的雞毛蒜皮裡。
所幸的是,後來的許廣平堅持自己的夢想,一心一意為國為民,不求回報不求收獲,終于做回了那個學生時代意氣風發、意志堅定的知識女性。
也正是如此,在魯迅離世之後,許廣平再無夫妻,她有着至死不渝的信仰,她的晚年都在參與救亡圖存之中度過。
許廣平與魯迅的愛情,他們互相成就,彼此都不是對方的附屬,不是裝飾品。
許廣平是偉大的,她在生命最後的幾十年都選擇繼承丈夫的遺願,站在家族利益之上,顧全大局,走了一條尋常女子難走的路,也使家國的繁榮得以續寫。
作者|E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