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捐官”的背後,是封建王朝的一本爛賬

作者:磅礴思維

“莫笑滿卷書意氣,無非一念救蒼生”

本文3451字,讀完約需5分鐘

大家好,這裡是“磅礴思維”。今天和大家聊一聊“捐官”這件事。

引言

“學而優則仕”,今天的畢業生們,如果想走上仕途,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參加國家和地方的公務員考試。

而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科舉制”外,還有一種今人看來匪夷所思的制度:捐官。

換一句話說,就是花錢買官。

朝廷放出空缺官職,明碼标價,有意者公開競拍,價高者得。

富商們隻要願意花錢,就可以走馬上任,過一把官瘾,體驗一下為人父母官的感覺。

“賣官鬻爵”的背後,究竟隐藏着怎樣的深層次邏輯?

捐官:一件公認不要臉的事

捐官是一件不要臉的事。

人精中的人精——皇帝和大臣們何嘗不明白這個道理:“捐官”有損朝廷臉面。

“捐官”的背後,是封建王朝的一本爛賬

《雍正王朝》太子賣官

《雍正王朝》裡面有這樣一幕,太子為了歸還國庫虧空的欠款,病急亂投醫,公開賣官鬻爵。

上書房的大臣們對此大感不齒,阿哥們更是興奮于找到了扳倒太子的手段,老皇帝康熙知道後更是氣的差點背過氣去。

讀書人是最好臉面的,可能背地裡、私底下切切實實大家都幹着賣官鬻爵的事,但是,誰也不敢把這件事放到台面上。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儒家的救世濟民思想是讀書人常常挂在嘴邊的。

“官者,天下之公器也;吏者,民之所懸命也。”

官和吏作為政策法令的執行者,更是一方父母官,關系着一方百姓的身家性命,也幹系着朝廷的根本。

是以,一般情況下,誰敢公開“賣官”,一定是會被政敵痛打一通的,輕則丢官,重則喪命。

一件不要臉的事情,最終能夠落地推行下去,這背後是封建王朝财政崩潰的無奈,是一個古代王朝走向生命周期的必然。

隻要能活下去,朝廷的臉面又算得了什麼。

畢竟,不要臉的活着,苟延殘喘的延續統治,也是活着啊。

經濟賬:封建帝王當家必修課

治大國如治小家。

一個家庭裡面,年輕人負責掙錢,供養老人和小孩。

國家也是如此,有花錢的途徑,也要有賺錢的手段,要想穩定發展,最起碼要收支平衡,甚至有所盈餘。

在通貨膨脹,這個終極武器沒發明出來,古代封建王朝的收入其實很有限,正常手段隻有兩種:稅收和壟斷專營。

稅收很好了解,最普遍的就是農業稅、商業稅。

壟斷專營,就是借助朝廷對特定資源的壟斷權力,來變賣資源擷取收入,比如漢朝開始的鹽鐵專營,後來的瓷器、絲綢、茶葉的專營也是如此。

“捐官”的背後,是封建王朝的一本爛賬

鹽鐵論

正常情況下,這兩份收入就可以維持王朝的正常運轉。

但是,這兩種手段都存在一種先天的弊病:中間環節太多。

巨大的利益面前,總有中間商賺差價,損公肥私更是難以避免。

尤其是封建王朝後期,腐敗成為常态,底下的官員A錢的A錢、走私的走私,無論是稅收還是專營,朝廷真正能夠收上來的收入十分有限。

哪怕是增加稅收的範圍和力度,也會在征收環節,被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僚體系攫取掉絕大多數收入。而為了達到朝廷下發的稅收要求,地方上十倍于中央的稅收要求更是成為常态,苛政猛于虎,這種情況下,老百姓造反是遲早的事情。

“捐官”的背後,是封建王朝的一本爛賬

《雍正王朝》地方官員收取的過橋稅

更關鍵的是,走下坡路的封建王朝通常還伴随着其他難題:民變、災變、外部戰争。

而這些,都意味着巨大的開銷,收入下降,開銷遠遠增大。

剛開始,還能指望國庫積攢的盈餘,但很快,國庫就會面臨虧空。

這時候賢明一點的君主可能就會帶頭節約,拿皇帝大内的小金庫來填補虧空,甚至鼓勵後宮開啟小作坊生産,但是,這些都隻是杯水車薪,無濟于事。

代表性的就是崇祯皇帝,衣服打更新檔,捐出自己的金庫,自己的皇後還做女工,但是最終卻凄慘的吊死在煤山上。

另一個代表是道光皇帝,衣服打更新檔,号稱史上最摳門的道光皇帝,卻依然難改清朝的窮途末路。

畢竟,在官員們心中,天下是你皇上一個人的天下,而我A錢的錢财是我個人的錢财。

“捐官”的背後,是封建王朝的一本爛賬

崇祯皇帝

“捐官”的背後,是封建王朝的一本爛賬

道光皇帝

破局的方法

那麼,面對這種情況,帝王們難道就束手無策了嗎?

其實不然,擺在帝王面前的有兩條路。

第一條路,改革,古代也叫做變法,主要是針對稅收。

第二條路,非正常斂财手段。

要想維護王朝的長久繁榮,從根本解決問題,按道理來說,隻能選擇第一條路。但是,這條路在曆史上其實沒有真正走通過,執行者更是無一善終。

商鞅變法,商鞅被車裂而死。

王安石變法,被賤人陷害回家,變法被全部推翻。

張居正“一條鞭法”,張居正死後被抄家,家族流放,差點被開棺鞭屍。

雍正皇帝“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稅”死後立馬被親兒子推翻,執行的官員田文鏡、張廷玉等更是遭到訓斥。

可以說,在古代官僚制度下,第一條路本身就是走不通的。

因為,皇帝需要依賴官員體系來執行自己的政令。

于是,擺在帝王面前的隻有第二條路,解一時之急的“權宜之計”。

非正常斂财手段

前面也說過,稅收和專營是太平年間的正常手段。

除了這兩種以外,古代帝王們還有兩種其他的非正常斂财手段:抄家和捐官。

抄家,抄的是誰的家?是中間商的家。

也就是稅收和專營過程,從百姓到過苦的中間環節裡面,通過損公肥私獲得了巨大利益的官員。

皇帝們雖然沒有辦法對抗整個官僚制度來推動稅收改革變法,但是,對付其中個别的官員卻是綽綽有餘的。

而且更關鍵的是,抄家這個事情,皇帝可以親自動手,基本上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最典型的兩個例子,一個是雍正抄江南織造曹寅的家,也就是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是絲綢壟斷專營過程最大的中間商。雍正西北用兵,也就是前面說的外部戰争,國家入不敷出,隻好拿曹寅開刀。(順帶說一句,雍正可以說是古代唯一一個變法和斂财兩條路都嘗試了的帝王)

“捐官”的背後,是封建王朝的一本爛賬

雍正:兩條路都敢嘗試的封建帝王

另一個是嘉慶抄和珅的家,和珅可以說是整個乾隆朝,國家收入來源裡最大的中間商。乾隆死後,嘉慶皇帝立即查抄和珅,抄沒和珅家産充實國庫。

“捐官”的背後,是封建王朝的一本爛賬

乾隆朝最大的中間商:和珅

但是,如前面所言,非正常斂财手段隻能解一時燃眉之急,卻難以根本上扭轉國家的局勢,而且随着官僚統治階級的腐敗越來越深入,這個問題會更加無解。于是,在嘉慶皇帝死後,道光皇帝就過上了打更新檔的苦日子。

到了光緒皇帝,連禦膳房的太監都當起了中間商,光緒皇帝吃的雞蛋就比市面上貴幾倍價格,甚至連軍機大臣們傳遞奏折都需要花上千兩銀子打點宮裡面的太監,可以說,整個國家的制度都已經從根本上腐爛。

《清史稿》記載,光緒皇帝每日要食四枚雞蛋,每年吃雞蛋要花費12000兩白銀。

自幼長于深宮的他一直以為雞蛋是價格不菲的奢侈品,吃得起雞蛋的人非富即貴,宮外的平民百姓人家一定吃它不起。

因為禦膳房報上來的賬目明細上清清楚楚寫着:雞蛋采購價是“每個三十四兩銀”。

三十四兩銀子買一枚雞蛋,下這蛋的雞是吃啥長大的?

一天早晨,光緒一邊吃着雞蛋羹,一邊盯着侍立在旁的老師翁同龢的眼睛問道:“雞蛋價格如此昂貴,師傅可曾經常吃?”

深谙個中奧妙的翁同龢忙不疊答道:“臣隻是在祭祀大典或過年過節時,才偶爾吃一次雞蛋 。平時可不敢輕易吃它,臣家已經很久沒吃,臣早已忘了雞蛋的滋味了。”

捐官:是無奈也是必然

但是,抄家這種事情,也不能幹多了。

以A錢犯罪的名義,抄一兩個官員的家,官員們還不會反對。

但是,一旦抄家的人數多起來了,官僚體系就會無形之中聯合起來生成巨大的阻力。

是以,賣官鬻爵這件事,雖然既不合理,也辱沒了朝廷和讀書人的臉面,卻成為了皇帝和大臣們心照不宣的斂财手段。

賣官這件事,還有一個好處,它也幾乎沒有中間商賺差價,賣官的收入可以直接收到國庫或者皇帝的小金庫裡。

《走向共和》裡,為了防備虎視眈眈的小日本,軍機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要為北洋水師采購必要的軍艦和彈藥,國庫裡卻是一分錢也拿不出來。

“捐官”的背後,是封建王朝的一本爛賬

晚清北洋海軍軍艦

“捐官”的背後,是封建王朝的一本爛賬

最後,也是以“海防捐”的名義籌備了300萬兩白銀。(海防捐于1884年設立,1888年在醇親王的大力支援下正式成立)。

前面也說了,捐官這件事,沒有中間商賺差價,這樣也就導緻了海防捐的籌集的資金,就直接被慈禧太後挪用在了頤和園工程上。

1887年李鴻章曾經上過奏折,提到過海防捐:

“惟此次展限捐輸,系專備海軍衙門支款,并撥作北洋三鐵艦及續購四快船用費暨東三省練軍月饷之需,在在均關緊要。即旅順船塢工款,直隸所收展限捐項,僅及得半之數。”

李鴻章提到所得款項,僅拿到了一半,實際上,這個資料也是有水分的,海防捐的錢,大都用在了修頤和園上面,梁啟超也曾經談論過海防捐:

“當海軍之興,未及兩年,而頤和園之工程大起。舉所籌之款,盡數以充土木之用。此後名為海軍捐者,實則皆頤和園工程捐也……”

結尾

是以,捐官的背後,其實反映的是封建王朝的一本爛賬,腐敗的上層建築,為了苟延殘喘,為了延續自身奢靡的生活選擇的一種手段,也是封建王朝難以跳脫曆史周期律,逐漸走向生命盡頭的無奈。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歡迎點贊+評論

頭條号“磅礴思維”往期推薦:

擴招的隐患,新一輪“國企下崗潮”會不會到來?

盤點“專家”離譜言論:專家翻車的背後,失掉的不止是公信力

全球第一經濟體之争:中國能超越美國嗎?

大放水時代,中國房地産未來誰來接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