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6歲年薪百萬,萬裡挑一的天才少年們,究竟赢在哪?

文 | 米粒媽

自2019年6月,華為宣布啟動“天才少年招聘計劃”之後,我們被它無數次刷屏。

這是一項由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發起的,用頂級挑戰和頂級薪酬去吸引頂尖人才的項目。

其中最優秀的人才,年薪可達到201萬元!

巨額的薪資伴随的自然是嚴苛的篩選條件,是以能入選的“天才少年”,注定都是萬裡挑一的人中龍鳳。

是以這個項目從推出的那天起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每次公布有新同學加入,總能引起轟動。

米粒媽自然也很關注,不為别的,主要是為了看看“别人家的孩子”都是什麼樣。

别說,經過幾年的觀察,我還真看出了點心得,今天就跟姐妹們聊聊。

最近一位沖上熱搜的“天才少年”,是電子科技大學的博士生甯博宇。

26歲的他在華為去年的秋季校招中,經曆了十幾輪面試脫穎而出,拿下了年薪百萬的offer。

米粒媽翻看了他的履曆發現,真是應了那句話,真正的牛娃都是全面牛!

在專業學術上,他大四時就被保研到通信抗幹擾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

研究所學生一年級的時候直接轉了博,這可是實驗室史無前例的創舉。

博士四年期間,甯博宇在通信領域期刊/會議上共發表了21篇論文,并作為學生參與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等,還曾受邀多次前往國外交流。

這些經曆随便挑出幾項來,都足夠矚目了,但這些還隻是甯博宇有趣靈魂的冰山一角!

與人們刻闆印象中的“學霸”形象不同,他不是那種咬牙苦學的刷題選手,甯博宇從小到大一直是一個愛玩、愛運動的孩子。

國小時候,同學之間風靡悠悠球,他也買來玩。這一玩不要緊,直接玩成了成都市悠悠球電視大賽冠軍。

高中的時候,甯博宇又迷上了跳高。

他不光靠感覺去練,而是把科學技術融入其中。

利用牛頓第二定律+抗利尿素原理減輕體重、增加起跳加速度,一舉打破了成都四中塵封了24年的跳高記錄。

大學的生活就更豐富多彩了,他陸陸續續拿下了新加坡國立大學街舞之夜冠軍獎、電子科技大學男子跳高冠軍、男子蛙泳冠軍等多項榮譽。

在學習和運動之外,他竟然還有精力在B站做視訊!

靠着記錄生活日常、拍搞笑段子、測評數位産品等等有趣的内容,他已經累計獲得了600萬的播放量!

看了甯博宇的履曆,米粒媽真的很震驚。

不僅是對頭腦聰明又活力無限的少年感到震驚,而是我從他的成績背後,看到了一對大膽放手的父母。

在甯博宇的自述中,他的父母出身農村,但讀書很厲害,算是考一代。

多年來摸爬滾打,最終成功留校任教,按說,他們比誰都更懂得學習與努力的重要性。

但他們并沒有苛求自己的孩子隻把眼光放在學習上,而是支援他鑽研自己的愛好,鼓勵他去參加比賽。

父母的信任和接納,讓甯博宇能從自己喜歡的事情中獲得正向回報,并不斷保持思考、精進。

擁有了這樣的内驅力,無論在哪個領域,他都能找到學習的樂趣。

每個優秀的孩子,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迹,那得益于父母在一點一滴中的灌溉和培育。

無獨有偶,作為入選2020年“天才少年”的唯一一名女生,姚婷的成功,也是源于父母激發出的内驅力。

她出生在湖南益陽,父母都是普通上班族,沒有什麼背景。

讀國中時,她成績并不拔尖,中考成績在當時來說,處于中等水準。

考上的高中,也不算什麼名校。

來自普通家庭,讀着普通高中,看上去平平無奇。

但命運的改寫,就是從這時候開始。

由于初三學業壓力陡然變大,再加上青春期的叛逆心理,姚婷對于學習的熱情大不如從前,甚至開始敷衍了事,本就算不上拔尖的成績更是一落千丈。

姚婷的父親看到了她的成績單後,并沒有大道理的說教、批評,而是和女兒進行了一次深入的談話。

他問姚婷:“你有沒有想過以後?現在我們家的條件養你沒問題,但如果你繼續這樣下去,以後不靠父母了,你自己要過什麼樣的生活呢?”

這次深談,讓姚婷第一次認真考慮起了自己的未來。

她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奮起直追。

雖然沒有考上好高中,姚婷卻對自己很有規劃,十分自律,3年後順利考上名牌大學。

上了大學後,姚婷也沒有松懈。

她繼續在大學裡潛心學習,并借各種課外活動提升自己:

參加辯論隊、中英文演講、物聯網大賽......

好的環境,飛快塑造着一個人。

姚婷一路直博,研究課題、參加學術會議、出國學習......

最終成功入選了華為“天才少年”,年薪156萬。

也正是她被激發出的強烈的内驅力在一直推着她前進,她才能不停地比别人快一步預習,快一步思考,快一步規劃下一步該走的路。

當姚婷的新聞上了熱搜後,有網友評論說:

“我剛剛死乞白賴才跟老闆談下了5000的薪資,沒想到人家一出校門就有人上趕着給150萬的年薪,這實在太紮心。你奮鬥一輩子都未必能達到的終點,卻隻是人家邁出校門的起點。”

米粒媽一直都覺得,讀書是通往成功,改變命運的最有效途徑。

它沒有門檻,隻要你肯努力,什麼時候開始都不算晚,隻要你肯堅持,機會就是均等的。

同樣也入選了華為天才少年,姚婷的博士同學張霁,就是對這句話最好的诠釋。

我相信,看過他履曆的人,也許對他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幸運吧。

因為他大學畢業于一所三本院校,最終卻拿到了天才少年計劃的頂格薪資201萬!

而且,從薪資角度來說,華為的201萬隻是張霁的一個普通選擇而已。

但其實,他的幸運、他的天才之路,全靠自己規劃,并非上天眷顧。

這種“選擇”的權利,正是張霁從三本到985,一路以來一步一個腳印,以踏實的努力和過硬的成果為自己争取來的。

相比其他“天才少年”,他的起點,實在太低了。

姚婷雖然中考時掉了隊,但高中三年一直嚴格自律,考上了重點大學,之後的路更是奮起直追。

而張霁聯考失利,又複讀了一年,才勉強考上了當地一所三本大學。

當時的學校裡,很多人都抱着“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态,随波逐流的開始了學習生活。

但他不一樣,從入學的那一天起,張霁就規劃好了自己的大學生活:過英語六級、學好大學課程、考研考博。

大學四年,他上課就在第一排認真做筆記,有空就泡圖書館,參加各種專業技能比賽,拿到了許多專業證書,各科成績都排名前列。

星光不負趕路人,他順利考上了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的研究所學生,3年後,張霁又去了心儀的華中科技大學攻讀博士。

讀博期間,張霁也有計劃的發表了許多論文和專利。他優秀的科研能力,正是華為最看重的一點。

原來,成為“天才少年”的路,他早規劃過每一步。

無數個平凡的日子才造就了今日的不平凡,當你拼盡全力的努力過,成功隻不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甯博宇的好奇心,讓他對萬事萬物都保持着強烈的探索欲。

而父母并沒有認為他那些與學業無關的愛好是“不務正業”,反而給予他力所能及的支援,這些都是甯博宇勇往直前的底氣。

這讓米粒媽想到之前寫過的一部紀錄片《小小少年》。

片中,兩個人大附高三男生陶啟澤和張宇晨從國小六年級開始合作搭檔做機器人,他們一個對結構感興趣,一個對程式很擅長,當年倆人就因為這個特長上岸人大附早培。

陶啟澤的媽媽說,如果兒子把用在機器人身上的一半精力放在學習上,相信他在班級裡,成績會更好。

但她不忍心。

她希望兒子能做自己喜歡的事。她不希望兒子的生活裡隻剩下學習。

機器人對于他們來說,是願意付諸努力的堅持,而不是小孩子喜歡起什麼來的三分鐘熱度。

陶啟澤和張宇晨最後選擇了出國讀書,也許未來,他們并不會再做機器人相關的研究,但那種被家人全力支援過的感覺,會支撐他們闖過人生中的每一個關卡。

面對厭學的姚婷,父母沒有苦口婆心地唠叨,沒有怒火攻心地吵鬧,而是把她放在一個成年人的位置上,讓她意識到,能為她未來負責的人,隻有自己。

張霁的父母也是一樣,從小對他的教育方式就是:不指導,而是引領他自己做選擇。

天才少年不常有,但我們卻可以從這些天選之子的身上,看到他們背後家庭教育的閃光之處。

教育孩子們學會獨立思考,學會為自己的人生負責,而在那之後,我們隻要對孩子的決定保持尊重和信任就好。

個人簡介:@米粒媽愛分享 米粒媽,美國海歸,海澱家長。專注學習幹貨、教育經驗和升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