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小編在三灘鎮拍攝龍眼花時
被美美的龍眼花和屋頂上兩隻石獅
吸引到了一處阿公廳前
小編一邊拍攝一邊走進了該阿公廳
擡頭就發現了門頭上這一塊特别的牌匾
上面寫着四個大字:文武解元
落款是文進士劉明華和武進士劉斯榮
(此兩人的故事文末會有詳細介紹)
這個阿公廳就在三灘鎮學田村黃坭坎,族人為亞山潭頭劉明鏡的後裔。在博白,祖屋上能挂“文武解元”這個牌匾的少之又少!說明他們的祖先一定大有來頭!随着采訪的深入,小編意外發現原來這裡是民族英雄、抗法名将劉永福秘書劉月海的家,真的是不簡單啊!
(阿公廳大門)
(阿公廳西北側的炮樓)
劉月海的後人劉原東告訴小編,他們的阿公廳原來還挂有一塊光緒皇帝的特旨“賞戴花翎”(四品官)。這塊“賞戴花翎”是光緒皇帝特旨(授權)劉永福賞戴給跟随他抗法、抗日有功的秘書劉月海,可惜這塊花翎于2015年6月發現丢失了。
現在懸挂的隻是“賞戴花翎”的複刻品。一般這種皇上的“特旨”,是族人先祖的榮耀和驕傲,是所在族人的私有物品,别人偷去又有什麼用呢?後來,劉月海的後人也曾經為找尋此“賞戴花翎”努力過,不過最終還是杳無音訊。各位萬能的網友,如果有線索的可以留言。
文中提到的四位主要人物簡介(摘自《博白大觀》):
01劉永福簡介劉永福(1837-1917),字淵亭,俗名劉二,祖居博白縣東平鎮富新村,生于防城,晚年定居欽州。他是19世紀中著名的愛國将領,被授予清代武官的進階軍階“建威将軍”。鹹豐七年(1857年),劉永福參加天地會。1866 年建立黑旗軍,率部過越南,在安禮、高平、六安、保勝(老街)一帶屯墾,肅清匪患。1873年,法國侵略軍進犯河内,劉永福應越南阮氏王朝之請,出兵抗法,擊斃法軍統帥安邺,越王封劉永福為三宣副提督。1883年5月,在河内的紙橋戰鬥中,黑旗軍又擊潰法軍,打死了法軍統帥李威利。越王封劉永福為三宣提督,一等義良男爵,兼督辦北圻、宜光軍務大臣。次年,中法戰争爆發,清政府任命劉永福為提督,率軍馮子材部共抗法軍,取得洮大捷等重要戰果。清政府賜予劉永福“依博德恩巴圖魯”名号和“三代一品封典”榮譽,欽授振威将軍,晉授建威将軍。1894 年夏,中日甲午戰争爆發,清政府令劉水福協理台灣軍務,并率黑旗軍赴台。劉永福率台軍民在苗粟、彰化、嘉義等地英勇抗敵,先後斃傷日軍32000多人,擊斃日軍将領北白川能久中将和山根信成少将。1911年春,劉永福加入孫中山的同盟會。同年 11 月出任廣東民團總長,不久器職,定居欽州。1917年1月9日,劉永福病逝。02劉月海簡介劉月海,博白縣三灘鎮學田黃妮坎村人,劉永福的秘書。1894 年,中日甲午戰争爆發,劉月海随劉永福渡海抗日保台。在台灣抗戰中,随劉永福出生人死,英勇作戰。後劉永福奉光緒皇帝的特旨,“賞戴花翎”(四品官)給劉月海。03劉明華簡介劉明華,号西屏,博白縣三灘那秀村人。清光緒九年 (1883年) 和光緒十年(1884年)兩考均為郁林(即玉林)五屬第一名。光緒十一年(1885年)科桂林鄉試榮獲第一名,中解元。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 年)科殿試二甲第69名進士,被欽點為吏部主事。戊戎年間,郁林五屬天地會起事,他奉命回鄉安頓鄉邦,有功于邑,飲賞四品官銜。他曾建立郁林五屬劉氏大宗祠,助建鴉山(即亞山)振興書院。後受聘為縣團務局局長,終年 47 歲,有《小藤花廳詩集》等作品傳世。04劉斯榮簡介劉斯榮,博白沙陂鎮浪車人,清光緒十四年(1888 年)武進士,欽點營用守府,兩廣巡檢。為官清廉,辦案累察情由,嚴防有錯。曾任縣團務要職1898年,劉斯榮和秦永年(光緒年間武進士,今博白鎮城東村東門嶺屯人)支援“三點會”活動。中日甲午戰争爆發,随劉永福将軍赴台抗日,後随軍内渡回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