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個體對學業任務超出其能承擔範圍的感受,會産生挫敗感并且導緻适應不良 目前國内外學者對于學業壓力概念的界定不盡相同。 國外

作者:鹿羽情感v

個體對學業任務超出其能承擔範圍的感受,會産生挫敗感并且導緻适應不良

目前國内外學者對于學業壓力概念的界定不盡相同。

國外學者Verma和Gupta早在1990年就提出觀點:學業壓力是個體在遭受學習上的挫敗後感受到的失敗後果或者想象失敗後果帶來的精神上的痛苦或者折磨。

同樣的,Convingtion也表示學業壓力是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的未達到預定期望或目标而産生的負性感受。

而Putwain卻認為學業壓力是個體知覺到的對于未來前途迷茫的一種焦慮。

另外,Frydenberg從影響學業壓力的因素進行分析,他認為學術環境壓力是造成中學生壓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學習過程以及學校都是産生壓力的因素。

國内學者陰國恩在1993年提出了自己對于學業壓力的了解,他認為學業壓力

是學生這個群體在學校這個特定的環境中産生的與學習相關的壓力。

林崇德等人則認為學業壓力是個體由于内部、外部因素共同作用所産生的一種緊張或者焦慮情緒。

綜上所述,本文傾向于将學業壓力的概念定義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超出自己所能承擔範圍的與學習有關的事件而引發的緊張或者焦慮等的負性感受。

學業壓力的相關理論模型

(1)壓力易感性模型

Zubin和Spring在1977年提出壓力易感性模型,該模型認為由于不同個體的心理狀況、生理狀況以及生長環境各方面的不同,對于壓力的感受性也會有所差異。

一個壓力感受能力較弱的學生可以承擔較高的學業壓力;一個壓力感受能力适中的學生能承擔的學業壓力的能力也是适中的;而一個壓力感受能力較強的人可以承擔的壓力的能力則較弱。

同樣的學業壓力,可能有的學生就感覺還挺輕松,而另一些學生則感覺無比痛苦,這就說明可能存在壓力易感性的差異。

相對于低壓力易感性的學生來說,高壓力易感性的學生可能會表現出更多的心理問題。

(2)素質一壓力模型

素質壓力理論模型對個體壓力易感性的不同也做出了解釋,同樣認為是個體與環境互相作用所表現,包括個體的遺傳、心理和生理以及家庭、學校、社會等環境。

不同的是,解釋了個體不同易感性的原因跟個體心理彈性有一定關系。

在積極的環境中,不同個體感受到的壓力都表現出相對穩定,發展都相對較好;而在消極的環境中,心理彈性較低的個體相對于心理彈性高的個體感受到的壓力要大得多,個體發展結果相對較差。

(3)壓力的認知理論模型

壓力的認知理論模型認為,壓力的産生依賴于個體對自身所處情境和自身所擁有資源的評估。

個體若是評估後發現自身所擁有資源足矣解決目前問題或是所處情境能夠自己解決,則沒有很大壓力。

個體若是評估之後發現自身不能解決或者自身所擁有的資源不能幫助自己解決問題,則會産生壓力,甚至是失控、緊張或者焦慮,進而降低壓力應對能力,問題解決較為困難。

 參考文獻:

Convingtion,M.V.(1993).A motivational analysis of academie life in college.Higher Education: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rydenberg E,Care E,Chan E,&Freeman E. (2009).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Coping,School Connectedness and Wellbeing.Austral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Zubin J,& Spring B.(1977).Vulnerability:A new view of schizophrenia.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個體對學業任務超出其能承擔範圍的感受,會産生挫敗感并且導緻适應不良 目前國内外學者對于學業壓力概念的界定不盡相同。 國外
個體對學業任務超出其能承擔範圍的感受,會産生挫敗感并且導緻适應不良 目前國内外學者對于學業壓力概念的界定不盡相同。 國外
個體對學業任務超出其能承擔範圍的感受,會産生挫敗感并且導緻适應不良 目前國内外學者對于學業壓力概念的界定不盡相同。 國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