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五代桀燕的結局,惡人有惡報,李存勖攻破幽州城,擒殺劉守光

作者:詩情畫音

後梁動亂期間,李存勖卻在幽州大展拳腳,他率領河東的沙陀軍,殺向幽州,要與劉仁恭、劉守光父子了結上一代留下來的恩怨。

劉守光自從做了皇帝後,信心自我膨脹,想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整編軍隊,擴充兵力,準備出兵攻打易州、定州。劉守光的擴張計劃遭到一個人的反對,這個人名叫馮道。

馮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晚年号長樂老。

五代桀燕的結局,惡人有惡報,李存勖攻破幽州城,擒殺劉守光

馮道是五代時期一個傳奇人物,他的一生,恰好經曆了整個五代時期。在險惡複雜的政治環境中,馮道“曆仕四朝,三為中書”,位不離三師三公,侍奉過十個君主,做了三十多年高官。博得每個政權皇帝的賞識,穩居高位,安渡激流,成為曆史上的“不倒翁”。

有人認為,馮道對形勢有着清醒的認識,不跟着别人一條道走到黑;忠于職守,辦事情既有原則,也講究技巧;為官清正廉潔,一心為民;有膽有識,謀略過人,說他是中國曆史上的“政治完人”。正因為有了這些品質,他才能置身于五代十國那段風雲變幻的曆史時空下,保持人格的獨立、為民請命後還能全身而退。

馮道出道的第一站,就是投奔幽州節度使劉守光,成為劉守光的幕僚。他見劉守光擅自興兵,出面勸阻。劉守光不但不聽,反而将馮道關押起來。

馮道的官聲頗佳,很得民心。燕國百姓聽說馮道被關進大牢,很多人都想辦法營救他,最終還是被人救了出來。史書沒有記載營救馮道的人是誰,也許根本就不止一個人,無從記錄,是以就幹脆不記。

五代桀燕的結局,惡人有惡報,李存勖攻破幽州城,擒殺劉守光

馮道出獄後,料知劉守光成不了氣候,帶全家老小逃離幽州,投奔河東監軍張承業。張承業很重視他的“文章履行”,将他推薦給晉王李存勖。

李存勖任命馮道為書記,向他詢問燕國的情況。從馮道的口裡,知道劉守光要攻打易州。

李存勖正要出兵燕國的時候,王處直派人來請求支援。李存勖便派振武軍節度使周德威率三萬兵馬馳援定州。

李存勖為何要急着攻打燕國呢?有兩個原因。

一是他父親李克用的遺命,李克用臨死的時候,給李存勖留下三支箭,其中一支就是命他射殺幽州的劉仁恭、劉守光父子;另一個原因是出于戰略考慮。

乾化元年(911),劉守光在幽州稱帝,國号大燕。如此一來,李存勖便處于南有後梁進攻,北有契丹侵襲,中有幽燕、鎮定等割據勢力幹擾而陷入多面作戰的不利地位。面對如此形勢,李存勖采取“先取劉(守光),然後專意南讨”的用兵政策,決定先拔除劉守光這根刺。

五代桀燕的結局,惡人有惡報,李存勖攻破幽州城,擒殺劉守光

乾化二年(912)正月,周德威率軍東進到達飛狐,同趙将王德明與義武軍将領程嚴在易水會師,三鎮軍隊進攻燕國的祁溝關,奪取祁溝關後,連夜進軍,包圍了涿州。

涿州刺史劉知溫堅守不出。

劉守奇的門客劉去非在城下沖着城上的劉知溫大呼道:“河東小劉郎來為父讨賊,與你們何幹,為何要堅決死守?”

劉守奇是劉仁恭的兒子,他摘下自己的頭盔賞給了這個門客。守城的士兵聽到喊話,失去了鬥志,很多人都遠跑了。劉知溫鮮有自知之明,知道涿州守不住,打開城門,投降了晉軍。

涿州城牆堅固,劉知溫如果死守,三鎮聯軍能否攻下來,或要多長時間攻下來,都是一個未知數。三鎮聯軍兵不血刃,兩天就拿下了涿州,這是劉守奇的功勞。

周德威認為劉守奇搶了他的風頭,心存嫉妒,在李存勖面前誣陷他,說他是劉仁恭的兒子,同劉守光是一路貨色。

五代桀燕的結局,惡人有惡報,李存勖攻破幽州城,擒殺劉守光

李存勖召見劉守奇,劉守奇擔心獲罪,帶着劉去非和進士趙鳳逃到梁國去了。被後梁朝廷任命為博州刺史。

周德威拿下涿州之後,揮師疾進。九天之後,兵臨幽州城下,另外還派裨将李存晖等人去攻打瓦橋關。

瓦橋關的守将以及莫州刺史李嚴,根本就不做抵抗,晉軍還沒有到,他們便到途中拱手相迎。

劉守光一面緊閉城門死守,一面厚着臉皮向梁朝求救。

這就是前面講的燕國使者史彥章到洛陽,向朱溫說劉守光替朱溫攻打易州、定州,定州王處直從晉國、趙國請來援兵夾攻幽州之事。

劉守光雖然可惡、無恥,但不傻。他知道,朱溫再怎麼不喜歡他,為了牽制河東的李存勖,也隻能捏着鼻子拉他一把。以梁兵的強大,就算打不赢,至少也能吸引圍攻幽州的晉軍南下,讓自己得到喘息機會。

劉守光料得不錯,朱溫果然出兵了,而且還是禦駕親征。

五代桀燕的結局,惡人有惡報,李存勖攻破幽州城,擒殺劉守光

李存勖的部署卻超出了劉守光的意料,他是下決心要滅掉劉守光,根本就沒有打算調動圍攻幽州的部隊。

接下來的事就更出乎劉守光的意料。晉将李存審巧施妙計,以區區數百晉兵,竟然吓跑了七八萬梁兵。

朱溫遭到調戲後,老病複發,病困貝州,繼而傳回魏州,被博王朱友文接回洛陽。

梁軍撤了,幽州失去了強援,劉守光的處境更加危險,隻得下令 死守。周德威見幽州城池堅固,擔心自己的兵力不夠用,便向晉陽請求 支援。

李存勖對幽州是志在必得,要人給人,要錢給錢,立即派李存審率吐谷渾、契苾兩部番兵,前往幽州增援周德威,同時,命李嗣源攻下瀛州(河北河間)等城,對劉守光實行戰略合圍。

周德威有了援兵,便在幽州城四面築壘,準備打持久戰。

劉守光派大将單廷珪率一萬精兵出城迎敵。

五代桀燕的結局,惡人有惡報,李存勖攻破幽州城,擒殺劉守光

單廷珪不愧為幽州第一骁将,呼嘯而出,猶如下山猛虎,勢不可當。晉軍隻得退守龍頭岡。

單廷珪果然骁勇,見晉軍紮住陣腳,周德威站在高處指揮,挺槍大吼一聲:“活捉周楊五!”楊五是周德威的小名。

單廷珪殺退晉兵,殺到周德威馬前,周德威佯裝害怕,掉轉馬頭就跑。單廷珪一路猛追,槍尖幾乎刺到周德威的後背。周德威側身避過,單手抽出鐵錘,一錘把單廷珪打下馬去,晉兵一擁而上将他活捉。

燕兵本來就少,士氣也很低落,見主将被擒,更無鬥志,四散潰逃,周德威趁勢掩殺,把燕軍打了個落花流水。

燕兵見主将被擒,再也無人敢戰,吓得轉頭就跑,潰不成軍。河東軍趁勢追殺,斬敵三千餘人。

周德威殺了單廷珪,分兵兩路,一路攻打順州,一路攻打澶州(今河南濮陽縣),并雙雙告捷。後來,又乘勝出南沙,打敗蘆台軍,攻占了居庸關。

五代桀燕的結局,惡人有惡報,李存勖攻破幽州城,擒殺劉守光

劉守光異常恐懼,再次派人到汴州求救。

朱友珪弑父篡位後,正忙着“穩定局勢”,自己的事都管不過來,無瑕他顧,他給劉守光的使臣撂下一句話:自己的屁股自己抹,就給打發了。劉守光求人不着,隻好自己想辦法,他命大将元行欽率兵駐紮在山北,命騎将高行珪率兵駐紮在武州,作為幽州城的外援。李存勖針鋒相對,派李嗣源去攻打武州。高行珪吃了敗仗,幹脆就不打了,帶領部隊投降了李嗣源。

元行欽聽說武州失守,高行珪投故,帶兵去攻打高行珪。高行珪把弟弟高行周(五代名将高懷德之父)送到晉軍做人質,請求晉軍援助。

李嗣源再次出兵攻打元行欽,一連交戰了八次,差不多把元行欽打成了光棍。元行欽的本錢打光了,玩不下去了,隻得繳械投降。

李嗣源見元行欽是個人才,收他做了義子,改名李紹榮,任命他為代 州刺史。

高行周也被留下為李嗣源做事。他經常同李嗣源的養子李從珂一同率領牙兵作戰,屢立戰功。

五代桀燕的結局,惡人有惡報,李存勖攻破幽州城,擒殺劉守光

李從珂的母親魏氏,先是嫁給一個姓王的男人為妻,生了個兒子取名阿三。李嗣源跟随李克用出師河北,見魏氏秀色可餐,搶過來做了妾。阿三便随母親投奔了李嗣源,拜李嗣源為義父,取名從珂。

李從珂長大成人後,因作戰勇敢而名聲大振。晉王李存勖曾誇贊他說:“阿三與我同歲,打仗和我一樣勇敢,是個不尋常的人啊!”

仿佛叫“阿三”的人,總跟唐朝過不去。朱溫叫阿三,推翻了大唐三百多年的江山,自己做了皇帝。李存勖後來創立了後唐政權,篡奪後唐江山的人,也是一個叫“阿三”的人,這個“阿三”就是李從珂。

周德威圍攻幽州已有一年多時間。開始,幽州的外圍還有不少兵馬,晉軍腹背受敵,周德威不敢全力攻打,于是便連營豎栅,與燕兵對峙。後來,幽州外圍的幾股援兵,先後被李嗣源等兄弟部隊消滅,幽州成了一座孤城。周德威沒有了後顧之憂,下令全力攻城。

四月,周德威率軍直逼幽州南門,将幽州城包圍得水洩不通。

劉守光終于清醒了,知道這個皇帝不好當,再不低頭,說不定晉軍就攻進城,連命都得搭上,于是給晉軍主帥周德威寫信,約他城下修盟。

五代桀燕的結局,惡人有惡報,李存勖攻破幽州城,擒殺劉守光

劉守光派來的使臣見到周德威就磕頭,一副可憐巴巴的樣子。

周德威笑着說:“你們的大燕皇帝還沒死呢!你磕什麼頭?我隻是奉命讨賊,晉王沒有讓我來修盟,是以,修盟本人不感興趣。回去告訴劉守光,叫他别耍花招,如果他是個男人,還有種的話,就出城決一死戰!”說完,命人把來使趕走了。

劉守光更加害怕,又派大将周遵業帶一千匹絹、一千兩銀子和一百段錦出城,獻給周德威,哀求說:“富貴成敗是人生常事,錄功叙過是霸主盛業。劉守光不想替朱溫做事,是以背叛梁國,自己稱帝。沒想到得罪了貴國。現在已經知罪了,并真心悔過。希望貴國能夠原諒。”

“能打仗就快點兒來,不能打仗就投降,說那麼多廢話幹什麼?”周德威說罷,起身離去。

周遵業快怏退回,向劉守光轉告了周德威的話。

劉守光急得抓耳撓腮,無計可施。正在躊躇之時,突聽喊聲震天,晉軍攻城了。劉守光隻得硬着頭皮登城督戰,遠遠看見周德威騎着駿馬,指揮士兵攻城,沖着城下可憐巴巴地喊道:“周将軍,你也是三晉賢士,為何非要把我逼上絕路,難道就不能網開一面嗎?”

周德威沖着城上喊道:“劉守光,你已經是砧闆上的肉,要怪就怪你自己作惡太多,怨不得别人。”

五代桀燕的結局,惡人有惡報,李存勖攻破幽州城,擒殺劉守光

劉守光一時語塞,站在城牆上,放聲痛哭。

不久,平營、莫州、瀛州先後都投降了晉國,劉守光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了。情急人拼命,劉守光也到了拼命的時候,他乘晉軍一時松懈之際,連夜帶兵溜出幽州城,偷偷跑到順州城下,假冒晉軍,大叫開門。守城的晉軍竟然被他騙過了,打開了城門。

劉守光率兵一擁而入,殺死守城的士兵,占領了順州城,又乘勝轉戰 澶州。

周德威得到消息,立即率兵趕往澶州。兩軍在途中相遇,一場混戰,晉軍大勝。劉守光帶着殘兵百餘人,又逃回幽州。

李存勖派張承業到前方去犒賞将士,并同周德威商量下一步的戰略戰術。

劉守光知道張承業到了幽州,派人給張承業送信,表示願意舉城投降。張承業知道劉守光是一個非常狡猾、反複無常的小人,拒絕了他的請求。

五代桀燕的結局,惡人有惡報,李存勖攻破幽州城,擒殺劉守光

劉守光實在無法可想了,隻得派人到契丹去搬救兵。

契丹酋長耶律阿保機也聽說劉守光是一個不守信用的人,拒不出兵。求饒别人不答應,求援别人不肯來,劉守光急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他知道,要想活命,唯一的出路隻有投降,于是厚着臉皮,再次派人向周 德威乞降。

周德威始終不肯答應。

劉守光無奈,隻得親自登上城樓,沖着城下的周德威喊話:“我已經走投無路了,求将軍寬限時日,等晉王來了,我便開城投降。”

周德威讓張承業傳回太原報告幽州的戰況,并向李存勖轉達劉守光請降的意思。

李存勖想親自完成父親的遺願,不想假手于人,于是讓張承業留守太原,自己率領一支人馬趕往幽州,直接來到幽州城下,讓士兵喊劉守光上城答話。

五代桀燕的結局,惡人有惡報,李存勖攻破幽州城,擒殺劉守光

“劉守光!”李存勖沖着城上大喊道,“朱溫篡逆,我本想同你會合河朔五鎮兵馬,光複唐朝,你不肯與我同心,還效仿逆賊朱溫,自己稱帝,吞并鎮州和定州,因而引起衆怒,你才落得如此下場。勝負成敗是常有的事,必須由你自己選擇。要我來,你有何話說?”

劉守光哭喪着臉說:“我已經是釜中龜、甕中鼈,一切聽晉王的,你給我一條生路吧!”

李存勖也不是一個信人君子,為了将劉守光騙出城,取出一支箭,一折兩段地說:“你出來吧!我們談談,我保證你的生命安全。”

劉守光見李存勖爽快地答應了,以為他心慈手軟,好欺負,含糊其詞地說:“改天吧!改天我出城投降。”

李存勖既好氣又好笑,隻得同周德威一起傳回大營。

當天夜裡,燕将李小喜在城頭拴一根繩子,偷偷地溜下城牆,投降了晉軍。李小喜,就是當年給劉守光出謀劃策、親手捉拿劉守光的父親劉仁恭的那個人。白天,他還慷慨激昂地對劉守光說“自古有戰死的天子,沒有降敵的皇帝”,把劉皇帝感動得熱淚盈眶,決定與幽州城共存亡。晚上,他就溜出城,投降了晉軍。

五代桀燕的結局,惡人有惡報,李存勖攻破幽州城,擒殺劉守光

李小喜告訴李存勖,說城中已經彈盡糧絕,劉守光并沒有投降的意思,他的目的是想拖延時間,等待救兵。

李小喜帶來的消息,正是李存勖想聽到的,其實,他巴不得劉守光拒降。這樣,他就能名正言順地殺了這個惡人,也不必日後背上言而無信的罪名。

李存勖下令,全軍五更造飯,黎明時分向幽州城發起總攻。

晉軍從幽州城四面圍攻上去,喊殺連天,這邊豎梯,那邊爬城,一擁 而上。

燕兵本來就已精疲力竭,哪裡還能支援,即使有心防守,也是防不勝防。晉兵登上城樓,拔去燕國的旗幟,改換成晉國的旗号。

李存勖進城後,派人前去捉拿劉守光,但将幽州城翻了個底朝天,也沒有找到他。

李存勖出榜安民,嚴禁官兵侵擾百姓。封周德威為盧龍節度使,改任李嗣本為振武節度使,派兵去追捕劉守光。

五代桀燕的結局,惡人有惡報,李存勖攻破幽州城,擒殺劉守光

大燕皇帝劉守光打仗不行,逃命的速度倒不慢,城池即将攻破的時候,他帶着大老婆李氏、小老婆祝氏和三個兒子劉繼珣、劉繼方、劉繼祚,化壯後趁亂混出城,想逃往滄州。誰知慌亂之中迷了路,像沒頭的蒼蠅一樣到處亂撞,身上又沒帶幹糧,腳也走腫了,無奈之下,躲進一個山洞裡休息。

劉守光見山下有一個村莊,便讓祝氏下山去讨點飯吃。當祝氏走進村莊後,村民見她細皮嫩肉,衣服華麗,分明就是一個貴婦人,不像要飯的。有人詢問她的身份,祝氏竟然毫不隐瞞。她以為,隻要村民知道她是大燕國皇帝的女人,讨口飯吃總該不是問題,說不定還會得到盛情款待。

事情并沒有祝氏想象的好,大燕國皇帝劉守光在百姓中的形象很差,而李存勖占領幽州後,嚴禁官兵擾民,在百姓中有一個較高的印象分。老百姓都很單純,要求也不高:不管誰做皇帝,隻要讓他們過上安定的日子,那就是好政府;否則,就是壞政府,那就是混蛋。李存勖與劉守光相比,混蛋當然是劉守光。

村民們一邊假意答應給祝氏安排食宿,讓她去把山洞的劉守光等人接過來,暗中卻派人去通知晉軍,讓他們來捉這群漏網的大魚。

李存勖正在喝酒,見劉守光和他的兩個妻妾、三個兒子被押進來了,大笑地說:“劉守光啊!劉守光!你是幽州城的主人,客人來了,你怎麼跑去躲起來了呢?”

劉守光跪在地上,磕頭如搗蒜,隻求饒命。

李存勖命人将他同劉仁恭關在一起,讓人給他們送去酒飯。

劉守光已有兩天沒有吃飯了,正是饑腸辘辘的時候,也不顧什麼形象,抓起碗,狼吞虎咽大吃起來。

乾化三年(913)十二月,李存勖下令班師,臨行前,他讓掌書記王 緘起草“露布”。

“露布”是一種檄文的名稱,唐朝以來,軍中多把奏捷文書稱“露布”,這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沒想到在王緘身上出了一個超級大洋相。王緘雖然是掌書記,但并不知道露布的典故,就把文書寫在白布上,讓人捧着白布來見李存勖。衆人有知道典故的,哪裡還能忍得住,狂笑不止,一時間成為笑談。

五代桀燕的結局,惡人有惡報,李存勖攻破幽州城,擒殺劉守光

李存勖要羞辱劉仁恭、劉守光,讓他們父子倆戴着枷鎖,頂着王緘發明的“露布”,跟着大部隊回太原。

劉仁恭好歹也算是一個響當當的人物,沒想到大好江山被寶貝兒子徹底葬送了,他吐了劉守光一臉唾沫,大罵道:“你這個逆子,竟然将老子害到這個地步!”事已至此,說什麼也沒有用。劉守光閉着眼睛,裝作聽不見。

隊伍路過趙州,王镕大擺宴席,迎接晉軍,請李存勖上座,向他舉杯祝賀。酒興正酣時,王镕提出想見劉守光一面。

李存勖命人把劉仁恭父子牽進來,卸去枷鎖讓他們入席。

劉仁恭父子上前拜謝王镕。王镕答拜之後,還贈送他們衣服和鞍馬。劉守光入席之後,仍然是狼吞虎咽,毫無慚色。

五代桀燕的結局,惡人有惡報,李存勖攻破幽州城,擒殺劉守光

李存勖告别王镕,帶着劉家父子傳回太原。

李克用臨死的時候,交給李存勖三支箭,其中一支箭,就是要李存勖除掉背信棄義的劉仁恭父子為他複仇。

李存勖回太原後,将一衆人犯帶到太廟,他要在太廟處置劉家父子,完成父親的遺願。

劉守光臨死前醜态百出,哭着說:“臣死無恨,但是叫臣不投降的是李小喜,他這個罪人不死,臣死後也要到閻王爺那裡去告狀!”

李存勖将李小喜叫來,李小喜瞪着眼問劉守光:“囚禁父親,殺死兄長,吃他們的肉,這也是我教你的嗎?”

李存勖嫌李小喜對原來的主子無禮,将他殺了。

劉守光見李存勖不肯饒他,又絕望地大叫:“我善于率領騎兵作戰,大王要複興唐朝江山、成就霸業,為何不留我一命,我為大王效力啊!”劉守光的妻子祝氏和李氏見丈夫如此沒有氣節,罵道:“陛下,事到如今,求生幹什麼?”說罷,引頸就死。

五代桀燕的結局,惡人有惡報,李存勖攻破幽州城,擒殺劉守光

劉守光仍然哀訴求饒,結果還是身首異處。

劉仁恭被押到雁門,在李克用的陵墓前處死。

李克用臨死時交給李存勖的三支箭,六年後,李存勖總算交還了 一支。

劉家父子在幽州一共當了十九年土皇帝,劉守光做“大燕皇帝”兩年又四個月,大概是因為這對父子作惡多端,太不成體統,是以,“五代十國”裡,沒有給“大燕”排座次。李存勖攻破幽州,既解除了來自劉守光的威脅,又得到盧龍一鎮,擴充了領地。

從此以後,晉、梁勢力開始逆轉,河東占據主動,逐漸轉守為攻;不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内,雙方還是處于戰略僵持階段,展開慘烈的拉鋸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