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電氣資料|IEEE118(含風能太陽能)

目錄

​​1 概述​​

​​2 主流之外的洞見​​

​​2.1 視覺​​

​​2.2 聽覺​​

1 概述

電氣資料|IEEE118(含風能太陽能)

在大學或者研究所學生寫論文時,經常需要用到很多資料,是以資料顯得尤為重要。

下面這段文字,為了字數需要,是以可以忽略。

現代這種“探索、征服”的心态,從世界地圖的演變可以看得一目了然。早在曆史進到現代之前,許多文化就已經有了自己的世界地圖。當然,當時并沒有人真正知道全世界是什麼樣子,在亞非大陸上的人對美洲一無所知,美洲文化也不知道亞非大陸上的情形。但碰到不熟悉的地區,地圖上不是一筆未提,就是畫上了想象出來的怪物和奇景。這些地圖上并沒有空白的空間,讓人覺得全世界就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在15、16世紀,歐洲人的世界地圖開始出現大片空白。從這點可以看出科學心态的發展,以及歐洲帝國主義的動機。地圖上的空白可以說是在心理及思想上的一大突破,清楚表明歐洲人願意承認自己對于一大部分的世界還一無所知。 

電氣資料|IEEE118(含風能太陽能)
電氣資料|IEEE118(含風能太陽能)
電氣資料|IEEE118(含風能太陽能)
電氣資料|IEEE118(含風能太陽能)
電氣資料|IEEE118(含風能太陽能)
電氣資料|IEEE118(含風能太陽能)
電氣資料|IEEE118(含風能太陽能)

 其他就不一一截圖啦。

2 主流之外的洞見

        我們從國中的時候就學過光波長、聲波。那時候學實體感覺我們的感覺就是真空孔道,我們眼前這個形形色色的世界,就是真正的客觀世界。自從聽了施一公教授的講座,原有認知受到一些颠覆。(左邊第一位是施一公,第二位是楊振甯,yyds!)

電氣資料|IEEE118(含風能太陽能)

2.1 視覺

       以視覺和聽覺為例:視覺大約占去人類資訊感覺量的70%—80%,然而它隻是生物感光系統的一種機能表現,其自然演化淵源與低等生物最簡單的光合能量代謝方式有關。是以,他隻是某一進化環境所限定的照度内對400—700納米之間的光波可感,也就是說,凡不在這個範圍内發光和反光的物體對視覺來說,均可屬于不存在,或者,凡不以發光和反光呈現其屬性的物體對視覺來說均是不存在的。

電氣資料|IEEE118(含風能太陽能)

      而且,世界本無色,所謂“顔色”不過是可見光波長的光波作用于視覺系統的感覺轉換産物,混合光産生白色光覺,單一波長的光波隻要相差5納米,人眼即可産生不同的色覺,故從400—700納米之間的光波中大約能變換出150多種不同的“色”,主要有:紅(700—610)、橙(610—590)、黃(590—570)、綠(570—500)、青(500—460)、藍(460—440)、紫(440—400)等7色。試想,倘若人眼的構造起初就是一架光譜波長測定儀,那麼世界還會有顔色嗎?   

2.2 聽覺

      同樣,世界本無聲,所謂“聲音”不過是20——20000赫茲的機械振動波刺激聽覺器官所引起的“錯覺”。錯就錯在這“聲音”并不能反映出“什麼是聲音“,反而讓聽者誤以為”聲音“,即使在耳朵之外也是直接是一種客觀的音響。而導緻這項錯誤的不僅僅是鼓膜、耳蝸膜細胞和聽覺神經中樞,就連外耳道也在作祟,緻使較小的針頻變成很大的聲音。相當于說低于20HZ的次聲波人耳是聽不見的,超過20000HZ的超音波人耳也是聽不見的,我們能聽到的震動波範圍很窄。倘若人耳的構造起初就是一台振動波長測定儀,那麼世界還有聲音嗎?